第1221集:转化成果升级规划(1/1)

小陈的话音还在维修角里回荡,刘好仃已经把那句“能不能在护角上印个编号”抄到了白板最上方,用红笔圈了三道。

他没说话,只是转身从抽屉里拿出一沓打印纸,哗啦一声铺在桌上——是过去三个月所有客户反馈的汇总表,密密麻麻贴满了便签。阿珍端着茶杯路过,被这阵势吓了一跳,差点把盖子碰掉。

“要干大事?”她问。

“不是要干,是得干。”刘好仃抽出一支黑笔,在编号建议旁边画了个箭头,一路拉到纸底,“咱们现在改东西,像修漏水的屋顶。可水从哪来?风怎么吹?瓦片为啥松?没人往前想一步。今天这个编号,不是为了查货,是为了让下一场雨还没落下来之前,我们先把檐角加长。”

小林从工位探头:“您是说……以后不光解决问题,还得预判问题?”

“对。”刘好仃点头,“以前是客户喊‘漏了’,我们爬上去补。现在得想,怎么让屋顶压根不漏。”

他把技术组、生产组和客户对接的几个骨干全叫了过来,桌上摆开三份材料:一份是客户语音转文字记录,一份是测试视频时间戳标注,还有一份是共享看板里的处理进度统计。

“明天开会。”他说,“议题就一个——下一代产品,怎么让它根本不用修。”

第二天会议室里人坐得满满当当。老张抱着零件清单进来时还嘀咕:“现在这套护角刚稳定,又要动?生产线可不等人。”

刘好仃没急着回应,而是打开投影,放出C厂实习生拍的那段运输测试慢放视频。画面定格在工人徒手撕封箱带的一刻,护角边缘被硬扯变形,裂开一道口子。

“看清楚没?”他指着屏幕,“材料强度测试过了,抗压八百公斤。可人干活时,谁有空拿工具一点点拆?一拽,全废。”

技术员小李皱眉:“那就改材料,换成更韧的复合层。”

客户对接的小王摇头:“我们走访了六家厂,一线工人都说,宁可包装差点,也不想多花三十秒拆箱。效率比完美重要。”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会议室渐渐分成两派。有人主张“硬刚”,提升材料等级;有人坚持“顺手”,优化拆卸体验。争论声越来越大,连门外路过的人也探头张望。

刘好仃听着,一声不吭,直到吵声稍歇,才拿起白板笔,在中间画出三栏。

第一栏写:“功能增强”。他把编号建议贴上去,又补上几条——扫码追溯批次、防伪标记、版本提示。

第二栏写:“使用体验”。他抄下小王收集的原话:“撕不开”“边角扎手”“贴不牢还费胶”。底下画了个简笔画:工人皱着眉撕包装。

第三栏写:“标准接口”。他转头问小林:“咱们现在护角适配几种箱型?”

“五种。”小林答,“但每种都要单独开模。”

“那就得统一。”刘好仃写下:“可调式卡扣”“通用底膜”“自适应弧度”。

他退后一步,看着三栏内容:“咱们总觉得自己在做产品,其实客户是在用流程。他们不在乎你用了多高级的材料,只关心能不能顺顺当当把活干完。升级不是比谁技术狠,是看谁更懂怎么让人少出力。”

会议室安静下来。

老张摸着下巴:“照这么说,光改一个点不行,得整套动。”

“没错。”刘好仃点头,“但也不能一口气全推翻。咱们不搞地震式改革,搞‘季度小步跑’。”

他在白板上画出一条横线,标上Q3、Q4、Q1。

“Q3,试点编号系统,配合扫码反馈,让客户能查到每一版改了啥。”他顿了顿,“Q4,上线易拆结构,先在两家厂试用,边用边调。明年Q1,推标准接口,减少定制成本。”

有人举手:“定期升级,生产排期怎么办?别到时候一边出货一边改模具,乱成一锅粥。”

“那就提前定节奏。”刘好仃说,“每季度发布一次‘升级包’,就像手机系统更新。客户可提需求、可验过程、可评结果。我们不搞大改,但不停步。”

阿珍翻着记录本:“那要是客户提了,我们没资源做呢?”

“那就公示优先级。”刘好仃拿起红笔,在白板角落写下:“需求热度榜”。

“扫码提的建议,系统自动计数。前十名进季度规划会讨论。谁提得多,谁说了算。”

小林眼睛一亮:“还能加个‘已采纳’通知?客户提了,自动回条消息,说进入哪一阶段了。”

“加。”刘好仃记下,“还得让客户知道,他们的声音,真的变成了动作。”

会议结束前,他把白板拍了照,发进客户群,配文只有两句:

“下一代护角,正在路上。”

“您想让它变成什么样?扫码告诉我们。”

不到十分钟,后台跳出第一条新提交:

“能不能让护角颜色按版本变?一眼就分得清。”

刘好仃点了“已受理”,截止日设为七天内反馈方案。

散会后,他回到维修角,把旧版护角样品收进柜子,腾出一格,贴上新标签:“Q3试验款”。

小陈敲门进来,手里拿着打印好的测试笔记。

“刘工,我整理了一下那天的视频时间点。”他递上纸,“还标了几个我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

刘好仃接过,看到页脚写着一行小字:“希望下次能参与设计讨论。”

他抬头笑了笑:“下周有个会,专门聊升级方向。你来吗?”

“能去?”小小陈的话音还没落,刘好仃已经撕下一张便签纸,把“护角编号”四个字重重写上去,贴在了维修角白板最显眼的位置。他没说话,只是顺手把记号笔盖子咬在嘴里,眯眼打量那块刚测试完的护角样品,仿佛它下一秒就能自己开口讲出改进方案。

“这建议好。”他终于把笔盖吐出来,声音不大,但整个维修角都安静了,“不是因为它多聪明,是因为它提醒了我们一件事——客户开始想‘以后怎么用’了,不是只盯着‘现在哪儿坏’。”

阿珍端着茶杯路过,听见这话,脚步顿了一下:“所以……咱们也得往前想?”

“对。”刘好仃拿起手机,点开共享看板,把小陈的建议标记为“客户共创·已立项”,然后抬头扫了一圈,“过去三个月,我们改了多少问题?二十七个。其中十九个,都是同一个环节反复出错。修,修不完。现在是时候换个活法了。”

他转身在白板上画了个大圈,写下“升级规划”四个字,笔锋用力,差点划破纸面。

“明天上午九点,会议室。技术、生产、客户对接,一个都不能少。我们不聊修哪里,聊下一代产品,怎么让它根本不用修。”

没人接话。小林低头戳手机,老张拧着扳手反复看,阿珍吹了口茶,眼神飘忽。刘好仃没催,只把白板往门口方向推了半米,让路过的人一眼就能看见那个“升级规划”。

第二天一早,会议室桌面上堆着三摞打印纸:一摞是客户语音转文字记录,一摞是测试视频截图,还有一摞是现场使用问题清单。刘好仃没开场,先放视频。

画面里,C厂实习生小陈指着运输箱一角,声音透过扬声器传来:“这里护角贴歪了,震动时会先裂。”镜头一转,是工人徒手撕封箱带,用力一拽,连带护角整片撕下。

“看清楚没?”刘好仃按下暂停,“不是材料不行,是人用得急。我们设计的时候,想的是‘扛得住’,人家用的时候,想的是‘快点拆’。差了这一步,再结实也白搭。”

小林举手:“那是不是该做易拆结构?比如加个撕拉口?”

“可以。”刘好仃点头,转身在白板上画出第一栏:“使用体验优化。编号是追溯,易拆是便利,这些都是让客户用得顺手的事。”

老张皱眉:“可材料强度也不能放。上次D厂反馈,长途运输还是有压损。”

“所以第二栏——功能增强。”刘好仃写下这四个字,“编号、防伪、耐磨等级,都是功能。客户不仅能用,还能查、能认、能管。”

阿珍突然开口:“那咱们的包装线,能不能也像手机系统一样,搞个‘标准接口’?比如护角尺寸统一,换箱型不用重新调设备。”

刘好仃笑了:“第三栏,就它了——标准化接口设计。”

他三栏并列写完,退后两步,指着白板:“以前是客户提,我们改。现在得反过来,我们先想,客户来验。升级不是修修补补,是提前把路铺好。”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小林小声嘀咕:“可咱们生产线排得满满当当,哪有空搞升级?”

“不是现在就改生产线。”刘好仃摇头,“是现在就定方向。我们不搞大动,但得有节奏。每季度推一个‘升级包’,哪怕只改一处,也让客户知道——我们在往前走。”

老张拧着眉头:“客户真关心这些?”

刘好仃没答,打开手机,投影出客户群聊天记录。F厂负责人刚发了一条:“你们上次那个编号建议,我们自己也试了,效果不错。下一步打算改啥?”

他指着屏幕:“他们已经开始学了。学了,就会期待。期待落空,信任就松动。”

阿珍轻声说:“所以咱们得一直动?”

“对。”刘好仃在白板上画出时间轴,“Q3试点编号系统,Q4集成易拆结构,明年Q1推标准接口。每一步,客户可提需求、可验过程、可评结果。我们不搞发布会,就搞‘小步快跑’。”

小林眼睛亮了:“那能不能让客户投票选下一期改啥?”

“可以。”刘好仃记下,“下次扫码提需求,加个‘优先级选择’。”

老张还是犹豫:“可万一改了,客户又不满意呢?”

“那就再改。”刘好仃语气平静,“我们不是要一次做到完美,是要让客户觉得——他们的声音,真的能变成产品的一部分。”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放低:“以前咱们怕出问题,现在得换个怕法——怕不进步。”

会议室彻底安静下来。只有空调出风口轻轻响着。

刘好仃拿起记号笔,在时间轴最后画了个大括号,写下“滚动升级机制”六个字。然后转身,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A3纸,铺在桌上,开始手绘路线图初稿。

编号系统用绿色,易拆结构用蓝色,标准接口用橙色。每项旁边标注“客户可参与环节”:建议、测试、反馈、确认。

阿珍看着看着,忽然说:“这图……能不能打印出来,贴在维修角?”

“贴。”刘好仃头也不抬,“还要加一行字:‘下一版,由你决定’。”

小林掏出手机拍照:“我发群里?”

“发。”刘好仃点头,“顺便把二维码更新一下,新增‘升级建议’入口。这次不光能报问题,还能提想法。”

老张看着那张手绘图,终于开口:“那……生产这边,得提前排时间。”

“你排。”刘好仃把笔递过去,“我们不打乱节奏,但得留出窗口。就像种地,不能光收不种。”

会议结束前,刘好仃把三份打印好的路线图初稿发到每人手里。

“这不是最终版。”他说,“是起点。客户提一个建议,我们就补一块砖。路修到哪,他们说了算。”

散会后,他回到维修角,把新打印的“好仃直通码”贴在白板旁。二维码下方,多了一行小字:“您提的,可能正在改变下一代。”

阿珍路过,看见那行字,笑了:“这回不是‘有进度可查’了?”

“升级了。”刘好仃也笑,“从‘查’到‘变’,差一个字,差一个心态。”

下午,客户群弹出一条新消息。D厂技术员发的:“看到你们的路线图了,能不能加个‘防潮涂层’选项?我们南方雨季实在头疼。”

刘好仃点开,标记为“已受理”,截止日设为七天内反馈。

小林凑过来看:“这算不算……客户开始提升级需求了?”

“算。”刘好仃把这条建议拖进共享文档的“Q4候选池”,顺手在旁边画了个小星星。

他刚点保存,手机又震了一下。是C厂实习生小陈。

“刘工,我想到个事。”消息写着,“编号能不能做成二维码?扫一下就知道是哪一版,还能看测试记录。”

刘好仃盯着屏幕看了两秒,转身拿起记号笔,快步走向白板。

他撕下旧便签,在新的空白处重重写下:“护角编号→二维码追溯”。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