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3集:研发进展情况跟进(1/1)

刘好仃推开维修角的门,顺手把一叠打印纸夹在胳膊底下,另一只手拎着半杯凉透的茶。柜子上那张“Q3试验款”标签还贴着,边角微微卷起,像是被谁翻看过好几次。他没去碰它,径直走到白板前,用板擦抹掉上回留下的三栏表格,重新写下四个字:进展跟进。

七天前定下的事,今天该看数了。

阿珍抱着笔记本进来时,小李正蹲在角落翻测试记录,老张站在门口嚼口香糖,工装兜里露出半截游标卡尺。刘好仃点点头,打开投影,共享文档“研发启动日志”自动跳了出来,最新一条更新停在昨天下午四点五十八分。

“人都齐了。”他说,“先对表。”

他点开第一天的记录,逐项核对:易拆结构测试组——老周、小吴;二维码小组——小王、小陈(线上);标准接口预研——阿珍负责数据收集。名字都在,可往下拉,进度却参差不齐。易拆组上传了三份测试报告,格式各不相同;二维码那边只有一句“环境搭建完成”;至于标准接口,连第一条数据都没填。

“咱们不是比谁写得多。”刘好仃合上笔帽,敲了敲屏幕,“是比谁说得清。今天起,日志改模板——三栏:做了啥、卡在哪、要什么。每天五点前交,阿珍统一看一遍,漏填的我亲自打电话。”

老张哼了一声:“又要写报告?我们可不像你们坐办公室的,有空敲字。”

“那你口述,我让阿珍代录。”刘好仃不动声色,“但数据得准。不然下周客户问‘你们测得怎么样’,你总不能说‘我觉得还行’吧?”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小李低头翻自己的本子,忽然抬头:“其实……我们这周真发现问题了。”

他把测试表推到中间。老周做的“暗痕方案”在模拟运输震动中开裂率偏高,0.3毫米深度的样品六成提前裂开,0.2毫米的又掰不动。小吴试了三种手法,结果差不多。

“就像切牛排,”小李苦笑,“切深了烂成渣,切浅了刀打滑。”

刘好仃调出上回白板照片,对照“方案-成本-测试方式”那张图,确认手工刻样已完成。他指着数据说:“说明参数没找对,不代表路走错了。这样,两条线同时跑——老周继续调暗痕,从0.25毫米开始,每0.05毫米一组;小吴那边搭个新样品台,把‘定向断裂膜’窄条贴上去,看能不能兼顾成本和手感。”

“双轨?”小李皱眉,“人手够吗?”

“不够就挤时间。”刘好仃看着老张,“夜班轮休的还能加两小时吗?”

老张嘬了嘬牙花子:“老周可以,小吴得看生产排期。不过……”他顿了顿,“老周说,压痕模具要是能改成可微调的,测试效率能翻倍。”

“那就改。”刘好仃拿起记号笔,在白板角落画了个简易结构草图,“明天找机修借台铣床,做个旋钮调节装置。不求多精密,能调就行。”

话音刚落,电脑提示音响起。夜研小组的测试报告传来了,标题是《二维码识别初版测试结果》。小王连上线,摄像头里背景还是那间旧实验室,桌上摆着扫码枪、旧主机和几片印着测试码的护角样品。

“编码逻辑没问题。”小王语速快,“我们试了五百次,系统生成的码都能正确解析。但扫码枪识别率只有四成,不同牌子的设备反应差别很大,有的扫三次才成功一次。”

会议室里有人叹了口气。

“设备老旧?”阿珍问。

“不全是。”小王摇头,“主要是输出格式和硬件协议对不上。就像说普通话的人听方言,听得懂词,听不懂调。”

刘好仃盯着报告里的失败记录,忽然问:“C厂现在用的是哪个牌子的扫码枪?”

“恒通T8。”小王答。

“那就先不管别的。”刘好仃打开客户群后台,查到C厂近期扫码记录,“我们不追求通吃所有设备,先把恒通T8适配好。小王,你们下一轮测试,只调这个型号的兼容参数。客户用得上,才算落地。”

小李犹豫了一下:“可这样不是变窄了吗?以后别的厂用不了……”

“先让人用起来。”刘好仃打断,“路是一步一步走的。你现在想铺高速,结果连乡道都修不通,谁愿意上车?”

小李没再说话,低头在本子上划了几笔。

散会前,刘好仃把三组当天的更新汇总成一条图文消息,发进客户群。配文很简单:“第一周测试完成,发现问题两个,已调整策略。下周见新样品。”

不到十分钟,D厂技术员回了句:“暗痕那个,我们仓库工人最怕半截撕不开,你们多试几种手法。”

刘好仃回了个“收到”,转头对阿珍说:“把这条也记进日志,归类到‘使用场景补充’。”

阿珍刚记完,小李又叫住他:“刘工,现在易拆要双轨,二维码要定向调试,标准接口那边还没动……任务是不是太散了?我怕主攻方向被拖慢。”

刘好仃站定,看着白板上那三行优先级:“易拆为主,追溯并行,接口预研——这顺序没变。资源怎么分?易拆组需要的设备、人力优先调配;二维码小组不占白班岗,用夜研时间;预研数据下周三前交就行。”

他顿了顿:“咱们不是要一口气吃成胖子,是要让每口都咬在实处。从今天起,每周五上午开技术协调会,解决卡点;下午发客户简报,让他们知道我们在动。节奏稳了,事才能成。”

老张临走前嘀咕一句:“以前修机器,坏了才修。现在没坏,反倒天天查这查那。”

“不一样了。”刘好仃把设计草图从柜子里拿出来,翻到背面,用红笔写了个“Day 7”,然后夹回文件夹,“以前是修,现在是改。修的是故障,改的是将来。”

周五上午的协调会提前十分钟开始。小吴带来了新一批暗痕样品,编号从0.25到0.30,每片背面都贴了测试标签。老周抱着压力测试仪进来,袖口沾着金属屑。

“0.25的勉强能掰开,运输测试裂了两片。”他把数据表递给刘好仃,“0.28的最危险,手一用力就开,但路上自己也开。”

小李翻着记录:“断裂膜窄条贴合做了三组,手感好,但粘合强度不够,摔测时掉了两次。”

刘好仃把两组数据并排贴在白板上,还没开口,电脑提示音又响了。夜研小组发来新消息:“恒通T8扫码率提升至81%,仍在优化。”

他正要回复,阿珍忽然说:“C厂小陈在线,要不接进来听听?”

视频接通,小陈的脸出现在屏幕一角,身后是仓库货架,一摞护角整整齐齐码在边上。

“你们上次说的撕拉指引箭头,”他开口,“我们试着用马克笔自己画了几个,工人反馈挺有用。”

刘好仃抬头:“真画了?”

“嗯。”小陈举起一片护角,上面用黑笔画了个歪歪扭扭的箭头,“虽然丑了点,但一眼就知道从哪下手。”

会议室里有人笑了。

“不丑。”刘好仃说,“这是用户教育的第一步。”

他转身在白板上加了一行:视觉引导——低成本高回报。刚写完,老周突然说:“要不……咱们把箭头直接压进模具里?凸起的线,摸得着,看得清。”

小李眼睛一亮:“还能顺便当应力引导槽,帮着裂开。”

刘好仃还没说话,小吴已经掏出随身刀,在样品边缘比划起来。

小陈在视频里打字:“能不能做成荧光的?晚上也看得见。”

刘好仃看着那行刚写的字,拿起红笔,在“视觉引导”下面重重画了个圈。

他转向众人:“周五下午的简报,加一条:客户共创项新增‘指引标识’,已进入样品设计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