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1集:项目实施顺利推进(1/1)

小林把手机递过来的时候,刘好仃正往嘴里塞第三口饭团。屏幕亮着,是协作群的截图,南粤那边发来一组参数,追踪码清晰,术语标准,末尾还附了句:“《凡人歌》已备好,随时可播。”

他嚼完最后一口,咽下去,顺手把饭团纸折成一个小方块,塞进裤兜。“行,告诉他们,十点整,音乐开。”

这天早上八点十七分,三号炉前的操作屏突然弹出一条提示:追踪码D+4-0892完成闭环确认,信息流全程可溯。小林盯着看了两秒,转身就往东侧操作台跑,边跑边喊:“头儿!昨晚那批全扫上了!一个没漏!”

刘好仃正低头检查交接记录本,听见声音也没抬头。“我知道。”他笔尖一顿,“凌晨三点十八分,老周补了最后一个。黄灯亮了,人到了,事办了。”

“可这次没人补。”小林喘着气,“全是在岗扫的,连午休那波都准时!”

刘好仃这才抬眼,嘴角往上一提:“哦?那说明黄灯真成闹钟了,不是罚单。”

他合上本子,顺手从桌角拿起一叠打印纸——最新版术语卡,右下角多了个小小耳机图标,代表“音乐时段专用”。他抽出一张,递给旁边经过的质检员:“贴你那儿去,顺便告诉大伙儿,今天十点,咱们和南粤同步放歌,谁先放错,谁请全组喝豆奶。”

质检员接过卡,笑着应了声“得令”,脚步轻快地走了。

九点五十五分,刘好仃站在三楼监控屏前,调出D+4全天追踪码日志。扫码率曲线稳稳趴在91%以上,补录黄灯只亮了两次,都在交接后十分钟内被手动关闭。数据平稳,但他在一段延迟上传的质检记录上停住了——37分钟。

“不是漏,是等。”老周不知什么时候站到了他身后,“夜班小李说,他按流程拍了照,可接班的老王没来签,他不敢擅自上传,怕出问题。”

刘好仃点点头,把视频片段截下来,导入会议投影。“那就开个短会,不点名,不追责,就看这段。”

十分钟后,三班组长和南粤协调员围在小会议室。视频放完,没人说话。南粤那边的协调员低头翻了翻自己的记录本,忽然开口:“我们班组长习惯最后一刻核对,有时候人还没到,系统已经催了。”

“咱们也是。”老周接话,“等齐了人,才敢动。”

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两条时间线,一条标“深圳”,一条标“南粤”,交错处画了个问号。“不是谁对谁错,是节奏没对上。信息在等,人在等,活儿也在等。”

“那不如……”南粤协调员抬头,“每班结束前十五分钟,当班和接班一块儿查一遍?传不传,扫没扫,当场确认。”

小林皱眉:“多一道手续,交接更紧张了。”

“不是加手续。”刘好仃敲了敲白板,“是让努力被看见。茶歇会上那句话,还记得吗?‘我们不怕做事,怕做了没人看见。’”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要不,现在试试?”老周掏出手机,“我这会儿正要交班,小林也来了,咱俩现在互查,看看要多久。”

刘好仃点头:“拍个视频,发群里,让南粤也看看。”

老周和小林走到扫码机前,一个打开系统记录,一个扫码核对,两人同步截图,发进协作群。南粤那边三秒内回复:“收到,D+4-0912确认无误。”

刘好仃看了眼手表:“从开始到确认,九十二秒。”

小林笑了:“比我刷牙时间还短。”

“那就定下来。”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双岗互查,试行从明早开始。不强制,但鼓励。谁做了,群里报个数,月底我看看,谁攒得多,奖一箱豆奶。”

散会后,他回到办公室,打开《应对预案》文件夹,在“措施记录002”那一栏写下:“D+4,发现数据标记盲区,需规范异常操作登记。”

他刚写完,技术员敲门进来:“头儿,系统刚才报了个异常——温控曲线有两次人工修正,但没标记原因,数据还是算进去了。”

刘好仃翻开当日质检报告,果然,合格率写着98.6%,可那两次修正像鞋里的小石子,硌得慌。

“数据好看,不代表真实。”他合上报告,“去把追踪码系统改一下,加个‘人工干预标记’字段。谁动了手,必须填原因。没标记的,当天数据先锁住,不计入统计。”

“那会影响报表。”

“影响就影响。”他说,“咱们要的是玻璃不出裂,不是数字好看。”

技术员点头走了。刘好仃坐回椅子,盯着文件夹看了会儿,又抽出一张空白纸,写上:“D+5,建议记录002:双岗互查试行前,组织一次跨厂模拟演练,确保流程顺畅。”

下午四点,他照例去三楼信箱取纸条。

一张是圆珠笔写的:“今天真放《凡人歌》了,隔壁工位说听着像开演唱会。”

另一张是铅笔,字迹歪歪扭扭:“我们班也开始互查了,组长说,这比打卡还有仪式感。”

他正要把纸条夹进文件夹,又摸出一张——很小,像是从笔记本撕下来的,上面写着:“今天放了《朋友》,你们听到了吗?下一首,想听《凡人歌》吗?”

他笑了,掏出手机拍下这张纸条,发到协作群,附了一句:“音乐接上了,活也跟上了——今日全流程无漏扫,建议双岗互查明日试行。”

消息刚发出去,南粤那边秒回一条语音。

是周华健的声音,唱到“你我皆凡人”那一句,背景还有几个人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