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8集:困难原因深入分析(1/1)
咔哒一声,信箱铁门合上,刘好仃的手还搭在锁扣上,指尖微微发紧。走廊尽头的灯管闪了一下,他没抬头看,转身往办公室走,脚步不快,但每一步都踩得实。
小林跟在后面,手里捏着刚打印出来的系统日志,纸边已经被他无意识地搓出了毛边。“头儿,南粤那边又发消息了,说我们不配合,影响他们绩效考核。”
刘好仃没停下,“让他们发正式函件。消息不算数。”
“可他们说……咱们能不能先通融一次?”
“通融?”他停下,回头看了小林一眼,“上次通融,六块玻璃废了。这次通融,是不是要搭上整条线?”
小林抿了嘴,低头翻了翻日志,“那……接下来怎么办?总不能一直退回吧。”
“当然不能。”刘好仃推开办公室门,“叫阿珍、老周,十分钟后会议室。咱们不开会吵架,开会对账。”
十分钟后,三人围坐在小方桌旁,桌上摊着两张纸条。一张写着:“D+1,建议编号003:能不能把参数文档转成Excel?PDF放大后字都糊了。”另一张是夜班工人写的:“今天停线那会儿,能不能放点音乐?不然太安静,心里发毛。”
刘好仃把两张纸条推到中间,“这不是提意见,是求救。他们不敢在正式渠道说,才写纸条塞进来。咱们的沟通,已经哑了。”
阿珍翻着自己的笔记本,“昨天三次数据交接,两次延迟,一次字段异常。我问了对接人,他说‘这边习惯口头定,回头补’。”
“习惯?”老周哼了一声,“咱们按协议走,他们按‘习惯’走,这不叫合作,叫单方面通知。”
“别急着怪谁。”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圈,“今天不找替罪羊,找病灶。问题出在哪儿,咱们得说清楚。”
他宣布成立三人小组:小林查数据流,阿珍理沟通日志,老周去车间访谈夜班操作员,三天内交一份《实施障碍归因报告》。
“不是为了写报告,是为了搞明白——咱们和南粤,到底是不是在同一个频道上。”
小林埋头翻系统记录,第二天下午就拎着一叠截图冲进会议室。“头儿,你看这个。”
他把屏幕转过来:南粤每次提交数据前,内部都有“预审—口头确认”流程,但这些记录从不传过来。他们觉得“已经定好了”,可咱们这边系统还在等正式文件。
“他们把口头确认当终点,咱们把书面协议当起点。”小林苦笑,“差了半拍,就成了‘违规’。”
刘好仃盯着屏幕看了会儿,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文化差异 = 操作惯性 × 责任稀释”。
“不是他们不讲理,也不是我们太死板。”他敲了敲那行字,“是两边干活的方式不一样,又没人把‘怎么才算说清楚’给定下来。”
阿珍翻出五次对接的聊天记录,“他们常说‘我们这边习惯这么搞’,我们就回‘协议第3.2条’。听着像对答,其实各说各的。”
“就像两个人说方言,一个说‘天凉了’,一个回‘气温下降1.5度’,意思差不多,但总觉得对方不配合。”
老周也带回了话。“夜班小张说,上次退火参数变更,是班组长口头转的,说是‘按老办法微调’。没人给文件,没人签字,他就按经验来了。”
“结果呢?”
“废了六块。”
“可变更通知,南粤那边明明发了PDF。”
“发了,但咱们对接人没往下传,班组长也不知道要看邮箱。等小张看到,已经是第二天早班了。”
刘好仃闭了闭眼,再睁开时,已经在白板上画流程图:南粤技术员→项目经理→我方对接人→班组长→质检员,五道关。
“每一道,都没有确认回执。信息像水,漏一路,到头只剩半勺。”
“要不要搞个签收制度?”阿珍问。
“可以,但得先知道漏在哪。”刘好仃在图上标了个追踪码,“下一批参数,咱们加个唯一编号,要求终端执行人反向报告收到的版本。咱们看看,信息到底衰减了多少。”
第三天下午,三人围在白板前,墙上贴满了日志截图、访谈记录和流程图。
小林想把问题归到南粤头上,“说到底,还是他们不守规矩。”
“不对。”刘好仃摇头,“咱们也有责任。系统一报错就退回,可有没有提醒他们?有没有在第一次出现异常时,主动拉个短会?”
“我们……没想那么多。”
“这就是问题。”他拿起笔,在白板上画出三层模型。
第一层:表象——数据字段乱加、文档模糊、延迟提交。
第二层:机制——无联合术语表、无确认回执、无应急通道。
第三层:根子——信任不足,责任边界模糊。
箭头从下往上,层层传导。
“他们敢加字段,是因为知道咱们会处理;咱们敢退回,是因为觉得规则在手。可没人问一句:为什么非得等到出问题才处理?”
他圈出最底层的“责任边界未动态校准”,重重画了个圈。
“不是他们不守规矩,是我们没一起定新规矩。合作不是照搬协议,是边走边修路。”
会议室安静下来。
阿珍轻声问:“那接下来……怎么办?”
“明天。”刘好仃擦掉白板上的旧标题,写下新的:“联合复盘会。不吵架,不甩锅,只做一件事——把咱们今天画的这张图,拿给他们看。”
他收起笔,把那两张纸条夹进笔记本。“他们写‘放点音乐’,不是嫌安静,是怕没人听见他们的声音。咱们得让通道,真正通起来。”
散会后,他回到三楼走廊,阳光斜照,蓝色中转站的铁门泛着微光。他掏出钥匙,打开信箱。
里面躺着一张新纸条。
他没急着拿出来,而是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空白纸,写了一行字:“D+2,问题记录002:信息穿透率待测,首试追踪码001。”
然后,他把这张纸轻轻放进去,盖在那张新纸条上面。
合上铁门时,钥匙在锁孔里转了半圈,突然卡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