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9集:项目效果评估实施(1/1)

水花溅起来,打湿了她的鞋边。刘好仃蹲下身,用指甲刮了刮排水槽边缘的泥,指尖沾了点湿灰,摊开在掌心看了看,没说话,只把本子掏出来,翻到新的一页。

“表面干了,底下还在渗。”他写完,合上本子,拍了拍裤子站起来。东门这段路确实比三天前干净许多,灯也亮着,可墙角那块青苔长得比以前快,夜里没人注意,白天一看,湿痕爬得老高。

他拐进资料室,日志栏已经添了四五条记录,小王写了门禁使用次数,设备科报了灯架巡查结果,质检员又贴了三张照片——有人在休息点翻杂志,有人端着饭盒热菜,还有个保安靠着暖器打盹,嘴角流了点口水。刘好仃盯着那张照片看了两秒,掏出红笔,在“服务覆盖”四个字底下划了道线。

中午吃饭时,他没去食堂,拎着保温杯去了休息点。时间还早,屋里没人,他把暖器温度调高一档,又把咖啡罐摇了摇,只剩小半罐了。桌角放着一本翻烂的《读者》,封皮快掉了,他顺手塞进包里,打算下午换本新的。

傍晚六点,他端着两杯速溶咖啡回来,正碰上两个夜班清洁工走进来。他递出一杯,自己靠着门框喝了一口,烫得龇牙。

“这灯,比以前亮吧?”他问。

“亮是亮,就是照不到拐角。”年纪大的那个说,“我推车过去还得摸黑。”

“热水呢?够用吗?”

两人对视一眼,年轻的那个笑了:“够用?一壶水三班人分,早上来晚的只能喝凉的。”

“布帘后头能歇脚是好事,”年长的接话,“可椅子太硬,躺不下。要有个薄垫子,值了。”

刘好仃点头,掏出本子记下来,没解释,也没承诺。他喝完最后一口咖啡,把纸杯捏扁,扔进桶里。

第二天一早,他调出监控录像,从22:00开始快进。画面里,灯亮了,人影陆续出现。他按暂停,数了数,十点到十点半之间,有二十七人经过东门,其中十九人走了亮路,八个绕道走墙边。第三天情况差不多,绕行率略有下降,但每晚23:00后,通行人数骤减。

他把数据抄进表格,标上“可见光覆盖不足”“高峰使用集中”“夜间活跃度低”。然后翻出维修记录,发现排水槽接缝处的防水胶已补过两次,每次撑不过四天。

资料室墙上,日志栏旁边多了张白纸,他用黑笔写上“评估指标初拟”,下面列出几项:

灯光实际覆盖范围(米)

夜间通行人数变化(%)

排水槽运行稳定性(故障/修复频次)

休息点使用频率与满意度(访谈记录)

服务资源供需匹配度(热水、座位、保暖)

小王路过时看了一眼,嘀咕:“这不是又要写报告了?”

“不是报告,”刘好仃说,“是看清楚我们到底干了啥,还有啥没干成。”

中午,他把设备科的小技工叫到东门,指着灯架:“你那天画的改进图,底座加宽多少?”

“加了十五公分,配重块可拆卸,风再大也不晃。”

“行。那咱们再加个活口,让灯头能微调角度,照一下拐角。”

“可以,但得重新打孔。”

“你算个料单,我来申请。”

下午,他找到质检员:“去拍几张新照片,别拍人笑不笑,拍他们怎么用——热水倒几杯,椅子坐几个人,布帘拉不拉。要真实,别摆拍。”

“明白。”质检员点头,“要不要录点声音?”

“不用,人话记下来就行。”

第三天上午,评估会定在资料室开。刘好仃提前一小时到,把三组材料贴在墙上:左边是监控截图和通行数据,中间是维修记录和补胶频率,右边是访谈笔记和现场照片。

人到齐后,设备科先开口:“灯架运行三天零故障,系统记录百分百正常,这说明改进有效。”

行政小王跟着说:“门禁七天用了四十六次,说明有人用,也算成功。”

刘好仃没接话,转身把一张监控截图放大:“这是昨晚十点十五分,灯是亮的,可你看——”他手指划过屏幕边缘,“这八个人全走墙根,为什么?因为拐角黑。”

他再翻一页:“排水槽每天排三百升水,说明在用。但它每四天就得补一次胶,说明接缝设计有问题,不是长久之计。”

最后,他拿起访谈本:“清洁工说热水不够分,椅子太硬,灯照不到路。这不是他们不知足,是我们没算准需求。”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设备科小技工皱眉:“可我们做到了灯亮、路通、屋开,总不能一步到位吧?”

“我不是说没做到。”刘好仃说,“我是说,做到了多少,得看人用不用,敢不敢用。灯亮了,但人还绕路,那就是没完全做到。”

小王翻着数据表:“那按你的意思,算成功还是失败?”

“都不是。”刘好仃走到墙前,把三组材料并排指了一遍,“排水槽在排水,说明有用;但要常修,说明有缺陷。灯让更多人敢走夜路,是进步;但拐角还黑,是落差。热水有人抢,说明需要大了,不是做多了。”

他顿了顿,写下最后一句:“影响力存在,但不完整。”

会议室又静下来。有人低头看笔记,有人盯着墙上的数据,有人轻轻点头。

最终,小王在会议纪要上写下:“初步成效确认,问题清单同步更新,持续观察优化。”

散会后,刘好仃把《读者》换成了两本旧杂志和一本《家庭医生》,又去仓库翻出个废弃的坐垫,带回休息点铺在椅子上。他试坐了一下,还是硬,但比之前强点。

晚上十点,他站在东门,看灯照着路面。风不大,灯杆稳稳立着,光晕铺开,但拐角那片依旧模糊。一个清洁工推车过来,走到亮处时没减速,可到了拐角,还是下意识地慢了脚步,伸手扶了扶车把。

刘好仃掏出本子,在“灯光覆盖”一栏画了个圈,旁边写上:“需调角,加辅灯。”

他合上本子,抬头看了看天。云散了些,月光漏下来,照在排水槽口,水流正缓缓滑过接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