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8集:培养方案科学制定(1/1)

刘好仃站在培训室门口,手里捏着小王刚递来的手机。屏幕上那条消息还亮着:“三天内提供英文测试报告,否则首单取消。”他没说话,转身推开门,拍了拍墙上的白板,“都来一下,十分钟。”

小王和班组长几乎是跑着进来的,技术骨干老陈也撂下扳手赶了过来。屋里还没开灯,但没人去按开关。刘好仃把手机往桌上一放,从文件夹里抽出一份打印稿,正是昨晚那份《需求分析报告》的最终版。

“沙特要的不是一份报告,”他说,“是信任。咱们现在能做的,是边交报告,边建规矩。”

“可这报告谁翻?”老陈问,“咱们没人专门干过这个。”

“那就边干边学。”刘好仃把报告摊开,“但不能只救这一次火。今天咱们要定的是——以后再有这种事,谁上,怎么上,靠什么上。”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三角,顶点写“能力”,左边写“岗位”,右边写“资源”。底下再画三条横线,分别标上“基础识读”“应用沟通”“战略对接”。

“咱们不搞大水漫灌。”他指着图,“谁离客户最近,谁先学。销售回邮件,售后解参数,质检核单据,这三个口子,优先打通。”

小王盯着图看了会儿,点头:“那工人呢?他们报名最多。”

“工人的需求不一样。”刘好仃翻开调研数据,“他们不想当翻译,就想看懂包装上的字。比如‘高温’‘防水’‘承重’,认得这几个词,就不会发错货。”

班组长皱眉:“可这么分,会不会让人觉得,我们只顾上面,不管下面?”

“那就把下面的事也做实。”刘好仃转头看他,“你明天就组织一次‘标签识读课’,十分钟,轮班来。教五个词,配图,带读,考完当场发小奖品——一瓶冰镇酸梅汤。”

屋里静了一秒,随即笑出声来。

“酸梅汤比奖金管用。”老陈乐了,“谁不想下完班喝一口?”

“对。”刘好仃也笑了,“咱们不靠口号激励人,靠一点甜头,加一点成就感。”

他接着在白板上列出四根柱子:目标、内容、资源、评估。

“第一根,目标。”他写,“一年内,关键岗位人人都能看懂外文单据、写简单邮件、核对技术说明。不是要他们流利对话,是要他们不卡壳。”

“第二根,内容。”他划出三块,“术语识读、邮件写作、标准翻译。先学‘怎么写’,再学‘怎么说’。”

“第三根,资源。”他点名,“老陈你带两个懂技术又有英语底子的年轻人,先试翻测试报告。小王负责收集常用句式,建个内部小词典。班组长你组织工人试点识读课,看看效果。”

“最后一根,评估。”他在白板角落画了个表格,“每季度抽查一次,随机抽岗位,考实际任务。比如给销售发一封客户邮件,看能不能准确回复。结果不打分,但记档,作为后续培训调整依据。”

老陈听完,点头:“听着不像搞运动,倒像修水管——哪漏补哪,不折腾整条线。”

“就是要这样。”刘好仃说,“咱们不是搞国际化表演,是让厂里的活,顺顺当当走出去。”

小王突然举手:“那……现在这份报告怎么办?真要等三个月培训出人?”

“当然不等。”刘好仃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纸,“我已经让小张开始翻了,老陈你今晚校一遍。我们边翻边改,改完存档,以后同类报告直接套模板。”

他在白板角落写下六个字:“双语标准模板库”,圈了起来。

“什么意思?”小王问。

“意思是从今天起,”刘好仃说,“咱们每一份对外文件,不管是标签、说明书还是检测报告,都要有标准译法。不是临时拼凑,是固定下来,谁都能用。”

班组长眼睛一亮:“那以后新员工培训,也能用这套?”

“当然。”刘好仃点头,“这不光是应付客户,是给咱们自己留本事。”

屋里安静了几秒,像是某种共识在慢慢落地。

小王打开笔记本电脑,新建文档,输入标题:“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V0.1)”。他抬头:“权限怎么设?”

“编辑限核心成员。”刘好仃说,“改动必须留记录,谁改的、什么时候改的,清清楚楚。别搞到最后,连自己都看不懂版本差异。”

“还要备注吗?”小王问。

“加一句:所有修改,必须基于岗位数据和实际需求。不许空谈‘国际化’,只许算‘能不能用’。”

文档保存成功,右下角时间显示:10:47。

刘好仃看了看表,又走到墙边,把那份正在翻译的英文测试报告打印稿钉在了白板旁。纸角有点卷,是他刚才在办公室反复翻看时弄的。他没展平,就让它卷着。

然后,他拿起一张空白A4纸,贴在报告旁边,用粗记号笔写下标题:“第一份,从这里开始。”

字迹粗黑,一笔到底。

班组长看着那张纸,忽然说:“要不……咱们以后把每份新译文都贴这儿?让大伙儿都能看见。”

“好。”刘好仃点头,“谁翻的,署名。错了不怕,改了再贴。咱们不藏短处,也不抢功劳。”

老陈笑了笑:“那我可得认真校,不然贴出去,全厂都看我出错。”

“就该这样。”刘好仃说,“公开,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进步。”

会议结束,人陆续离开。刘好仃没走,站在那张“第一份,从这里开始”的纸前,看了一会儿。他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红笔,在标题下方画了一条横线,不长,但够醒目。

像是划下一道起点。

小王回来拿落下的笔,看见他还在,问:“刘师傅,下一步是不是该找人讲课了?”

“不急。”刘好仃摇头,“现在最要紧的,是把这三件事做实:模板库建起来,识读课试起来,抽查机制定下来。咱们不求快,求稳。”

“可沙特那边……”

“报告今晚就能出初稿。”刘好仃说,“但我们交出去的,不只是文件,是一套能重复用的流程。他们要的是证据,咱们给的是体系。”

小王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转身要走,又停下:“对了,刚才质检小李问我,能不能把‘耐高温’这个词印在新批次的标签上,中英对照。”

刘好仃笑了:“告诉他,印。不止印,还要配上温度数值,加个图示。以后所有出口产品,统一标准。”

“那国内款呢?”

“国内也印。”刘好仃说,“让客户不管在哪儿买的,都能看懂。咱们的好产品,不该被一张标签挡住。”

小王走了。屋里只剩刘好仃一人。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橡皮,把之前画的三角擦掉一半,重新补上一条连接线,指向“双语标准模板库”。然后在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标准走出去,才是真出海。”

他退后一步,看了看。

墙上,那份未完成的英文报告静静贴着,A4纸上“第一份,从这里开始”几个字黑得发亮。窗外阳光斜进来,照在“开始”两个字的末尾,像一道刚划下的刻痕。

刘好仃转身拉开培训室抽屉,取出一盒新的记号笔,拆开包装,把黑色和红色各放进笔筒。他把空盒子折了折,扔进垃圾桶。

抬头时,看见小王又探进头来。

“刘师傅,刚技术部说,他们愿意把每周二下午定为‘双语文件攻坚时间’,集中处理翻译和校对。”

刘好仃点头:“告诉他们,算上。”

“还有……”小王顿了顿,“工人那边,有人问,能不能把识读课录成小视频,发到内部群?说怕轮班错过。”

“能。”刘好仃说,“让班组长牵头,每期十分钟,开头写清楚‘本期关键词:高温、防水、承重、抗压、耐候’。拍完发群里,标题统一格式:‘出口标签识读·第X期’。”

“那……要不要起个名字?比如‘玻璃厂外语角’?”

刘好仃想了想,摇头:“不用。就叫‘十分钟识读课’。咱们不玩虚的,教什么,就叫什么。”

小王记下,正要走,手机响了一下。他低头看了一眼,眉头微动。

刘好仃问:“怎么?”

“沙特客户回消息了。”小王抬头,“说他们看到我们官网更新了英文版产品页,问是不是在准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