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集:培养需求分析(1/1)
小王冲进办公室的时候,刘好仃正盯着电脑屏幕上的表格发愣。数据已经整理好了,87份问卷,每一条都标了颜色:绿色是愿意学的,黄色是有点犹豫的,红色是明确说“年纪大了,算了吧”的。可光看颜色,看不出谁该先学,学什么。
“刘师傅,沙特那边又来消息了。”小王把手机递过去,“问我们有没有高温测试报告的英文版。”
刘好仃接过手机,没急着看内容,先问:“上次那个耐沙漠高温的问题,咱们是怎么回的?”
“……自动回复的。”小王挠头,“系统说‘我们的产品适合所有气候条件’。”
“那不是套话嘛。”刘好仃笑了,“沙漠白天六十度,晚上零下,也适合?”
“所以客户又来了,这回要证据。”小王语气有点紧,“他们说,没有证明,就不走单。”
刘好仃点点头,把手机放在桌上,打开内部系统,调出那份刚汇总完的调研表。“行,正好。咱们现在不光是要回答问题,还得知道以后这类问题会越来越多。得搞清楚,到底谁来答,用什么答,答到什么程度才算数。”
他翻开笔记本,画了个方框,写上“岗位”,又画一个,写“沟通频率”,再画一个,写“语言难度”。三个框连成三角,中间画了个圈:“咱们的目标不是让人变成翻译,是让客户的问题,有人能接得住。”
小王凑过来看:“这叫啥?”
“土办法。”刘好仃笑,“但我管它叫‘谁最急,谁先学’模型。”
两人正说着,班组长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一叠工单。“刚翻了下最近半年的出口单,有三笔退了货。”他把单子放在桌上,“原因写着‘标签信息不全’。”
“标签?”小王愣了,“不就是贴个产品名和规格吗?”
“有一单,客户要的是耐高温款,我们发的是普通款。”班组长指着其中一份,“包装上写了中文‘高温适用’,可外文标签没印,人家收货一看,没英文说明,直接当错发处理了。”
刘好仃拿起那张退货单,看到批注栏写着一行字:“Customer requires proof of heat resistance test.” 他盯着看了几秒,转头问小王:“这句,你能看懂吗?”
小王摇头:“大概知道是要证明,但‘resistance test’是不是测抗压?”
“是耐热测试。”刘好仃说,“可咱们的标签上,连这个词都没有。”
办公室安静了几秒。班组长叹了口气:“说到底,不是光会说英语就行,还得知道人家关心啥。”
“对。”刘好仃在本子上写下:“读写 > 口语,先活下来,再谈交朋友。”
他抬头:“咱们现在的问题,不是没人想学,是不知道该学哪块。有人想练发音,有人怕记单词,还有人问能不能学阿拉伯语——可咱们第一个要解决的,是让产品说明、测试报告、标签信息,能让人看懂。”
小王突然反应过来:“所以不是所有人都得会聊天,而是关键岗位得能写、能读、能看懂客户要求?”
“聪明。”刘好仃点头,“比如销售,得回邮件;售后,得解释技术参数;质检,得核对外文单据。这些岗位,优先级得提上去。”
他翻开调研表,开始分类。销售岗12人,7人报名,其中3人有基础;技术售后5人,4人报名,但全都不会专业术语;质检8人,2人报名,其余说“看不懂外文标准”;一线工人报名最多,23人,但几乎全是零基础。
“工人也想学?”班组长有点意外。
“有人写,‘想试试跟外国人说话’。”刘好仃念了一句,“还有人说,‘学好了,以后能当翻译’。”
“热情是好事。”班组长苦笑,“可真让他们看技术文档,估计头都大了。”
“所以不能一刀切。”刘好仃在本子上画了三条线:基础层、应用层、战略层。
“基础层,是能读邮件、看标签、写简单回复;应用层,是能打电话、开视频会、解释产品特性;战略层,是懂文化习惯,能预判客户疑问。咱们现在,只求第一层。”
他圈出几个岗位:“销售、外贸对接、技术售后,这三个,列为重点。下周,先做一次摸底测试,看看到底卡在哪。”
小王记下,又问:“那工人呢?他们报名这么多,不安排?”
“安排。”刘好仃说,“但方式不一样。他们不需要开口说,但得认识关键词。比如‘高温’‘防水’‘承重’,这些字印在标签上,得认得。咱们可以搞个‘标签识读培训’,十分钟一课,轮班来学。”
班组长笑了:“这法子好,不耽误干活。”
“还有。”刘好仃翻开另一份文件,“老李在问卷里写了一句话:‘我带徒弟十年,手艺没问题,但外国人看不懂咱的操作流程。’”
“这倒是新问题。”小王皱眉,“咱们的作业指导书全是中文,连图示都没配英文。”
“所以培养不只是教人学外语。”刘好仃在报告草稿末尾写下一句:“培养不仅是让人会说外语,更是让我们的标准被世界看懂。”
他合上本子,抬头看墙上的钟:十点二十三分。机器声照常响着,像从没停过。
中午吃饭,他没去食堂,泡了杯速溶咖啡,继续看数据。小王送来一份分类汇总表,按岗位、基础、需求、意愿四个维度做了交叉分析。刘好仃一张张翻,突然在“技术售后”那一栏停住。
有个员工写:“客户问材料耐温曲线,我说不清。”下面还画了个笑脸:“但我愿意学,能不能教点专业词?”
他在旁边画了个红圈,写上:“需能解释材料耐温曲线”。
下午两点,他召集小王和班组长开短会。白板上贴着三张纸:一张是岗位需求分级表,一张是典型客户问题清单,一张是培训优先级建议。
“目前最急的,是能对外提供技术证明。”刘好仃指着退货单,“客户要测试报告,我们拿不出英文版,等于没证据。所以第一件事,不是开课,是先把关键文档双语化。”
“可谁来翻?”小王问。
“先内部试。”刘好仃说,“找懂技术又有点英语基础的,比如那个写‘想学专业词’的小张,让他试试翻一份测试报告。我们再请人校对。”
“万一翻错了呢?”
“那就边错边改。”刘好仃笑,“总比没有强。而且,改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班组长点头:“这法子实在。咱们不求一步到位,先能交差,再求漂亮。”
“对。”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先能活,再求好。”
会议结束,小王留下来整理记录。刘好仃坐在桌前,打开电脑,新建文档,标题打上:“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报告(初稿)”。
他一条条写:
核心需求:读写能力 > 口语交流;
重点岗位:销售、技术售后、质检;
关键能力:技术术语表达、邮件回复、文档理解;
潜在方向:作业指导书双语化、标签关键词识读、测试报告标准化翻译。
写到一半,他停下来,翻出上次直播的后台数据。有条评论写着:“你们厂看着挺土,但护角真结实。”下面有人回:“关键是他们敢晒生产过程,不像有的厂,连厂名都不敢写。”
他盯着看了会儿,回到文档,在附录加了一句:“品牌出海,不仅是产品走出去,更是信任建立的过程。语言是桥梁,标准是底气。”
天快黑时,报告终于成稿。他没发通知,也没叫人来看,只是把文件存进“国际化人才储备——第一阶段”文件夹,权限设为仅相关人员可见。
下班前,他去了一趟培训室。门开着,灯关着。他走进去,打开灯,站在白板前,拿起笔,把之前写的“国际角”三个字,重新描了一遍。笔画更粗,更稳。
写完,他退后一步,看了看,没擦。
走出门时,小王追上来:“刘师傅,刚收到新消息,沙特客户说,如果三天内能提供英文测试报告,就下首单。”
刘好仃站住,转身。
“咱们现在有吗?”小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