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6集:新挑战:品牌全球化国际化人才培养(1/1)

运输车的尾气在晨光里散成薄雾,刘好仃站在车间门口,目光落在公告栏上。两张便利贴并排贴着,字迹一模一样:“下一期,能写‘出口订单’吗?”底下多了一行小字:“我们可以试试。”他没伸手去揭,也没说话,只把外套拉链往上拽了拽,转身朝办公室走去。

办公室门一关,他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销售系统里,他调出最近三个月的客户咨询记录,筛选“未成交”和“区域:境外”。十七条信息跳出来,清一色来自东南亚和中东。点开第一条,客户问得很具体,最后一句被他用红笔标出:“你们能提供英文规格书吗?”

他把这十七条打印出来,每一条旁边都写上失败原因:语言不通、回复太慢、理解偏差。纸页翻到最后,他停顿了一下,又翻回第一张,盯着那句“英文规格书”看了两秒,合上文件夹,放进抽屉。然后从笔记本里取出那两张便利贴,夹进本子的最后一页。本子封面写着“未来待办”,旁边放着另一本,封皮上是“创新记录”。

中午吃饭时间,他没去食堂,拎着饭盒去了茶水间。小王正蹲在冰箱前找冰红茶,老李坐在角落喝粥,班组长在微波炉前热饭。刘好仃拉开椅子坐下,把打印的纸推到桌子中央。

“咱们护角现在能扛五吨,可一句话答不上来,客户就走人。”他指着那句标红的话,“这句,谁看得懂?”

没人说话。小王挠了挠头:“我学过点英语,但专业词儿真不敢乱回。”老李叹了口气:“以前厂里也送人学过,三个月回来,见了老外还是靠手势比划,‘yes’‘no’加‘OK’,再往下就说不出口了。”

班组长插话:“现在真要走出国门,光会说‘hello’可不行。客户问材料成分、耐温范围、运输周期,咱们怎么答?”

刘好仃点头:“所以,不能等订单来了再现学。得有人提前准备好,能看懂邮件,能回话,能对接项目。”

小王眼睛一亮:“那咱们开个英语班?”

“不是开个班就完事。”刘好仃摇头,“得搞清楚,到底谁需要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是光会读邮件,还是得能打电话?是只学产品术语,还是得懂文化习惯?”

老李皱眉:“培训要花钱,人要花时间。万一学完用不上,不就白忙?”

“用不上?”刘好仃掏出手机,点开直播后台,翻出一条新消息,“刚才直播,印尼用户问护角能不能耐高温。咱们没人回,平台自动转了客服机器人,答得驴唇不对马嘴。”

他把手机递给小王:“下次再有这种问题,咱们得有人能直接回。不是翻译软件,是真人,带着温度地回。”

茶水间安静了几秒。小王低头扒饭,突然抬头:“要不,先摸底?看看谁有兴趣,谁有基础?”

刘好仃笑了:“这主意不错。”

下午巡线时,他路过质检区,听见两个年轻员工在用手机查单词。一个念:“corner guard”,另一个笑:“听着像守门员。”两人反复跟读,发音歪歪扭扭,但认真得像小学生背课文。刘好仃没出声,站在一旁听了会儿,转身走了。

回到办公室,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兴趣可引,基础需补。”然后翻开新一页,画了个简单的表格:岗位、英语基础、沟通需求、学习意愿。抬头写上:“国际化能力调研初步方案”。

当天晚上的生产例会,他把议题延后了十分钟。等大家汇报完产量和质检问题,他清了清嗓子:“今天加个新话题。”

所有人抬头。

“咱们的产品,现在有人问出口。”他没提便利贴,也没说客户邮件,只说事实,“以后这种问题会越来越多。咱们得有人能接得住。”

他顿了顿:“我打算,先成立一个小组,专门摸底——哪些岗位需要对接海外客户?哪些人愿意学外语?学什么内容最实用?”

目光扫过一圈,最后落在小王身上:“你来牵头。”

小王一愣:“我?”

“你年轻,懂网络,之前搞直播也上手快。”刘好仃说,“这事不急,但得有人先动起来。”

老李问:“那培训呢?是不是马上要开课?”

“不急。”刘好仃摇头,“先搞清楚需求。是全员学,还是重点培养?是学口语,还是先练读写?搞清楚再动,不然就是白花钱。”

班组长点头:“对,得有的放矢。”

散会后,其他人陆续离开。刘好仃没走,坐在会议桌尽头,从抽屉里拿出厂区平面图铺在桌上。他盯着培训室的位置看了很久,然后从笔筒里抽出一支铅笔,在房间角落轻轻画了个小方框,旁边写了个词:“国际角”。

没解释,也没标注用途,就那么画着。像是在纸上种下一颗种子,还没想好怎么浇水,但已经划定了位置。

第二天一早,小王来找他,手里拿着一张表格草稿:“我列了几个岗位:销售、外贸对接、质检、技术售后。每个岗位可能遇到的沟通场景也写了,比如‘客户问材料标准’‘投诉运输损坏’‘要求定制尺寸’。”

刘好仃接过来看了看,点头:“很细。接下来,发给相关人员填,重点问两个问题:你愿不愿意学?你觉得学什么最管用?”

小王记下,又问:“要不要设个门槛?比如优先选年轻员工?”

“别设。”刘好仃摇头,“老李他们经验丰富,要是愿意学,一样能发光。关键是意愿。有心的人,学得快。”

小王笑了:“那我下午就发问卷。”

刘好仃嗯了一声,抬头看墙上的钟,九点零七分。车间的机器声稳稳传来,像一条不停流动的河。

中午,他在食堂碰见那两个查单词的年轻人。两人正凑在一起看手机,屏幕上是翻译软件的界面。刘好仃走过去,问:“学得怎么样?”

一个抬头:“有点难,但挺有意思。我们想试试,看能不能进那个小组。”

“小组还没正式成立。”刘好仃说,“但想参加,随时可以报名。”

两人眼睛一亮:“真的?那我们填表去!”

他看着他们跑开的背影,没笑,也没说话,只是把饭盒里的汤喝完,起身回办公室。

下午三点,小王送来第一份调研反馈。一共八个人报名,包括两名质检员、一名销售助理、一名技术员,还有三个一线工人。表格里,有人写:“想试试跟外国人说话”;有人写:“学好了,以后能当翻译”;最底下一行,是老李的字:“年纪大了,学得慢,但愿意试试,别落下。”

刘好仃看完,把名单收好,打开电脑,在内部系统里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命名为:“国际化人才储备——第一阶段”。

他没发通知,也没开会宣布。只是把文件夹权限设为仅限相关人员可见,然后关了电脑。

下班前,他再次路过公告栏。两张便利贴还在,没人动过。他伸手摸了摸纸角,没揭,也没换。转身时,正好看见运输车缓缓驶出厂区,车身上贴着新标签,右下角那行小字清晰可见:“本包装采用抗压护角,灵感来自一千五百度的熔炉与一句段子。”

他站了几秒,往车间走。

质检区,新一批护角正在做最后测试。技术员递来报告:“全部达标,承重平均4.85吨。”

“比上次高。”刘好仃说。

“我们调了点材料比例。”技术员笑,“客户要抗压,咱们就多压一点。”

他点头,把报告放进文件夹。路过打包区,看见一个工人正往箱子上贴标签,手稳,胶准,动作干脆。

“这批发哪儿?”他问。

“杭州,电商仓。”

“不是出口?”

“暂时没有。”工人摇头,“客户没提。”

刘好仃没说话,只看着箱子被推上叉车,运往仓库。他转身往办公室走,路过培训室,脚步慢了一下。

门开着,里面空无一人。桌椅整齐,白板干净。他站在门口,看了两秒,抬脚进去。

从口袋里掏出那支铅笔,在白板右下角写下三个字:“国际角”。字不大,也不花哨,就那么静静写着。

写完,他退后一步,没擦,也没多看,转身离开。

走廊尽头,小王追上来:“刘师傅,问卷回收率超预期,明天能出初步结果。”

“好。”刘好仃点头,“等数据出来,咱们再定下一步。”

小王问:“那培训室……真要改?”

“先写着。”刘好仃说,“名字挂上去,事儿就真了。”

他继续往前走,走到办公室门口,掏出钥匙开门。小王在后面喊:“有个新咨询,沙特客户问护角能不能耐沙漠高温——”

刘好仃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