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噪音战术(1/1)

赵剑在中山停留了两天,带着黄舞蝶三夫人极速回到了阴馆。此时,张合军团已秘密进入雁门郡。

听完沮授的汇报后,赵剑立即召集田丰、郭缊和张合议事,黄舞蝶、赵雨参加。

赵剑说道:“既然魁头不动,我们便用噪音战术让他坐不住。”

噪音战术?众人不解,这是什么战术?

赵剑一笑:“就是在入夜后,在魁头大营外三四里处,每隔一个时辰就搞出动静:先让吹鼓手吹奏汉地的婚丧礼乐,要曲调怪异,让鲜卑人烦躁。

接着派士兵用长杆挑着灯笼,在周围组成游走阵型,看似调兵,实则原地打转。

再敲锣打鼓,假装在驱赶野兽。

这些声音即使不大,也能像蚊子一样嗡嗡作响,让鲜卑士兵夜夜睡不安稳。

再让工匠造了几十面回声鼓,在有风的夜晚敲击,让鼓声顺着风向飘进鲜卑大营,时远时近,仿佛有大军在调动。

久而久之,鲜卑士兵精神萎靡,就会怨声载道了,会抱怨耗在这里比打仗还难受。

魁头一定会主动来攻击的,到时候我军设伏,这样就避开了与魁头正面交锋。”

田丰高兴的一笑:“主公此策,妙在以静制静。他不动,我便用这些不用交锋的动作,一点点消解魁头重兵威慑,让他的十万兵马锐气大减。

待到魁头不得不动时,军心已散,锐气减弱,再战时,胜算不大了。

我军再巧妙设伏,只要打痛他两三次,魁头唯有退兵。”

初平二年七月初,魁头大营周围每夜持续不断出现的怪异曲调,兵马调动的敲锣打鼓声,搅的鲜卑士兵越来越烦躁起来。

魁头每夜数次派兵出去寻找,兵马一出营寨,那些声音和灯火就立马消失了。

兵马在方圆十里内搜寻一番,也找不到人。

当收兵回营后不久,声音和火光再次出现。一连十天的折腾后,魁头坐不住了。

他知道这一定是雁门军在捣鬼,自此慕知元回来后,他虽然是恼羞成怒,但也没有准备进攻雁门。

他还在希望赵剑能够来和谈,毕竟慕知元没有见到赵剑,沮授、田丰的话未必是赵剑的真正态度。

但这连续的骚扰让他沉不住气了。

“拔营起寨,兵发雁门!”

时值仲夏,漠南草原蒸腾着灼人的热浪,魁头的十万部众如一道黄褐色的洪流,朝着东南方的雁门郡边境涌去。

异族军队多以部落为基本作战单位,由大首领统一号令,各部落首领率领本族骑士随行。

行军时不似汉军列阵严整,而是以松散的集群推进,部落的大小决定队伍规模,小则数百骑,大则数千骑,各集群间保持一定距离,既便于呼应,又避免过度拥挤。

骑士的马蹄声、牛羊的哞咩声、妇孺的呼喝声混在一起,在旷野上滚出绵延百里的喧嚣。

前军三万轻骑如离弦之箭,彻底撕碎了往日松散的集群。

他们以千骑为队,队列如锯齿般交错推进,骑士们头戴兽骨盔,身披鞣制的皮甲,裸着的臂膀上青筋暴起,手里的长弓始终搭着箭,箭镞在烈日下闪着寒芒。

最前的百骑斥候全是部落里最快的骑手,他们伏在马背上,马蹄几乎不沾尘土,每隔三里便有人回奔,用鲜卑语嘶吼着传递消息。

中军不再拖带穹庐与老弱,只剩魁头的亲卫与各部落的核心战力。

五千披甲骑兵护着一辆简陋的指挥车,那是用缴获的汉式战车改造的,车厢上插着狼头大纛,纛旗被风扯得笔直,狼眼处的铜钉在阳光下像两颗嗜血的眼珠。

魁头站在战车上,古铜色的皮肤上布满战疤,手里挥舞着一柄铁制狼头锤,每一声咆哮都像闷雷滚过队伍:“破雁门者,掠汉女,分玉帛!”

亲卫们齐声呼应,声浪压过马蹄声,惊得天上的鹰隼盘旋不去。

紧随中军的是“活的粮草”,数万头牛羊被压缩成密集的方阵,由部落的妇孺与奴隶驱赶着,蹄子踏过地面的声音像闷鼓般紧随骑兵。

妇人们腰间都挂着短刀,随时准备着应对突发事情。

后军则成了移动的军械库。数千名带着枷锁的奴隶推着改装过的汉式粮车,车上是堆如山的箭矢、打磨锋利的刀枪。

奴隶们被皮绳串成一串,稍有踉跄便会被后面的人推搡着前进,血痕在滚烫的沙地上拖出蜿蜒的红痕,却没人敢发出一声喊叫。

大军每日卯时出发,直至酉时才择地势扎营,一日奔袭近八十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