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柏林突围(十一)(1/1)
喷出的熊熊火焰在树林中引发滚滚浓烟,以至于短短几秒钟内,人们根本无法看清坦克的身影。
炮手梅尔一边喃喃自语,一边把脸贴在瞄准镜上,全神贯注地估算着坦克会从何处冲出烟雾,随后转动炮塔,调整炮口瞄准那个方向。
威尔斯当即告诉装填手鲁道夫,接下来准备一发高爆弹,打算一举炸毁敌方坦克上的火焰发射器。
此时,在他们的右边,红军步兵正与装甲纵队的部分下车掷弹兵以及一队从森林里杀出的德军陷入激烈交火。在附近树林里躲藏的数千人中,挺身而出准备反抗苏联红军的,却仅有大约五十人。
潜望镜视线向后转,看向那滚滚浓烟之处。那一辆 “火焰坦克” 好似从地狱中窜出,朝着他们冲过来。与此同时,又一道新的燃烧液体,从OT-34坦克喷射而出。
坦克在树林间颠簸摇晃,那燃烧液体在森林里四处飞溅开来。火焰裹挟着灼人的热浪,从他们身旁掠过。要是这燃烧液体击中他们的后甲板,那火焰液体就会顺着发动机格栅涌出,将发动机炸毁。
一旦不能及时逃出车体,他们这些待在驾驶舱里的人,必将原地升天。此刻,他已经闻到了来自苏联燃烧燃料的恶臭,哪怕隔着厚厚的装甲板。
一想到这,威尔斯不敢再有丝毫迟疑,匆忙叫梅尔操控着火炮,射出炮弹。炮弹再次带着呼啸声,击中了 OT-34 炮塔的边缘。这次炮弹还是以倾斜的角度擦过树林,未能成功穿透目标。
那OT-34坦克也只是向前倾斜了一下,紧接着迅速转动炮塔,准备将全部火力对准他们。同时,又缓缓抬高投射管,确保那液体火焰能从上方倾盆而下。但不知是何原因,红军坦克指挥官竟未能抓住这绝佳的攻击时机。
这次威尔斯他们的高爆弹率先射出,在 OT-34 火焰坦克炮塔正面轰然爆炸。正如威尔斯所期望的那样,这次爆炸的巨大威力,一下子掀翻了火焰喷射器,将其高高地打飞到树林中,发射器在空中拖曳着一道长长的火焰。破碎的炮塔里,燃烧液体开始喷涌而出,倾泻到车体前部。
OT-34开始倒车,企图进入树林躲避攻击,威尔斯他们瞅准时机,又在同一位置发射了一发高爆弹。
这一击效果立竿见影。炮弹引爆了OT-34的液体燃料箱,一声巨响,炮塔舱门被轰然炸开,一股垂直的火焰直冲云霄。威尔斯所在坦克的全体乘员,都暗自松了一口气。他们不禁想象,若是 OT-34 坦克狭小车体里所有燃料一同爆炸,该是多么恐怖的一番景象。
几秒钟后,OT-34 坦克被自身的火焰紧紧包围,夹在燃烧的树木之间,随着一声声巨响,坦克的碎片朝着森林四处飞散。
战斗并没有就此结束。红军步兵眼见两辆坦克被摧毁,开始撤退。但即便在撤退过程中,他们仍不断用机枪朝着德军扫射压制。
在看到苏联红军经过弹坑时,发现那里有个 PAK 反坦克炮架在坑沿上。而弹坑里,一伙手无寸铁的希维人正躲在其中。红军士兵顿时欢呼雀跃起来,德军步兵见状,开始停止射击,或许是为了节省那宝贵的弹药,又或许是在观望俄国人会怎样处置弹坑里的同胞。
威尔斯小心翼翼地环顾着四周。他仔细观察后,并未发现有任何敌军坦克从任何方向逼近。而那辆燃烧的火焰坦克,此时仍在不断喷吐着橙色的火焰。
他看到俄国人很快包围了弹坑,先是用手榴弹塞进 PAK 火炮的炮管,紧接着,便用冲锋枪朝着坑里疯狂扫射。威尔斯眼睁睁地看着希维士兵的尸体,在子弹下瑟瑟发抖。他心急如焚,朝着地面上的一名步兵 —— 一位年轻的军士长 —— 大声呼喊,让其赶紧向红军开火,救救希维士兵。然而,一切都为时已晚。
苏联红军步兵完成这一切后,一边用俄语高声呐喊着,一边迅速逃回树林,朝着自己的防线奔去。
森林转瞬陷入一片死寂,唯有树丛中那辆燃烧着的 OT34 坦克,发出阵阵嘶嘶燃烧声。威尔斯面色阴沉,转头质问步兵军士长,为何他的士兵没能给弹坑里的希维人提供更多的援助。军士长一脸无奈,只是耸耸肩。
“这片森林的‘希维’太多了,” 军士长缓缓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冷漠,“他们都快成大麻烦了。要是苏联红军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倒也算是件好事。”
众人不再言语,绕过弹坑继续前行。威尔斯在路过时,匆匆往坑底瞥了一眼。这些希维士兵们的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在坑底,尸体上还冒着缕缕青烟。那门炮管受损的 PAK 火炮被炸翻后,沉甸甸地压在他们身上。随着队伍往西,这场景也渐渐消失在了他们的视野之中。
死亡的气息弥漫在这里每一寸土地上。死者或是就那样毫无遮掩地横躺在原地,或是被随意地拖到铁轨旁。他在这片森林从未见有人去挖坟,更没有谁给这些尸体覆盖上一层泥土,让他们得以安息。
傍晚的阴影缓缓笼罩过来,他们的队伍继续缓慢地向前推进着。温暖且尘土飞扬的空气中,在豹式坦克的炮塔内,传动装置在炮塔笼罩下的车体地板上翻腾着,发出阵阵嘈杂的声响。
他们将用过的 75 毫米炮弹壳,从火炮下方的收集箱倒出,然后经由炮塔后部的装填手舱门扔出去。之后,他们打开了所有的舱口,试图给这闷热的车厢通通风。但是豹式坦克通风效果不理想,车内的空气依旧沉闷。
威尔斯的上身从车长指挥塔探了出去,一眼便瞧见那两辆虎王坦克,正笨重地跟在队伍后方。坦克上载满了党卫军士兵,每一寸能利用的空间都挤满了那些搭车的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