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日后经营有成对朝廷恐是威胁(1/1)
马皇后见朱元璋神色,便已猜到其心事,轻声问道:“又有烦心事?”同时递上朱元璋常用的玉如意。此玉如意在朱元璋还是吴王时,便是他思考难题时的伴侣。称帝后,因各种原因,他克制了这一习惯,知晓此事者寥寥。
望着玉如意,朱元璋心生感慨,苦笑自语:“若能回到当年,该有多好!”
第354章 朱元璋的考量!东瀛王之选!
马皇后闻言,确信朱元璋正为心事所扰,便亲自下厨准备他喜爱的饭菜,归来后继续之前的话题。
“倘若时光倒流,你或许仅能做个吴王,真能甘心吗?”
此言一出,朱元璋哭笑不得,而马皇后并未就此打住。
“说吧,何事又让你愁眉不展?”
马皇后虽外表豪放,实则受过良好教养,气质不输名门闺秀。
她如此表现,不过是迎合朱元璋的性格,但日子一长,朱元璋却渐渐忽略了她的能力。
面对马皇后的询问,朱元璋苦笑回应:“我们不是约好不谈朝政之事吗?”
马皇后撇撇嘴:“有些事,即便我不主动问,也会像风一样吹进我耳朵里。”
言罢,她转向朱元璋:“是关于东瀛王的事?”
朱元璋点头苦笑:“连后宫都在议论,此事看来该有个了断了。”
马皇后手托香腮,沉思片刻后,微微蹙眉。
见此情景,朱元璋略显无奈。
“我就知道你也没好主意。算了,还是我自己想吧!”
马皇后闻言,不屑地说:“那几个孩子都是我亲生的,还能不清楚他们的底细?你去或不去,其实差别不大,但你真能不管不顾吗?只是那地方太过艰苦,我实在不忍心让他们去受苦。”
朱元璋一愣,随即又是一阵无奈。
而在高丽王府,朱棣双目微闭,手指在桌上轻轻敲打。
道衍含笑不语,耐心等待朱棣开口。
二人沉默良久,朱棣终于按捺不住。
他睁开眼,看向道衍:“你来了这么久,一言不发,莫非只是来瞧瞧本王?”
两人交往甚久,共事多时,早已默契十足,私下里少了许多繁文缛节。
道衍闻言笑道:“殿下不也没开口吗?哪有让客人先说话的道理?”
朱棣哭笑不得,冷哼一声,只好妥协。
“算了算了,你有何事,直说无妨!本王正心烦意乱!”
道衍似已预知,向朱棣拱手道:“我来,特为道贺。”
朱棣听后,眉头紧蹙,怒视道衍。
“你就别打趣本王了!信不信本王即刻命人将你逐出?”
朱棣平素总显平和,今日却大异往常。
见朱棣如此反应,道衍心知他或已逼近极限。
于是收敛笑容,直言心中所想:“殿下以为,大明战胜东瀛,非喜事乎?”
朱棣冷哼一声,他与朱标虽亲,却不代表会为朱标之胜而喜。
且朱标地位已固,日后难免生忌惮之心。
朱标如今风头正盛,而他自己却处处受制。
朱元璋迟迟不派官,诸多政务须上报朝廷,令朱棣倍感压抑。
此等心思,即便对道衍亦难以启齿。
道衍心领神会。
“殿下若觉此地受气,只因眼界局限于此。”
“若殿下能放宽眼界,或许局面截然不同。”
道衍一番玄妙之言,令朱棣更为焦急。
他问:“你此言何意?”
道衍笑道:“陛下之意,殿下自知。东瀛既平,徐将军不可能久守,最稳之计,乃封皇子为东瀛王,代守东瀛。”
朱棣眉头紧锁,试探道:“你是说,要我争取东瀛王封地?”
未待道衍应答,朱棣已自行否定。
“不可能,东瀛近乎废墟,我好不容易得高丽,何必争东瀛?”
“况且众多兄弟尚未封地,父皇怎会允我?”
道衍闻后,微微笑了笑,提出己见。
“您提那地为废墟,试问哪位亲王愿前往?”
“且您的高丽与大明相邻,现状已显,皇上对您心存戒备。”
“若留高丽,恐您将终身为安逸贵族,但若赴东瀛则另当别论。”
“东瀛隔海于大明,经营数载,您与 ** 无异,中原若生变故……”
道衍未言尽,朱棣却已心领神会。
他望向道衍,眼中闪过一丝锐利。
“话虽至此,他人岂会不知此理?本王此刻争取,父皇岂不生疑?”
那锐光转瞬即逝,取而代之的是忧虑。
道衍解释:“殿下勿多虑,相较于东瀛,您在高丽更为威胁。”
“此地皆为您征服,以您的威望,一声令下,即可起兵。”
“皇上所惧正为此,而您若赴东瀛,有心无力,两相权衡,皇上或会应允。”
此言一出,朱棣心安不少。
他点头,对道衍道:“本王即刻书信,请父皇改封。”
起身之际,忽又想起一事。
“你也早些筹备,总不能空手赴东瀛!”
道衍闻言,忍俊不禁,沉闷氛围瞬间消散。
此景,亦在数位皇子府邸轮番上演。
数日间,朱元璋几乎每日皆闻皇子 ** 镇守东瀛。
他心中透亮,却碍于颜面,不便发作。
且在他看来,子孙若无野心,大明亦难长久。
第355章 东瀛王的最终人选
即便朱元璋深谙此理,身为 ** ,猜疑之心依旧强烈。
朝臣举荐之士,派往东瀛皆能独挡一面。
然其野心勃勃,实为隐忧。
吾尚健在,彼等野心或为治国动力;若吾不在,又将如何?
吾所求者,乃万世太平,一统天下,非国破家亡,亦非如蒙元之虚名一统,临事时诸侯不顾。
分封宗室,意在设藩屏以御敌,守边疆。
然日后藩王若怀异志,皇权难制,又将奈何?
吾已年迈,余寿几何未知。
太子仁厚威望高,然欠狠辣,难料日后兄弟相争他将如何应对。
为确保万全,朱元璋决意分批召见亲信大臣,作最终咨询。
奉先殿内,灯火闪烁。
李善长倚杖坐绣墩,眼神低垂;汤和立于侧,神色凝重。
朱元璋坐龙椅,久候二人不语,终开口:
“今日无君臣之分,多年情谊,难道不能直言?”
闻此言,李善长起身欲跪,汤和亦紧张站立。
见状,朱元璋冷哼一声:“汤和,你我自幼相识,难道我还会害你?”
汤和慌忙摇头,欲解释,朱元璋已转向李善长。
“昔 ** 与青田先生共辅我,我以师礼相待,今我登基,你反与我离心?”
李善长急答:“臣绝不敢,只是此事重大,臣年迈,见识反应皆不如前,恐说错话误陛下大事,误大明未来!”
朱元璋心知此乃托词,轻哼一声,取出皇子奏折,命太监递予二人。
“你们看,连老四都想来争东瀛王之位。”
“他们心中所想,我们能不清楚吗?今日召你们来,就为听句实话,想知晓何人更合适。”
李善长未料到,朱元璋竟会如此说。
他近来一直极力避免卷入整治 ** ,以求自保。
他与胡惟庸过往的纠葛,自己也心知肚明,朱元璋定然知晓。
本以为朱元璋即便不动手,也不会再信任自己。
现在看来,倒是自己多虑了。
汤和看似粗犷,实则心思细腻,否则当年也不会拥立地位不及自己的朱元璋为主。
大殿内顿时一片寂静,君臣三人再次陷入沉默。
片刻后,见二人仍不开口,朱元璋略显焦急。
他一拍桌案,正要发怒,汤和却怯声说道:
“陛下,我等刀口舔血,皆因朝廷不留生路,只为求个好日子,后来更是为了一场荣华富贵。”
“您虽贵为天子,初衷与我们或许并无太大差异。既然如此,选个仁厚且能治理地方的皇子便是。”
“反正都是您的骨肉,他们岂会背叛您?”
朱元璋一愣,难以置信地看着汤和。
他本以为,自己如此态度,已算诚意满满。
可汤和的回答显然在搪塞,仁厚的皇子又不止一位,谁能保证他们的仁厚不是伪装?
显然,汤和不愿涉足此事,既已表态,他也不好再强求。
朱元璋转而看向李善长。
李善长神色异样,半晌才勉强言道:
“陛下,既然燕王有意前往东瀛,您何不遂了他的孝心?”
闻此,朱元璋冷哼一声。
他盯着李善长,道:“老四的心思,你不清楚?”
李善长不以为意,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
“燕王在北方声名显赫,若留北方,日后经营有成,对朝廷恐是威胁。”
“但若将其迁至东瀛,失去人望与实力,即便有别样心思,也无从施展。”
对于其他皇子,他们或欠缺战阵历练,或未涉政坛,派遣他们去东瀛,恐难以妥善治理。
李善长显然无意偏袒任何一方,相较于得罪朝中皇子王爷,给予朱棣一个人情似乎更为明智。
朱元璋洞悉其意,见二人与前朝大臣一般,皆不愿明确立场,便也不再强求。
“朕已知悉,你们先退下,容朕再考虑。”
二人听后,如释重负般离去。
望着缓缓闭合的大门,朱元璋轻叹,感慨 ** 之路,孤独相伴。
近日,他接见众多大臣,众人或揣测圣意,或明哲保身。
至于那些明确表态者,多为已被皇子拉拢的官员。
朱元璋独坐大殿,心中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