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 无暇顾及这些琐碎(1/1)
他望子孙有壮志,却又不愿见他们滋生事端。
一番思索后,朱元璋忆起一人,一个百官未曾提及之人。
随即下令,封十二子朱柏为东瀛王,命吏部选派属官,即刻筹备就藩事宜。
朱柏年仅十余岁,朝中毫无威望,更无权势,宛如透明。
此举既为加强东瀛管理,亦是对皇子与百官的警示。
圣旨一出,朝廷再次哗然。
落败的皇子心中忐忑,后悔过早展露野心。
而站队的大臣亦惶恐不安,生怕朱元璋秋后算账。
然而,随后的日子里,朱元璋却未有动作,连锦衣卫也未私下调查。
第356章 朱棣心态崩溃
几日后,朱元璋安抚群臣后,正式召见朱柏,赐予东瀛王印绶等物。
一场盛大的皇家宴会后,朱柏正式成为大明首任东瀛王。
朱柏对这个安排充满了激动之情。
尽管年幼,他却在皇室中成长,且一直受到朱标及几位兄弟的精心栽培。
特别是目睹朱标、朱棣等人建功立业,甚至远赴他乡就藩,朱柏心中早已埋下了一颗远大的种子。
他暗自发誓,终有一日,要像四哥那样,扬名海外,封疆列土。
朱柏未曾料到,这一机会竟来得如此迅速,且无需他费力争取。
凭借敏锐的政治直觉,他很快便意识到,这是父皇多疑之心所致,将这份厚礼送到了自己手中。
若换作他人,或许会心生不悦,乃至悲哀。
但朱柏不同,正值青春,未来可期。
加之长兄尚在,他无心皇位之争,眼下最关心的,是在东瀛这片土地上,建立自己的政权。
身为朱家人,他将获得绝对的信任与礼遇,相信不久之后,他便能在此地建起王宫,修筑城池,成为真正的土皇帝。
在大明境内,任何封地都需谨慎行事,以免玷污皇家声誉。
而东瀛不同,此地荒凉破败,又是域外之地,朱元璋所期望的,不过是一个沉迷享乐的东瀛王。
想通这一切,朱柏满心欢喜地接过印绶等物,告别朱元璋,又探望了众兄弟,准备选个吉日,启程接替徐达。
然而,有人欢喜有人忧。
朱柏满心喜悦,而朱棣却怒火中烧。
王府内,朱棣将案头之物一一摔落,仍不解气,最终连桌案也 ** 在地。
徐王妃见状,满心忧虑却不知如何劝慰。
正当她为难之时,道衍缓缓而来,向她使了个眼色,随即开口:
“王爷何必动怒,得失皆有命,况且大明军队仍在前行,终有一日,会有更多土地被大明征服!”
此番话语背后之意,朱棣尚有转机,无须东瀛,亦可谋取更佳地位。
朱棣冷笑,脸上泛起苦笑。
待徐王妃离去,他望向道衍,开口言道:
“你说得轻巧,昔 ** 不也确信无疑?结果又怎样?”
道衍面色尴尬,未曾料到朱元璋会选择几乎被忽视的皇子朱柏。
他之前对比分析,仅针对成年皇子与朱棣,却忽略了年幼的朱柏。
思及此,道衍不禁对朱元璋的胆识与决绝心生敬佩。
若易地而处,他断不会舍幼子远行。
但此刻多说无益。
待朱棣发泄一番,道衍方道:“殿下莫非欲就此放弃,甘为安逸王爷?”
朱棣摊手反问:“至此境地,还能怎样?”
现状已注定朱棣难以掀起波澜。
大明虽名义上将高丽交予他,但官员任命、政务处理皆需上报朝廷。
其军中亦布满朝廷眼线。
此事隐秘,朱棣却心知肚明。
如今他自觉如金丝雀,表面光鲜,实则仅是朱元璋掌中之物。
父子之惧,君臣之忌,令他难以生反抗之心,唯有默默忍受,期盼转机。
面对此景,朱棣虽心有不甘,却也不得不接受命运。
这句质问,更像是对自己的提醒。
见朱棣如此,道衍亦无良策。
他虽谋略过人,面对此困局,唯有静待时机。
只是这话,如何启齿?又如何令朱棣信服?
君臣皆愁之际,应天府内,叶轩却忙得团团转。
叶府上下,婆子、丫鬟穿梭不停。
叶轩在屋外来回踱步,神色焦急。
他再次成为父亲,却仍旧无法置身事外。
从不轻信神佛的他,此刻竟也模仿他人,胡乱祈祷。
月光拖拽着叶轩的影子,仿佛要将他的关切送入产房。
漫长的等待后,房门终于开启。
稳婆等人疲惫地走出,叶轩欲问,却被房内传来的一声清脆婴儿啼哭打断。
随即,婆子笑容满面地走向叶轩。
“恭喜姑爷,这次诞下的是位千金,您儿女双全,真是让人羡慕!”
这话她已熟记于心,缺乏真情,但在叶轩听来,却是最美的祝愿。
他一挥手,管家迅速拿出准备好的喜钱,分发给众人。
沈蓉轻声问叶轩:“要进去看看吗?”
叶轩稍作犹豫,还是摇了摇头。
并非不愿,而是产房内仍显混乱,他进去恐添麻烦。
沈蓉见状,笑戳了他一下,轻声提醒:
“你若不去,那我去啦,别让那丫头以为你不喜欢女儿而心生不快!”
这话让叶轩愣住,思索片刻后,他改变了主意。
“算了,我们还是一起进去吧!”
询问婆子几句后,他缓缓步入屋内,模样略显笨拙。
见到新生儿,叶轩心中五味杂陈。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完全成了女儿奴,甚至拒绝了朱元璋的邀请。
第357章 朱标的邀请
幸好,朱元璋的锦衣卫早有察觉,已将叶府添千金之事上报。
同为父亲,朱元璋虽觉叶轩反应过度,但也能够理解。
因此,对叶轩的拒绝,他并未介怀,更未追究。
东瀛王选定,太子归来,众人目光迅速从叶轩身上移开。
叶轩之名犹存,但尝试拜访者,多已明了其意,不复前时之盛。
一日,叶轩探望 ** 后,正欲前往衙门,管家忽匆匆而至。
“姑爷,太子殿下遣人送帖。”
管家面露忧色,因叶轩先有言,近日拒见所有访客。
然对方乃太子,不敢轻易得罪,只得前来禀报。
叶轩展帖,见为邀请,并未责怪。
收帖入怀,嘱管家:
“赐来人喜钱,以沾喜气,并转告太子,我稍作准备,即刻前往。”
叶轩对朱标无防备之心。
一来,史上未有太子如朱标般受皇帝深信;
二来,二人交往甚久,情谊深厚,君臣之外,亦如挚友。
且朱标此次相邀,乃为叶轩得女道贺,合情合理。
朱元璋亦从不干涉朱标与官员交往。
在大明,若叶轩欲择友,朱标必为其选。
若拒绝,恐显不近人情,传至朱元璋耳中,恐生嫌隙。
毕竟,叶轩已拒过其邀,此番再拒朱标,似有失礼之嫌。
与此同时,东宫内。
朱标闻下人禀报,心中大石落地。
先前闻叶轩竟拒朱元璋之邀,他料此邀亦难成。
甚至已备亲自拜访,以备不虞。
非其性格懦弱,实乃叶轩于他地位特殊。
叶轩之功绩且不论,单凭朱元璋之信任,已值朱标深交。
叶轩很快应邀而至,此次他还带来了礼物。
朱标望着叶轩的礼单,不禁皱眉。
叶轩见状连忙解释:“殿下赠我礼物,我理应回礼。且小女出生乃是大喜之事,也应让殿下共享这份喜悦。”
听罢,朱标心中的疑虑消散了许多。他原本还担心,自己出征日久,与叶轩之间或许已生疏。毕竟,身为太子,他已拥有自己的政治班底,而叶轩虽看似不羁,却在此班底中占据重要位置。若叶轩心生异念,朱标定会寝食难安。
经过一番寒暄,两人很快恢复了往日的状态。朱标亲自将叶轩迎入大殿,没有旁人作陪,也未遵循君臣之礼,两人相对而坐,共享佳肴,宛如多年好友重逢。
酒过三巡,两人话题转到了正事之上。叶轩放下酒杯,神色凝重地问道:“殿下此行辛苦,不知东瀛各地的矿产可已寻得?”
相较于东瀛的归属,矿产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当日朱元璋之所以决定出兵,正是因为得知了这些矿产及其潜在价值。
朱标闻言,点头笑道:“多亏你提前告知线索,否则我绝不会想到,那弹丸之地竟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矿产!如今各处矿产皆已被我们接管,部分已开始开采,相信首批矿产很快便能运回。”
听到此,叶轩终于放下心来。
在过往的战报与捷报里,朱标对于矿产之事竟只字未露,不知是刻意为之还是无意间遗漏。
彼时,叶轩忙于他务,无暇顾及这些琐碎。
他也不可能贸然质问朱标,或向朱元璋提及,否则,他便不再是叶轩,而成了如胡惟庸般的愚蠢之人。
望着叶轩的反应,朱标不禁发问:
“你之前所言,得此资源,大明国力定能更上一层楼。那时我还疑惑,东瀛弹丸之地,岂能与大明相提并论?”
“然而亲临东瀛,方知此地远非我想象的那般简单。风土人情姑且不论,单论地下宝藏,称其为宝库亦不为过!”
朱标越说越激动,望向叶轩的目光也变得炽热起来。
他紧握叶轩手臂,豪迈地说:“你对大明有功,我岂能让你的功绩被埋没!”
“若父皇未予你封赏,我定会为你争取。我甚至觉得,若非你年纪尚轻,或许真能成为大明首位异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