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章 他不愿以权力试人心(1/1)

“实话告诉你们,若非叶轩的提议,我根本想不到攻打东瀛。”

“且没有他的献策,我们的军队也无法迅速横渡大海,在当地站稳脚跟。”

“叶轩虽是文人,但他的功绩,不输开国勋臣。”

百官闻言,面露惊异。

他们曾听闻朱元璋有意将东瀛列为不征之国,因战争投入难以收回,且远渡重洋风险极大,蒙古人攻打东瀛便因航海技术所困。

然而这次,叶轩竟悄然说服朱元璋,还解决了出海难题。

百官中,嫉妒与敬仰并存,但对朱元璋的封赏,无人再敢非议。

朱元璋望着众人,笑道:“在我看来,这封赏还嫌不够。叶轩是天赐良臣,堪比张良再生。”

“若非诸多限制,封他为侯,又有何妨。”

此言一出,百官再度惊愕。

就连朱标也瞠目结舌,没想到朱元璋对叶轩评价如此之高。

第352章 胡惟庸的邀请

作为太子,朱标深知诸多 ** ,也了解叶轩在朱元璋心中的分量。

但朱标万万没想到,朱元璋竟将叶轩比作张良,甚至有封王的念头。

在大明朝,即便是功勋如徐达,也仅获国公之爵。

常遇春亡故后,朱元璋虽追赠其王爵,却未传于子孙,仅降爵赏赐。

显然,朱元璋意在效仿汉高祖,非朱姓不封王。

叶轩正值青春,生死尚远,追封无望。

且大明正值用人之时,叶轩不可或缺。

朱元璋此言一出,若叶轩再立功勋,他又将如何应对?

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朱元璋竟将叶轩比作张良。

张良,大汉留侯,风采绝伦,后世难寻匹敌。

此比之下,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地位何在?

朝会结束,此消息迅速在官员间流传。

半日之内,应天府上下皆闻叶轩之名及朱元璋之赞。

“大明之子房”之誉,瞬间平息所有质疑。

那些心怀不甘的落榜士子,亦不敢妄言。

在此情境下,攻讦叶轩无异于挑战皇权,无人愿自寻烦恼。

次日,相府中,胡惟庸端坐主位,品茶间满眼忧虑。

对面,涂节眼神闪烁,神情诡异,道:“自朝会后,老相国闭门不出,似有意避开您。”

老相国,即李善长,自洪武四年致仕后虽复起,却以散官之名行宰辅之实。

加之其淮西旧望,人望所归,实至名归的相国之位。

可惜朱元璋未再授其相位,众人遂以老相国尊称。

胡惟庸对于朱元璋重用李善长持有私见,认为这削弱了自己的相位权力。李善长历来狡猾且擅长交际,尽管表面关系疏远,实则存有默契。近期朱元璋封赏功臣,李家再次获益,显然李善长已有所察觉并与朱元璋达成共识。因此,胡惟庸多次邀请李善长均遭回避。加之叶轩的快速崛起及李善长的刻意疏远,胡惟庸深感自身处境堪忧。

涂节见状,犹豫后提醒胡惟庸:“相国,有传言称陛下有意任命叶轩为相。此人看似散漫、不慕权势,实则行事难以捉摸。若他真为相,对我们恐非好事。”

胡惟庸听后更加烦躁,怒摔茶盏,但随即恢复冷静。他早已预感朱元璋可能对自己不利,故此前极力拉拢朝中官员。然而当前局势让他对这些官员的忠诚度产生怀疑。深知官场人心难测,胡惟庸担忧李善长避客、叶轩得势会引发官员们的倒戈。

为确保自身安全,胡惟庸决定拉拢叶轩。他吩咐涂节:“我亲自出面太过显眼。你携我拜帖与礼物,前去拜访叶轩。”

涂节不解后顿悟,问:“若他不接受礼物呢?”

胡惟庸冷笑:“你此行不仅是送礼,还要邀他来访。即便他拒礼,也需亲自前来,我的目的便已达到。”

涂节听后,立刻换上敬佩神色,对胡惟庸大加赞赏。

夜幕降临,应天郊外。

叶轩在别苑享用火锅时,管家匆忙而入。

“老爷,御史涂节求见!”

叶轩闻言,觉得涂节这名字似曾相识,却一时想不起具体。

出于礼貌,他询问管家:“他有说何事吗?”

管家答:“似乎是送礼而来,这是他的帖子。”

说着,递上拜帖,并悄悄附上小锭碎银。

叶轩见状,明白这是涂节给管家的小费,他将碎银掷回,逐一展开礼单、拜帖和文书。

阅毕,叶轩面色奇异。

“胡惟庸出手真大方,还好他没亲自来。”

文书中,胡惟庸极尽赞美之词,自谦以表对叶轩能力和品德的钦佩,末尾才透露意图,希望叶轩能前往相府一叙。

若换他人,见到胡惟庸如此姿态,恐怕早已感动不已。

但叶轩深知,一旦与胡惟庸扯上关系,无 ** 劳多大,恐也难逃厄运。

毕竟,历史上的胡惟庸案,连为朱元璋多年操劳的宋濂也未能幸免。

自己功高且势单力薄,岂不更危险?

“把东西原物退回,告诉涂节,我喜静,以后不必再来了。”

吩咐完毕,叶轩继续用餐,对涂节的反应毫不在意。

第353章

不久,叶轩别苑外。

涂节焦虑地搓着手,思量着见到叶轩后的言辞。

大门开启,打断了他的思绪,他急忙上前几步。

“如何?叶大人愿意见我吗?”

御史平日威风凛凛,今却在管家前显得格外谨慎。

然而,这番姿态并未打动叶轩,他从不轻易改变决定。

管家见涂节,面露难色,将之前的礼单及碎银悉数奉还,对碎银毫无留恋。叶轩待下人优厚,管家收入颇丰,故有此举。

涂节见状,心知不妙,欲追问,管家已将叶轩之言复述无遗,随后迅速关门,未待涂节回应。

涂节望着紧闭的门扉,咬牙切齿却无计可施。叶轩正值权势之巅,连胡惟庸也不愿轻易树敌,更何况他仅为一御史。

涂节叹息连连,收拾物品,急忙向胡惟庸汇报。与此同时,锦衣卫已将一切暗中记录。

夜幕降临,谨身殿内。

朱元璋批完公文,召见毛骧。

“应天近日有何新事?”

他眉眼低垂,似欲沉睡,实则暗藏锋芒。

毛骧深知,朱元璋所问新事,乃官员动向。他躬身禀报。

初闻众官员拜访叶轩,朱元璋面露不屑,认为叶轩不屑与之为伍。然而,当毛骧提及胡惟庸遣涂节邀叶轩时,朱元璋神色骤变。

胡惟庸权势遮天,朱元璋静待时机,欲一举除之,整顿朝纲。

朝野内外,少有人敢惹胡惟庸,甚至欲投其门下。

朱元璋忧虑,若叶轩与胡惟庸勾结,将对己不利。

“叶轩应允了吗?”

未待毛骧言尽,朱元璋即询问结果。

毛骧急忙回应:“未有,且叶大人已断涂节再访之路,称喜静,令其勿复至府中。”

闻此,朱元璋冰冷面容上浮现几丝笑意,捋须摇头笑道:“叶轩,倒有几分见识。”

在朱元璋眼中,胡惟庸权势滔天,无人不惧。

而叶轩毅然拒邀,毫不留情,断了后路,无疑是与胡惟庸决裂之举。

若换作他,即便不愿结交,亦会留有余地。

略作思索,朱元璋断定叶轩已洞察时局,知他将对胡惟庸动手。

念及叶轩种种作为,朱元璋对其更添几分赏识。

他向毛骧摆手:“叶轩别苑外之人皆辛苦,撤了吧,留些护卫足矣。”

言罢,朱元璋似又忆起一事,追问毛骧:“百官对东瀛王人选,你可查清?”

东瀛虽小,却孤悬海外。

虽遭明军重创,但得朝廷资助,数年便可复苏。

此等地理位置,令东瀛王虽为王爵,实则近乎土皇帝。

若由心怀不轨者掌权,随时可能背离朝廷,使朝廷努力付诸东流。

朱元璋与徐达自幼相识,从军后更是相互扶持。

按理说,他最信任之将领,唯有徐达。

但作为 ** ,他不愿以权力试人心。

且大明迟早再战,徐达不可或缺。

因此,早日选定合适东瀛王,替换徐达与三万明军,既可安人心,又能防生异念。

朱标归来时,他已征询过其意见。

从稳固皇权等角度考量,他势必从诸子中选出一人。

考虑到当地的严酷环境,以及朝廷未来长期的资助需求,东瀛王的个性、决断力及其官员中的声望显得尤为关键。

毛骧洞悉朱元璋的心思,急忙从怀中掏出一本奏章,毕恭毕敬地呈上:“近日百官对东瀛之事的议论,皆已记录于此。”

朱元璋翻阅奏章,初时神色尚算平静,但见自己几个儿子中竟有人暗中运作,意图争夺此位,脸色瞬间阴沉下来。

大臣们的意见势均力敌,难以选出众人皆满意的人选。至于皇子们的综合素质,在朱元璋眼中相差无几。年长的几位皇子,成长背景相似,除性格略有差异外,诸多方面惊人一致。

朱元璋愈想愈烦躁,索性将奏章掷于桌上,直接向后宫走去。毛骧见状告退,心中却暗自盘算。

回到后宫,朱元璋见到马皇后,心情顿时好转。两人自少年结为夫妻,历经风雨,心有灵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