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下次出征定要争取参与(1/1)

他苦笑摇头:“计策倒有,但非惧骂名,而是麻烦。”

“我估算,此事需至少半年。若有反抗,或许还得开战。”

一将领不耐催促:“殿下,直说便是!我等粗人,听不懂这些!”

徐达举手示意警告,对朱标无奈一笑,似在说:你看,果然。

朱标叹息:“此乃无奈之策。圣人亦有雷霆手段,我不该妇人之仁,但这事实在损阴德。”

众 ** 再追问,朱标终吐露计划。

“我打算将俘获军人,尽带至东瀛之外,作为奴隶贩卖。”

言及此,朱标心结稍解。

他续道:“在大明境内,无论是高丽、南洋各国,乃至广袤草原,只要有市场需求,我们皆可贩卖!”

“谈及女子,我军中有不少人尚未成家,若有意者,可自行挑选心仪之人带回大明。”

……

“考虑到男丁减少,年轻女子亦稀缺,只要管理妥当,不过十数年,她们定能融入大明,成为我朝子民。”

言及此,朱标不禁叹息,“只是此计略显狠辣,恐怕日后我们会背负骂名。”

朱标话音刚落,徐达接口。

“我觉得此计可行,将这些累赘卖出,对那些滋事者严惩不贷。再派得力之人管理一二十年,不信他们还会反叛。”

有了朱标与徐达的支持,此事迅速敲定。

利益驱使之下,奴隶贸易迅速升温。

俘虏供不应求,明军却贪欲未止。

于是,明军从守卫转为搜捕,暗探配合之下,东瀛男子几乎日日被抓。

一向军纪严明的明军,此时也陷入狂欢。

遵照朱标之命,未婚东瀛女子多被士兵掠走,即便相貌 ** ,亦能找到归宿。

在朱标的默许下,徐达等将领不仅掠夺人口,还大肆搜刮财富与武器。

短短一月,东瀛数百年的积累几乎被洗劫一空。

第350章 太子朱标归来,声望飙升!

东瀛,明军营地。

朱标望着手中厚厚的公文,苦笑不已。

其上详录财富来源、装船批次,甚至还有土地规划,仿佛大明已册封新的东瀛王。

这一切,皆源于朱标先前的决策。

完成奴隶贸易后,东瀛人的抵抗力量确实减弱。

朱标与徐达受到奴隶贸易利润的启发,扩大了掠夺范围,从财宝兵器扩展至木料绢帛等物资。

为彰显大明统治决心,朱标 ** ,清点并装载王宫财物上船。

宫殿失去财富支撑,更显破败。

察觉东瀛人反应后,徐达提议朱标焚毁王宫,以绝其复辟之念。朱标应允。

大火彻夜燃烧,东瀛人目睹此景,却因明军威势而不敢有所动作。

大火之后,明军无所顾忌,士兵自发挖掘坟墓,从百姓至贵族,几乎无一幸免。

即便是历史上或传说中知名的东瀛人物,其坟墓亦遭挖掘。

然而此地贫瘠,即便是贵族墓葬,收获亦有限。

最终,王族墓地成为目标。

士兵们原本期待千年王族必有宝藏,但挖掘后发现,多数坟墓空空如也,仅有墓碑与封土。

愤怒之下,东瀛人心中的神圣王族,死后竟遭挫骨扬灰。部分士兵为图方便,干脆焚化尸骸,骨灰混土填坑。

这一系列的搜刮行动,无意中摧毁了东瀛人的信念。

王宫焚毁,先王尸骨无存,以往引以为豪的传说也随之破灭。

在高压之下,反对之声几乎绝迹。

“殿下,我们或许该返程了。”

徐达瞥见朱标手中的文书,苦笑间提出建议。

朱标回过神来,微微点头。

他早有离开之意,目前局势下,即便大明军队全撤,东瀛人也难以兴风作浪。

若无明军干预,他们恐将如野人无异。

明军在此实施的政策,源自元人统治时期的传承与升级。

试想,村落人口不足百,甚至铁器稀缺,与军队对抗,结果可想而知。

“依现状,留三万人足以管理并维持东瀛。”

“但未经父皇准许擅自撤离,恐生事端。”

“且父皇欲立之东瀛王,若对东瀛一无所知,亦难成事。”

“看来,分批撤离最为妥当。”

徐达略作思索,随即决定。

“殿下若信得过臣,不如分兵两路!”

朱标忙问:“分兵两路?”

徐达颔首:“殿下留三万人及粮草于臣,您携余下财物与五万大军返回应天。”

朱标欲言又止,徐达摆手示意不必多言。

“陛下性情您知晓,封王必选朱家血脉,您若不在,谁能耐心听取东瀛之事?

况且您是太子,岂能久居在外?朝中事务繁多,亟待您处理。”

至此,朱标不便再拒。

二人随即商定分兵细节,徐达更亲笔上奏朱元璋,详述东瀛军事部署及期盼新任东瀛王之心境。

十日后,朱标率五万明军离开东瀛。

而应 ** 廷,早已得知此事。

朱元璋不仅于港口部署专人等候,更亲自策划迎接朱标事宜。

这一日,朱标率船队甫一登陆,消息即刻疾传至皇宫。

朱元璋闻讯,不顾礼法约束,即刻下令百官随其出城亲迎朱标。

百官对此殊荣并无异议。明军大胜的消息早已令朝堂无人再质疑朱标储君之位。若说昔日朱标军事有所欠缺,东瀛一行已将其弥补。

应天府郊,朱元璋见朱标,老眼中泪光闪烁,这位刚毅之君首次情感失控。父子深情相拥,全然不顾皇家礼法,百官静待一旁。

随后,朱元璋挽着朱标之手,共乘一车返宫。

至奉天门,百官按品级站定,新问题浮现。以往,朱标应立于朱元璋身侧,但此刻他旅途劳顿,身着铠甲,难以久站。令其回宫更衣,又恐怠慢百官。

朱元璋望向朱标,犹豫片刻后,作出惊人决定:“太子辛劳,今日特许,于朕旁设椅!”

此言震惊百官,旋即平息。显然,朱元璋有意逐步放权,为大明平稳过渡铺路。朱标声望至此达至巅峰,民间亦普遍认为其继位指日可待。

第351章 平定东瀛,叶轩亦获封赏?

次日,奉天殿内,献俘仪式毕,百官回殿欲贺朱元璋。然此次朱元璋之举,异于往常。百官刚就位,他便命太监宣旨。

旨意内容直白无华,无修辞,无客套,径直宣告东瀛之战的封赏。

“遵陛下旨:大明受天佑,将士奋勇,敌寇屈服,东瀛归顺。”

“据诸将功绩,特赐封赏如下……”

太监尖锐之声在奉天殿内回响,殿外,传讯士兵闻旨即奔奉天门。

门外,品级未及入殿的官员候命。

消息一至,官员面露讶异。

非因大惊小怪,实则朱元璋之封赏出乎意料。

朱标,身为太子兼名义主帅,封赏自然居首。

因其身份,赐物皆为财宝,非封地官职。

数目揭晓,官员私下议论纷纷。

“五万钱及些许绢帛,是否太过吝啬?”

“东瀛虽小,亦是拓疆之功,陛下此赏……”

言未尽,意已明。

官员窃语间,太监续读封赏。

“大将军徐达功勋卓着,忠心耿耿,封其庶子为世袭千户,赐十万钱!”

此赏较朱标为重。

官员初以为朱标之赏最高,闻徐达之赏,方知朱标所得相对较少。

徐达之爵位虽可传承,却非世袭,且仅有一个,而子嗣众多。今得此赏,徐家未来两三代富贵无忧。

转念一想,朱元璋此举亦在情理之中。

朱标已为太子,大明江山迟早归他,且征战在外,谁料朱标无后手。

悟及此,疑惑与议论顿消。

随后,太监连续宣读旨意,不消片刻,大明便新增了十数位世袭百户及两位千户。

此番封赏透露出,朱元璋对军中将领依旧寄予深切期望。

此举亦在暗示群臣,为大明建功者,必有厚报。

不少武将暗自起誓,下次出征定要争取参与。

圣旨闭合之际,李善长率先反应,向朱元璋躬身行礼,领呼:“陛下英明!”

按惯例,他声落后,群臣应随之行礼。但此次,李善长刚躬至半腰,便被朱元璋打断。

“且慢,还有一道旨意未宣。”

言罢,朱元璋一招手,太监迅速呈上另一道圣旨,郑重展开。

群臣愕然。

皇帝意欲何为?若是封赏,何故另颁圣旨?若非封赏,何事需在此刻急宣?

李善长亦心生疑虑,警觉地望向朱元璋。

朱元璋则含笑坐于龙椅,目光扫视众人。

“朕闻,明君必赏功以安人心,彰德于四海。今叶轩有献策之功,助大明拓疆。”

闻叶轩之名,李善长等人顿觉异样。

近来,叶轩屡生事端,且皆非小事。

此刻朱元璋提及叶轩,莫非欲一并封赏?

献策之功又所指何物?

群臣正惑,太监已宣赏:“敕叶轩嫡子世袭千户,赐五万钱!”

旨意宣毕,群臣愕然。

徐达身先士卒,征战在外,仅得千户之职与十万钱之赏。

叶轩何功?即便献策,岂能轻易胜过战场拼杀?

这个问题在众人心中萦绕,却无人敢言。

李善长机敏过人,确认朱元璋无其他旨意后,迅速带领众人再次高呼。

待众人起身,朱元璋笑容满面地说:

“你们心中有疑,为何叶轩能获得如此高的封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