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章 面色阴晴难辨(1/1)
“我们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高中,光宗耀祖吗?朝廷如此轻视考试,戏耍我等,若我们不挺身而出,向陛下反映,大明还有何救!”
“陈兄,你说怎么办,我赵奎誓死相随!”有人闻言,跳上桌响应。
“我们应一同前往宫门前 ** ,以免陛下被蒙蔽,误了国家大事!”
此提议立刻获得支持。年轻气盛的考生们,因今日考试所受屈辱,纷纷积极响应。
类似事件在一天内多次发生。考生们常有组织诗会、文会的习惯,串联起来并不困难。
傍晚时分,落榜的考生们已聚集大半,浩浩荡荡向皇宫进发。
他们或手持宣纸,书写诉求,或引领众人高呼口号。更有甚者,以 ** 志,将名字写在衣上高举,引得考生赞叹,而百姓心生畏惧。消息迅速蔓延,不知情的考生也纷纷赶来。
第344章 考生欲逼宫?朱元璋大怒!
考生中不乏打着折辱读书人旗号之人,极具迷惑性。未参加考试的文人闻讯,亦加入前往宫门的行列。应天府一时热闹非凡。因其身份特殊,府衙差役不敢轻举妄动,只能随行待命,准备随时依据上官指令或有人过激行为采取行动。
不久,队伍抵达皇宫外,喊声震天,部分考生手持标语,情绪激动,仿佛遭遇重大不公。此景令宫中禁卫高度警觉,但见是考生,皆陷入两难。
大明初建,朱元璋极重读书人,平日礼遇有加,对提建议的读书人更设专员接待。此刻若抓捕考生,恐惹朱元璋不悦;若不抓,众人聚于宫外,亦是失职。禁军深知朱元璋性情和手段,因此情绪低落,左右为难。
“考官不公,试题荒谬!”
“考试如此,辱没斯文,我们不服!”
“恳请陛下严惩叶轩,还我等公道!”
雷动般的喊声中,考生们也察觉到禁卫的异常。
有人已察觉苗头,自然不会放过出头之日。
他们高呼着,无视士兵警告,继续前行。
考生们步步逼近,轮值主将终于决断。
“对他们动手,总比他们闯入皇宫要好!”
主将低声自语后,立即向手下下令。
“围住他们,阻止前进,再派人禀报陛下,请陛下裁决!”
接到命令,原本犹豫的士兵们顿时有了底气。
正当考生们以为能畅通无阻,前往御前申诉时,卫兵们迅速集结,将他们团团围住。
虽非仅考生到来,但能坚持到宫门的为数不多。
而守卫皇城的数千士兵,迅速将考生包围。
面对锋利的武器,尽管考生们认为士兵不敢动手,气焰已大不如前。
他们自视读过圣贤书,高人一等,此刻仍显傲慢。
陈道志见机行事,骑在仆人肩上大喊。
“同窗们!今日之举虽有不敬,但也是无奈,陛下定会体谅!”
“我们先坐下,一起高呼,陛下定能听到我们的诉求!”
说着,他便大声呼喊起来。
“考官不公,考试荒谬!请求陛下重换考官,重设考题!”
他身材高大,骑在仆人肩上更显显眼。
他一带头,四周考生纷纷响应。
呼声迅速扩散,考生们纷纷加入。
在主将眼中,原本自发的考生聚集,因陈道志的出头,已变为有组织的行为。
此时,谨身殿内的朱元璋刚批完奏折。
随着殖民地的扩展,他的政务愈发繁重。
正因如此,朱元璋愈发渴望通过科举广纳贤才,以强化海外殖民地的统治。
放下最后一封奏折,朱元璋望向候在一旁的毛骧。
“你为何去而复返?莫非还有遗漏?”
朱元璋带着好奇审视着毛骧,多年间,毛骧首次显得如此失态。
面对询问,毛骧面露难色。
“陛下,考生对叶大人补考的试题不满,现已聚集宫外,要求朝廷给个说法!”
毛骧言语间心存畏惧,毕竟锦衣卫还肩负宫中守卫之责。
一些重要宫门皆由锦衣卫把守,若今日真有变故,他难逃干系。
锦衣卫除了侦缉,还负责抓捕惑众之人。
考生联合并公然至宫外 ** ,此事若朱元璋追究,他纵有十条命也不够抵。
若锦衣卫能提前平息事态,朱元璋便无需面对此困境。
毛骧感到,无论如何处理考生之事都极为棘手。
若朱元璋支持叶轩,定会得罪众多文人。
但让朱元璋重考或惩处叶轩,又绝无可能。
况且补考已是朱元璋开恩,考生们却不懂收敛,毛骧深知这已触及朱元璋底线。
毛骧心中忐忑,而朱元璋已怒不可遏。
“荒谬!他们意欲何为?想逼宫吗?”
愤怒之下,朱元璋将手中笔摔落。
笔杆断裂,似乎预示着考生们的命运。
毛骧低头,正犹豫是否开口,朱元璋已下令。
“将这些人即刻逮捕,押入诏狱严审,找出主谋,严惩不赦!”
毛骧闻言,眼神变得复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陛下,如此举措,恐将引发士人界的动荡。正值您广招贤良之际,此举是否欠妥?常说不可触怒众人,此次——”
朱元璋听后,不屑地冷哼一声。
“荒谬,这等人才,朕岂敢任用!士人界动荡又如何,不可用之人,朕宁可除之后快!”
“何谈众怒不可犯?朕乃天子,况且他们确有过错,你无需顾虑!这骂名,朕来担!”
朱元璋态度坚决,毛骧不敢再言。
匆匆离开大殿,毛骧即刻出宫,亲自率兵捉拿考生。
在士兵的威压之下,考生们迅速聚集一处,随后逐一被士兵捉拿、控制。
“你们这是侮辱斯文,我等定要面圣告状,让陛下治你们的罪!”
第345章 朱元璋:此事交由你处置
自吴王时期起,朱元璋便极为看重自己的名声。
为招募人才,他更是礼遇有加,即便对方才学平庸,亦给予足够尊重。
久而久之,文人们似乎忘却了这位朱皇帝本是**出身,本为武夫。
若真将其激怒,抓捕尚且是轻,就地斩杀亦非难事。
面对士兵围捕,仍有不少人高声呼喊,欲向朱元璋申诉。
望着这些考生,毛骧心生鄙夷。
他首次对读书人产生厌恶,觉其除虚伪外,别无所长。
不久,考生悉数被捕,在百姓注视下押往诏狱。
消息迅速传开,考生**被捕之事,迅速传遍应天府。
礼部。
值事房内,于乾手持补考名册,愁容满面。
“尚书大人,眼前局势,若再进宫,只怕又会触怒圣上!”
礼部尚书任昂闻言,轻叹一声。
“是啊,可这又能如何?难道一直躲避?”
方才,消息传至礼部,正在核对名单的任昂心生忧虑。
于是,他通过私人关系,从锦衣卫处获取了考生名单。
对比之后,任昂倍感头疼。
在那些考生之中,竟有几位已被叶轩选中。
按理说,他们获得举人身份后应感激叶轩,却不知何故也卷入了此事。
若如实禀报,朱元璋或许不会责怪叶轩,但难保不会迁怒于他们。
试想,中举前日便敢到皇宫外滋事,日后若为官,又当如何?
其余官员听闻任昂之言,皆无奈叹息。
有人轻声言道:“叶大人之举似乎过分了。”
“是啊,若只是考题难些,答不出也只好认命,但今日这场考试,前所未有,难怪他们心生不满。”
很快,便有人附和,显然对叶轩的举动不解。
“虽不知叶大人用意何在,但此事已闹大,只怕天下人会认为是叶大人之过。”
“这些考生太过胆大,陛下岂是他们想见便能见的?冲撞宫门,可是死罪!”
“是啊,锦衣卫动手倒也罢了,还下了诏狱,日后即便放出,人也废了!”
众议纷纷中,任昂叹了口气,接过名单准备离去。
末了两句,令他摇头不已。
其实,考试前他便已备好对策,以防考生因考题太难而做出极端行为。
考题公布后,他又增派卫兵,以防考生冲击衙门。
怎料这些人竟如此大胆,不去国子监和礼部,直奔皇宫而去。
任昂暗想,即便是去哭诉于太庙、孔庙,或许尚有转机,唯独去了皇宫,凶多吉少。
他定了定神,心中默默复述早已准备好的言辞,随后进宫复命。
不久,谨身殿内。
朱元璋听完任昂汇报,面色阴晴难辨。
他摆手道:“事情已知,名单先放这,你先退下。”
任昂领命后急忙叩头谢主隆恩。
任昂离去后,朱元璋随即命令太监:
“传叶轩觐见!”
太监遵命,匆匆离去。
不久,叶轩被领至殿内。
行过君臣之礼,朱元璋开门见山。
他望着叶轩,苦笑说:“叶卿辛苦了,难免有考虑不周之处。朕不怪你,但此事总得有个了断,否则朕难以向百官及天下百姓交代。”
叶轩闻言,目光异样地望着朱元璋,以为朱元璋要以自己治罪来平息 ** 。
然而叶轩并不在意,毕竟他手握大明未来的关键技术,朱元璋不至于为此冒险。
于是,他向朱元璋拱手道:“若陛下认为臣有错,臣甘愿受罚!”
“你何错之有?莫要曲解了朕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