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他誓要将此人千刀万剐!(1/1)

高丽实权者李成桂面色阴沉,杀气腾腾。

“大明!”

“好一招狠毒之计!!”

“高价诱购我高丽人参、牛角,再以低价售粮,使我百姓怠惰农耕,沃土荒废。”

“目的达成,便停收人参等物。”

“粮食亦断供高丽。”

“何其狠毒!”

“大明!!”

李成桂怒不可遏。

大明竟能想出如此狠毒之策,实乃出乎意料。

高丽毫无防备,堕入圈套。

李成桂沉声问道:“国内粮食还剩几何?”

下属偷瞄了一眼面色铁青的李成桂,立刻低头,双腿发软,仿佛背负千斤重担,呼吸困难。

“还……剩下……”下属颤声报告储备数量,但这数字让李成桂眼前一黑,几乎晕倒。

高丽粮食稀缺,百姓不耕,收成无望,内储告急。前线军队正与明朝燕王朱棣对峙,急需粮草支援。然而,内粮尚且不足,何谈支援前线?前线若无粮,如何能与明军抗衡?此乃高丽之大难!

李成桂未曾料到,自己筹谋已久,只为登基为帝,而今,帝位未得,高丽却危在旦夕。若高丽覆灭,他之前夺权的种种布置也将化为泡影。这绝不能接受!

他绝不能让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无论如何都要保住高丽!李成桂怒不可遏,心中暗骂大明。若非大明,他怎会陷入如此被动?这阴毒之计,究竟出自大明何人之手?皇帝?谋士?一旦得知 ** ,他誓要将此人千刀万剐!

“来人!”李成桂怒吼。

下属惶恐而入,跪倒在地。

“派遣使臣,前往大明,求和!”李成桂一字一顿,语气中满是愤怒与压抑的暴躁。

他的精心布局被彻底颠覆,所有努力即将化为乌有。高丽皇帝的梦想濒临破灭,国家亦面临存亡关头。这令他极度沮丧。此刻,挽救高丽、缓解粮食危机的唯一途径是——向大明低头求和。只要度过此难关,不求立即收复失地,但能抵御朱棣的侵袭,确保高丽民众的温饱及前线士兵的给养,他的王位方能保住。

李成桂心中盘算着权宜之计,打算表面臣服大明,借此从大明获取粮食,同时强制国内农户种植,待来年丰收,自给自足,摆脱对大明的依赖。届时,高丽将不再需要大明援助。

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使臣急忙带上贡品,乘船驶向大明京城。

晴空万里,碧波荡漾,京城港口,海面与天际相接,一望无际。高丽使臣率众步出船舱,一眼便望见周围密布的大明战船,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船上旗帜飘扬,金色巨龙图案栩栩如生,彰显着不可一世的威严。战船往来频繁,显示着大明的强盛与繁忙。

使臣心中暗惊,未曾料到大明战船数量如此众多,造船技艺如此高超,料想其海军力量定不可小觑。若海战爆发,高丽绝非其敌。

大明礼部官员率众接待番邦来使,一方面履行礼仪,另一方面监督其在大明境内的行为。港口石砖路坚固,工人忙碌,货物搬运不息。

“赶快!”

“午前未搬完,用餐推迟!”

“如能提前完成,”

“则提前用餐!”

工头们扯着沙哑的嗓子吼着。

高丽使臣踏上大明领土,目睹繁忙的工人,鼻间充斥着海腥与厚重的汗味,心中一阵恍惚。

大明战舰无数,人海熙攘。

究竟为何而忙?

“高丽贵宾,欢迎莅临大明。”

礼部官员迎上前,面带微笑。

不论来意如何,以礼相待总无错。

高丽使臣收敛思绪,表明此行欲求见大明皇帝——朱元璋。

礼部官员引领他们至接待外宾的公馆。

“请在此暂居。”

“皇上稍后会召见。”

礼部官员笑容可掬。

然而,高丽使臣被安置于公馆,朱元璋却迟迟未现身。

公馆内,高丽使臣心急如焚,聚在一起议论纷纷。

“已逗留多日。”

“为何大明皇帝还不召见?”

“高丽局势危急。”

“使命重大,必须尽早面圣,陈述来意,恳请大明赐予粮食。”

……

高丽使臣愁眉不展,频频催促礼部官员,期盼能见到朱元璋。

礼部官员则以微笑回应,称会将他们的意愿转达上级。

皇宫御书房内,礼部官员向朱元璋禀报,高丽使臣急欲见他。

朱元璋心知高丽求和之意,但尚未拿定主意:

是接受求和,还是趁机进攻。

他面无表情地吩咐:

“让他们在公馆老实待着。”

“若不愿等,便任其离去。”

“不必阻拦。”

毕竟,着急的不是大明。

他尚未决定如何处理,决定暂且搁置高丽使臣之事。

第272章 刘伯温:接受求和?何不一举消灭高丽!

大明皇宫内,一声高亢的宣告回荡于殿堂之间。

“退朝——!”

身着斑斓官服的文武大臣们陆续步出宫殿,准备散去。刘伯温与胡惟庸亦在其中。刘伯温行事低调,独自行走,无旁人跟随。而胡惟庸则被一群官员簇拥,他们如同谄媚的仆从,不断向胡惟庸献殷勤。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胡丞相今日朝上的提议真是高明至极。”

“我等深感敬佩。”

“世人皆言善长先生与刘大人智谋过人,现在看来,皆不及胡丞相,诸位以为如何?”

“确实,胡丞相之才,无人能及!”

众人纷纷阿谀奉承,胡惟庸面露得意之色,挥手故作谦逊:

“诸位太过抬举胡某了。”

“胡某的智谋岂能与善长先生相提并论,胡某也是受教于善长先生,怎敢言在其上……”

“丞相太过自谦了。”

“丞相如此谦逊,令我等自愧不如。”

“我等皆不如丞相。”

此时,一名宦官匆忙走向被官员环绕的胡惟庸。

“胡丞相。”

“皇上请您前去。”

“皇上找我?”胡惟庸面露疑惑。

周围的官员连忙附和:

“皇上如此器重丞相,定有要事相商。”

“真是羡慕丞相,能得皇上如此重视。”

胡惟庸听了这些话,腰板挺得更直,下巴微扬,满面春风,随宦官重返大殿。

“皇上。”

胡惟庸步入大殿,拱手行礼之际,眼角捕捉到一抹不起眼的身影——刘伯温。他眉头轻蹙,心生不悦,因皇上不仅召见了他,还召了刘伯温。

朱元璋身着华丽龙袍,头戴翼善冠,端坐高处,声音回荡于大殿:“朕有事欲与二位商议。高丽使臣已至,彼国缺粮,欲求和于我大明,以粮食为交换。”

“二位以为,我大明应否接受其求和?”

刘伯温与胡惟庸皆知高丽之境况,因经济战而陷入粮荒,不得不向大明低头。

胡惟庸率先表态:“皇上,臣以为应接受其求和。此时高丽困顿,正需我大明援助,我大明可借此机会,向其索求所需之物,无论何物,高丽必会应允。此乃大好时机,我大明何不光明正大获取其利益,如土地、金银财宝等,只要我们想要,高丽唯有奉上。”

朱元璋闻言,眉头微蹙,深知胡惟庸所言非虚。高丽局势危急,只能倚仗大明,即便大明提出苛刻条件,对方亦会妥协。

然而,接受求和意味着放弃攻打高丽,这让朱元璋心有不甘。历经多番征战,仅得高丽微薄之利,岂能就此满足?胡惟庸或许心满意足,但朱元璋却不然。

朱元璋的目光转向一旁扮演死人的刘伯温,他紧闭双眼,沉默不语。

“伯温先生。”他轻声呼唤。

“我想听听你的看法。”

朱元璋曾认为刘伯温的智谋乃大明之首,直至叶轩横空出世。叶轩的出现让他意识到,世间竟有能与刘伯温智谋相匹敌,甚至更胜一筹之人。然而,刘伯温的才智同样不容小觑。因此,此次朱元璋不仅留下了胡惟庸,更留下了刘伯温,渴望聆听他的计策。

至于胡惟庸,他并无 ** 之才,谋略远不及李善长与刘伯温。朱元璋召他前来,不过是让他做个陪衬。若刘伯温不给面子,朱元璋也可借胡惟庸缓和气氛,以免一时冲动杀了刘伯温。毕竟,刘伯温现在还有用,朱元璋暂不忍杀他。再者,直接杀之,于理不合,恐遭史官诟病,背负暴君之名,这可不是他所愿。

刘伯温虽竭力降低存在感,但闻朱元璋呼唤,脸上闪过一丝无奈,只能睁开双眼。他虽心怀归隐之志,却尚未如愿,只能继续为朱元璋献策。他一身傲骨,却也不愿无端惹怒朱元璋。

略作思索后,刘伯温缓缓开口:“臣以为,应乘胜追击。高丽为解国内粮食危机而求和,或愿献上城池、金银珠宝及其他珍宝。但此刻正是灭掉高丽的大好时机。一旦高丽覆灭,其土地、金银珠宝、人口及一切珍贵之物,皆将归大明所有。我们何必接受高丽求和?机不可失啊。”

“经济战良机若失,应允高丽求和,先前之经济战与五石散之计,岂不徒劳无功?”

“臣以为,策划经济战与五石散之策之士,必与臣同见。”

“此人志在覆灭高丽。”

“非区区几座城池可比。”

“更非贪图高丽金银财宝之浅薄之辈。”

“若仅限于此,眼界未免短浅。”

“那位谋士之眼光,必超越臣,着眼全局,非一二城池或俗物所能局限。”

“当然,此乃臣个人浅见。”

“皇上抉择,全凭圣意。”

朱元璋闻之,以为刘伯温之计更佳。

“那便拒和,灭高丽。”

他拍案而定。

刘伯温眼皮微动,见朱元璋似显鲁莽,遂提醒道:

“皇上,灭高丽之事重大。”

“不妨先稳住高丽使臣。”

“表面应允求和。”

“暗中命燕王全力攻高丽。”

“如此,可使高丽措手不及。”

大殿辉煌。

铜炉林立,白烟袅袅,大殿笼于轻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