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以智取胜,方为上策(1/1)
朱元璋头戴翼善冠,身着团龙衮服,龙形张狂,目光如炬,压迫感十足。
他倚金丝楠木龙椅,手肘支于扶手,俯视刘伯温与胡惟庸。
“先稳高丽使臣。”
“虚与求和。”
“再密令燕王,全力击高丽。”
刘伯温之声回荡大殿。
他的建议深得朱元璋赞同。
朱元璋面露笑意,称赞道:“伯温先生,真是智谋过人。”
“那便依伯温先生之计行事。”
“皇……”胡惟庸欲言又止,见朱元璋眼神凌厉,立刻噤声。
“你们退下吧。”朱元璋说道。
计策已定,这两人暂无他用,无需再留。
“臣告退。”刘伯温躬身行礼,随后离去。
胡惟庸望向刘伯温的背影,又偷偷瞥了眼上方的朱元璋,心中不满却不敢言。
朱元璋再次恢复冷漠神情。胡惟庸咬牙拱手:“臣也告退。”他心怀愤懑地离开大殿。
出殿后,他一眼便看见前方的刘伯温。胡惟庸怒火中烧,身为丞相,百官皆对他阿谀奉承,唯有刘伯温与众不同,从不巴结他。平日里他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刘伯温在朝堂上有一定地位和威望。但今日,刘伯温不仅不支持他的谋略,其计策还被皇帝赏识,这让他感觉自己被刘伯温智商超越,如同小丑一般。刘伯温的行为更让他颜面扫地。
胡惟庸脸色阴沉,心中暗怒:“刘伯温,今日之事我记住了。若让我抓到你的把柄,定不轻饶!”
刘伯温浑然不知自己的行为已激怒胡惟庸,即便知晓,他也毫不在意。他骑马离开皇宫,返回府邸,一脸忧虑。
一日不退隐,危险便一日不消散。
朱元璋如何才能释怀于我?
皇后虽允诺相助,但她终归女子,难涉朝政,唯劝朱元璋耳,其能否被说服,实难预料。
暂且随机应变。
杨宪、李善长之辈的遭遇,令刘伯温心生恐惧。
他渴望远离朝堂,归隐山林,不问世事。
然朱元璋多疑,岂会轻易放他离去。
刘伯温深感进退维谷。
大殿之上,朱元璋沉思片刻,随即下令:
“传高丽使臣觐见。”
宦官步入,闻令,面露诧异之色,近日朱元璋对高丽使臣置若罔闻,今日此举,颇为反常。
但为臣者,自当遵命。宦官迅速回应,前去安排。
接待外使的公馆中,宦官立于高丽使臣前,态度从容。
“诸位使臣,皇上欲见尔等,请随我来。”
高丽使臣初时愕然,继而相视而笑,莫非朱元璋有意求和?
他们满怀喜悦入宫觐见,于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上,得见大明皇帝朱元璋。
其威严之气扑面而来,令高丽使臣震撼不已。
此乃大明皇帝,气质非凡,非他们小国所能及。
“尔等此行所为何来?”
威严之声自上传来。
“我高丽愿归顺大明,特来朝贡。”
“此乃我国贡品,敬请笑纳。”
言罢,高丽使臣拍手示意,侍从呈上贡品。
高丽人运来数十箱财物。
使臣逐一开启,箱内金光闪闪,尽是珠宝金银。
“此乃微薄之礼。”
“望表敬意。”
“祈愿皇帝陛下悦纳。”
使臣谦恭陈述,面上却难掩自得之色,这些乃高丽国宝,大明皇帝见后,定当赞誉。
“确是微薄。”
朱元璋之声自高处响起。
使臣一愣。
大明皇帝此言何意?他方才是自谦之词,难道皇帝未察觉?
使臣面部微颤,旋即收敛神色,转入正题:
“陛下,高丽愿归顺大明。”
“恳请大明军队止戈。”
“若允,我高丽愿割让三分之一领土,另献百箱珠宝,数万牲畜。”
他隐去缺粮之困,只盼大明撤军。
一旦大明接受求和并撤军,缺粮难题自解,贸易重启,购粮无忧。
缺粮之事断不可泄露,否则高丽将陷入绝境。
龙椅上,朱元璋眼神闪烁,一抹狡猾笑容稍纵即逝。
“撤兵?亦非不可。”
“但尔等所予,尚显不足。”
“需割让三分之二领土。”
“如此,我方撤兵。”
朱元璋故意加码,与使臣周旋,意在误导,令其传递错误信息回国,误以为大明已同意求和,不再进犯。
一旦高丽中计,大明即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朱元璋与高丽使臣拉扯交涉。
高丽使臣心中暗喜,以为大明已同意和谈。
一番讨价还价后,撤兵条件谈妥。
高丽使臣强压怒火道:
“皇帝陛下,我高丽已做出让步。”
“那陛下应下令大明军队撤离了吧?”
朱元璋望着懵懂的高丽使臣,面露微笑。
“那是自然,大明言出必行。”
第274章 兵不厌诈!朱棣战高丽,大捷!
一名铺兵风尘仆仆,满身尘土,背着包袱,策马疾驰。
马蹄踏地,尘土飞扬,水花四溅。
狂风尘土不断拍打在他身上。
历经数日奔波,他终于抵达高丽交战前线。
铺兵勒住缰绳,跳下马来,朝守营士兵高呼:
“圣旨八百里加急!”
士兵验证身份后,将圣旨转交上去。
主帅营帐内,朱棣正阅读战报。
近日大明军队连连告捷,高丽节节败退,已近崩溃边缘。
“报!”
“圣旨到,八百里加急!”
士兵掀开帘子,大步而入,高声通报。
声音洪亮,气势豪迈。
士兵双手奉上圣旨。
朱棣展开圣旨,阅读内容。
得知高丽正在求和。
当下,朱元璋正误导高丽使节,令其向国内传达错误信息,使高丽误以为大明已接受和谈,将放过他们。实则,朱元璋之意在于借此天赐良机,佯装撤军,给高丽来个措手不及,进而消灭之。
“高丽内部竟已陷入如此僵局。”
“此乃经济之战。”
“叶轩,真是令人畏惧。”
朱棣低声感慨。
他攻伐高丽年余,未能从外攻破,反倒是叶轩一计,便能由内击垮高丽,迫其向大明求和。
朱棣此刻深刻体悟,战胜敌人,未必非得依靠武力。
无需一兵一卒,以智取胜,方为上策。
朱棣反复审阅圣旨,确认无误后,故意对外宣称,朝廷有旨,命其撤军。
将领们闻言愕然。
撤军?
他们连连告捷,高丽连连败退,此刻朝廷竟命其撤军?
简直荒谬!
“王爷,朝廷这是何意?”
“为何突然命我们撤退?”
“是啊,王爷,如今我军士气高昂,正该乘胜追击,怎能轻易撤退!”
将领们心有不甘。
他们与高丽交战已久,死伤惨重,好不容易占据优势,犹如咬住猎物的狼,岂肯轻易松口。
道衍亦面露疑惑。
朱棣淡然回应:
“此乃朝廷旨意。”
“至于缘由,本王亦不得而知。”
“但本王不能违抗上命。”
“撤军吧。”
朱棣言罢,将领们虽有不甘,却也不得不遵从命令。
“ ** 。”
“老子在前线拼命。”
“朝廷那些家伙一句话就让老子的努力付诸东流。”
“定是那些文官出的馊主意。”
……
武将们骂骂咧咧地离开营帐,抱怨之声不绝于耳。
“该死的,速速整理装备武器!”
“撤退命令!”
“即刻准备撤退!”
“所有物品,一律打包带走!”
“装备武器,一样不落!”
“什么都不能留下!”
朱棣麾下军队顿时忙碌。
士兵们纷纷整理装备,筹划撤退事宜。
不远处,一棵树上,一名高丽探子身着民服,脸颊涂黑,眼神狡猾,藏于枝叶间,目睹了朱棣军即将撤离的情景。
“大明军队要撤了?”
高丽探子急忙传信。
在高丽,消息迅速传达。
“报——!”
“朱棣大军正在撤退!”
士兵禀报。
李成桂闻讯,长舒一口气。
大明军队终于撤退,看来使臣的任务成功了,大明接受了他们的求和。
尽管他对大明心存恨意,但高丽眼下连粮食都匮乏,若战事持续,定会被大明察觉其虚弱,趁机击溃。
“待此难关一过,再兴兵夺回失地。”
“我要大明见识我高丽的厉害!”
李成桂面色阴沉地说道。
此番高丽中了大明之计,损失惨重。
但只要挺过这段艰难时光,日后必将百倍千倍地向大明讨回。
“多亏大明皇帝愚昧。”
“竟接受我们的求和。”
“接下来让百姓耕种。”
“等高丽粮食充足,便无需再伪装臣服大明。”
“那时,便是我们的复仇之时!”
李成桂心中盘算着复仇,意图收复失地。
但他浑然不觉,朱元璋的求和只是权宜之计,自己已深陷刘伯温的计谋而不自知。
朱棣军队撤退途中,数万士兵浩浩荡荡,骑马者策马前行。
行进中的队伍各司其职,押运物资者紧随其后。
朱棣身披红青战甲,英姿飒爽,骑马领路,众将士尾随其后。
道衍身着官服,骑马缓行,目光不时投向朱棣的背影,稍作迟疑后,轻拉缰绳,双腿轻夹马背,低吟道:“前进!”
战马随即小步快跑,不久,道衍便与朱棣并肩而行。
“王爷。”
“道衍心中有惑。”
朱棣侧头,快速瞥了他一眼。
“何事困扰?”
“王爷,此乃我们乘胜追击之良机,高丽国内亦因经济困境与五石散之祸而动荡,我们本应逐步蚕食,但为何此刻却要撤退?”
“这似乎与您往日的作风不符。”
“莫非,是朝廷有令?”
道衍推测,或许皇帝有旨,否则朱棣不会如此顺从。
“父皇已接纳高丽求和。”
朱棣回答。
道衍闻言,心中大骇。
皇上竟接受了求和?
一股愤怒与无奈涌上心头。
“皇上……他怎能……”
“王爷,一切努力付诸东流,您难道不感到愤怒吗?”
朱棣却在此刻放声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