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3章 以智取胜,方为上策(1/1)

朱元璋头戴翼善冠,身着团龙衮服,龙形张狂,目光如炬,压迫感十足。

他倚金丝楠木龙椅,手肘支于扶手,俯视刘伯温与胡惟庸。

“先稳高丽使臣。”

“虚与求和。”

“再密令燕王,全力击高丽。”

刘伯温之声回荡大殿。

他的建议深得朱元璋赞同。

朱元璋面露笑意,称赞道:“伯温先生,真是智谋过人。”

“那便依伯温先生之计行事。”

“皇……”胡惟庸欲言又止,见朱元璋眼神凌厉,立刻噤声。

“你们退下吧。”朱元璋说道。

计策已定,这两人暂无他用,无需再留。

“臣告退。”刘伯温躬身行礼,随后离去。

胡惟庸望向刘伯温的背影,又偷偷瞥了眼上方的朱元璋,心中不满却不敢言。

朱元璋再次恢复冷漠神情。胡惟庸咬牙拱手:“臣也告退。”他心怀愤懑地离开大殿。

出殿后,他一眼便看见前方的刘伯温。胡惟庸怒火中烧,身为丞相,百官皆对他阿谀奉承,唯有刘伯温与众不同,从不巴结他。平日里他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刘伯温在朝堂上有一定地位和威望。但今日,刘伯温不仅不支持他的谋略,其计策还被皇帝赏识,这让他感觉自己被刘伯温智商超越,如同小丑一般。刘伯温的行为更让他颜面扫地。

胡惟庸脸色阴沉,心中暗怒:“刘伯温,今日之事我记住了。若让我抓到你的把柄,定不轻饶!”

刘伯温浑然不知自己的行为已激怒胡惟庸,即便知晓,他也毫不在意。他骑马离开皇宫,返回府邸,一脸忧虑。

一日不退隐,危险便一日不消散。

朱元璋如何才能释怀于我?

皇后虽允诺相助,但她终归女子,难涉朝政,唯劝朱元璋耳,其能否被说服,实难预料。

暂且随机应变。

杨宪、李善长之辈的遭遇,令刘伯温心生恐惧。

他渴望远离朝堂,归隐山林,不问世事。

然朱元璋多疑,岂会轻易放他离去。

刘伯温深感进退维谷。

大殿之上,朱元璋沉思片刻,随即下令:

“传高丽使臣觐见。”

宦官步入,闻令,面露诧异之色,近日朱元璋对高丽使臣置若罔闻,今日此举,颇为反常。

但为臣者,自当遵命。宦官迅速回应,前去安排。

接待外使的公馆中,宦官立于高丽使臣前,态度从容。

“诸位使臣,皇上欲见尔等,请随我来。”

高丽使臣初时愕然,继而相视而笑,莫非朱元璋有意求和?

他们满怀喜悦入宫觐见,于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上,得见大明皇帝朱元璋。

其威严之气扑面而来,令高丽使臣震撼不已。

此乃大明皇帝,气质非凡,非他们小国所能及。

“尔等此行所为何来?”

威严之声自上传来。

“我高丽愿归顺大明,特来朝贡。”

“此乃我国贡品,敬请笑纳。”

言罢,高丽使臣拍手示意,侍从呈上贡品。

高丽人运来数十箱财物。

使臣逐一开启,箱内金光闪闪,尽是珠宝金银。

“此乃微薄之礼。”

“望表敬意。”

“祈愿皇帝陛下悦纳。”

使臣谦恭陈述,面上却难掩自得之色,这些乃高丽国宝,大明皇帝见后,定当赞誉。

“确是微薄。”

朱元璋之声自高处响起。

使臣一愣。

大明皇帝此言何意?他方才是自谦之词,难道皇帝未察觉?

使臣面部微颤,旋即收敛神色,转入正题:

“陛下,高丽愿归顺大明。”

“恳请大明军队止戈。”

“若允,我高丽愿割让三分之一领土,另献百箱珠宝,数万牲畜。”

他隐去缺粮之困,只盼大明撤军。

一旦大明接受求和并撤军,缺粮难题自解,贸易重启,购粮无忧。

缺粮之事断不可泄露,否则高丽将陷入绝境。

龙椅上,朱元璋眼神闪烁,一抹狡猾笑容稍纵即逝。

“撤兵?亦非不可。”

“但尔等所予,尚显不足。”

“需割让三分之二领土。”

“如此,我方撤兵。”

朱元璋故意加码,与使臣周旋,意在误导,令其传递错误信息回国,误以为大明已同意求和,不再进犯。

一旦高丽中计,大明即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朱元璋与高丽使臣拉扯交涉。

高丽使臣心中暗喜,以为大明已同意和谈。

一番讨价还价后,撤兵条件谈妥。

高丽使臣强压怒火道:

“皇帝陛下,我高丽已做出让步。”

“那陛下应下令大明军队撤离了吧?”

朱元璋望着懵懂的高丽使臣,面露微笑。

“那是自然,大明言出必行。”

第274章 兵不厌诈!朱棣战高丽,大捷!

一名铺兵风尘仆仆,满身尘土,背着包袱,策马疾驰。

马蹄踏地,尘土飞扬,水花四溅。

狂风尘土不断拍打在他身上。

历经数日奔波,他终于抵达高丽交战前线。

铺兵勒住缰绳,跳下马来,朝守营士兵高呼:

“圣旨八百里加急!”

士兵验证身份后,将圣旨转交上去。

主帅营帐内,朱棣正阅读战报。

近日大明军队连连告捷,高丽节节败退,已近崩溃边缘。

“报!”

“圣旨到,八百里加急!”

士兵掀开帘子,大步而入,高声通报。

声音洪亮,气势豪迈。

士兵双手奉上圣旨。

朱棣展开圣旨,阅读内容。

得知高丽正在求和。

当下,朱元璋正误导高丽使节,令其向国内传达错误信息,使高丽误以为大明已接受和谈,将放过他们。实则,朱元璋之意在于借此天赐良机,佯装撤军,给高丽来个措手不及,进而消灭之。

“高丽内部竟已陷入如此僵局。”

“此乃经济之战。”

“叶轩,真是令人畏惧。”

朱棣低声感慨。

他攻伐高丽年余,未能从外攻破,反倒是叶轩一计,便能由内击垮高丽,迫其向大明求和。

朱棣此刻深刻体悟,战胜敌人,未必非得依靠武力。

无需一兵一卒,以智取胜,方为上策。

朱棣反复审阅圣旨,确认无误后,故意对外宣称,朝廷有旨,命其撤军。

将领们闻言愕然。

撤军?

他们连连告捷,高丽连连败退,此刻朝廷竟命其撤军?

简直荒谬!

“王爷,朝廷这是何意?”

“为何突然命我们撤退?”

“是啊,王爷,如今我军士气高昂,正该乘胜追击,怎能轻易撤退!”

将领们心有不甘。

他们与高丽交战已久,死伤惨重,好不容易占据优势,犹如咬住猎物的狼,岂肯轻易松口。

道衍亦面露疑惑。

朱棣淡然回应:

“此乃朝廷旨意。”

“至于缘由,本王亦不得而知。”

“但本王不能违抗上命。”

“撤军吧。”

朱棣言罢,将领们虽有不甘,却也不得不遵从命令。

“ ** 。”

“老子在前线拼命。”

“朝廷那些家伙一句话就让老子的努力付诸东流。”

“定是那些文官出的馊主意。”

……

武将们骂骂咧咧地离开营帐,抱怨之声不绝于耳。

“该死的,速速整理装备武器!”

“撤退命令!”

“即刻准备撤退!”

“所有物品,一律打包带走!”

“装备武器,一样不落!”

“什么都不能留下!”

朱棣麾下军队顿时忙碌。

士兵们纷纷整理装备,筹划撤退事宜。

不远处,一棵树上,一名高丽探子身着民服,脸颊涂黑,眼神狡猾,藏于枝叶间,目睹了朱棣军即将撤离的情景。

“大明军队要撤了?”

高丽探子急忙传信。

在高丽,消息迅速传达。

“报——!”

“朱棣大军正在撤退!”

士兵禀报。

李成桂闻讯,长舒一口气。

大明军队终于撤退,看来使臣的任务成功了,大明接受了他们的求和。

尽管他对大明心存恨意,但高丽眼下连粮食都匮乏,若战事持续,定会被大明察觉其虚弱,趁机击溃。

“待此难关一过,再兴兵夺回失地。”

“我要大明见识我高丽的厉害!”

李成桂面色阴沉地说道。

此番高丽中了大明之计,损失惨重。

但只要挺过这段艰难时光,日后必将百倍千倍地向大明讨回。

“多亏大明皇帝愚昧。”

“竟接受我们的求和。”

“接下来让百姓耕种。”

“等高丽粮食充足,便无需再伪装臣服大明。”

“那时,便是我们的复仇之时!”

李成桂心中盘算着复仇,意图收复失地。

但他浑然不觉,朱元璋的求和只是权宜之计,自己已深陷刘伯温的计谋而不自知。

朱棣军队撤退途中,数万士兵浩浩荡荡,骑马者策马前行。

行进中的队伍各司其职,押运物资者紧随其后。

朱棣身披红青战甲,英姿飒爽,骑马领路,众将士尾随其后。

道衍身着官服,骑马缓行,目光不时投向朱棣的背影,稍作迟疑后,轻拉缰绳,双腿轻夹马背,低吟道:“前进!”

战马随即小步快跑,不久,道衍便与朱棣并肩而行。

“王爷。”

“道衍心中有惑。”

朱棣侧头,快速瞥了他一眼。

“何事困扰?”

“王爷,此乃我们乘胜追击之良机,高丽国内亦因经济困境与五石散之祸而动荡,我们本应逐步蚕食,但为何此刻却要撤退?”

“这似乎与您往日的作风不符。”

“莫非,是朝廷有令?”

道衍推测,或许皇帝有旨,否则朱棣不会如此顺从。

“父皇已接纳高丽求和。”

朱棣回答。

道衍闻言,心中大骇。

皇上竟接受了求和?

一股愤怒与无奈涌上心头。

“皇上……他怎能……”

“王爷,一切努力付诸东流,您难道不感到愤怒吗?”

朱棣却在此刻放声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