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这无疑是个重创!(1/1)
五石散,其力足以颠覆邦国,实乃骇人听闻。
叶轩神色平静,一切皆在他的预想之内。若非经济手段与五石散并用可致国破,他亦不会采取此策。高丽之所以能支撑至今,全凭其深厚根基。他国若遇此内外交困,恐早已崩溃。
“五石散于高丽肆虐,自上而下,王公贵族、将领乃至平民百姓、士兵,皆沉溺其中。”
“此药瘾性极强,一旦沾染,脱身极难。高丽人未知其恐怖,实乃慢性 ** ,过量则毙命。”
“如今,高丽举国皆迷五石散,成瘾难戒,一日不服,便痛苦难耐。”
“即便高丽王与李成桂等贵族醒悟其害,欲禁之于民间与军中,亦难阻其势,因染此毒者,已数不胜数。”
朱元璋笑容满面,背后却隐藏着无数生命的代价。马车内光线昏暗,使其笑容更添几分阴冷。
“高丽军士,多染五石散,意志消磨,战力大减,反观老四之军,愈发勇猛。高丽连连败退。”
“此刻,若我大明出手相助老四,或可一战而定高丽。”
所言“相助”,即昔日提及的经济战。此战与五石散共腐高丽,历时半年,成效斐然。
如今,高丽肥田荒废,民不耕织,耕牛被杀,牛角售之。大明若此刻动手,主动收网,时机已至。
对于高丽,这无疑是个重创。
“叶轩,你认为现在该是收网之时了吗?”
“还是说,我们该再等等?”
朱元璋征求叶轩的意见。
经济战与五石散策略以削弱高丽,皆是叶轩所提,故此时是否收网,他认为征询叶轩最为妥当。
叶轩思索片刻,答道:
“时机已到。”
“确实可以动手了。”
“经济战即将收网。”
“必将给高丽带来沉重打击。”
“加之燕王军队的攻势。”
“或许能一举拿下高丽。”
“哈哈哈……”
“叶轩,你的想法与朕不谋而合!”
朱元璋不禁开怀大笑。
他捋着胡须暗自思量,若朱棣真的攻克高丽,那他岂不是开创了先河,成为首位征服高丽的君王?
征服高丽,这可是历朝历代众多君主未曾达成的壮举。
诸如昔日的杨广与李世民,皆在高丽面前折戟沉沙。
若大明真能灭掉高丽,
那岂不是意味着,他这个大明皇帝,较之杨广与李世民更为出色,堪称真正的千古一帝?
朱元璋思绪纷飞,愈发激动。
往昔,高丽尚未得名,彼时它被称作**,公元598年之际,隋朝初立,隋文帝初登大宝。
恰在此时,隋文帝得知**派遣万余人小规模侵袭隋朝辽西。
此举激怒了隋文帝,他当即下令,调遣三十万大军,水陆并进,誓要讨伐**。
然而,这却成了隋军的悲剧序章。
隋军**出山海关,却遭遇疫情肆虐;海军渡海途中,又逢飓风狂袭。
两路隋军,尚未抵达**,便已损失惨重。
未几,**王胆怯求和。
彼时,**势力庞大,对隋朝构成巨大威胁。
面对求和,
隋朝选择了接受。
随后,隋与**全面开战。
隋文帝去世后,隋炀帝杨广继位。
杨广急功近利,一上台即对**发动战争,但这却成了他的噩梦。
他三次大规模派兵征讨**,每次动员人数多达数十万,甚至百万,但三次均战败,国力大损,杨广的威望也一落千丈。
最终,隋炀帝众叛亲离,隋朝末年战乱四起,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随之覆灭。
李唐王朝在隋朝的废墟上建立。
李世民比隋炀帝更为明智,他等到大唐稳定,外患平定后,才率十万大军出征辽东,征讨**。
唐军在战争中连连获胜,攻占辽东等十城,俘获七万余户,斩杀四万余人。
但**见势不妙,选择坚守城池,采取坚壁清 ** 术。
因东北环境恶劣,深入敌后,加之粮草等后勤问题,唐太宗李世民被迫退兵。
之后,李世民不断对**进行 * 扰战,持续消耗其国力,并暗中策划再次攻打**。
遗憾的是,李世民未及再次出征便去世。
之后的唐朝皇帝仍对**发动进攻,但**如同顽强的对手,加之大臣渊盖苏文明智的外交策略,一直得以存续。
直至**随着渊盖苏文的消逝而终结。
后来,新罗军阀自称**继承者,在**的土地上建立新国,国号为高丽,即王氏高丽,**似乎死灰复燃。
而朱元璋即将采取的策略是殖民,意在让高丽难以再度复兴。
毛骧蜷缩于马车之内,双手合十,恭顺以待。
朱元璋颁下旨意:
“大明自此不再吸纳高丽之人参、牛角诸物。”
“此类物品,将归于禁购之列。”
“大明境内,严禁交易高丽之人参、牛角等。”
“同时,严禁粮食输往高丽。”
马车内,朱元璋发布禁令。
禁止采购高丽之人参、牛角,并断绝对其粮食出口。
车厢略显昏暗,却难掩朱元璋之气势与威严,其明黄龙袍上的团龙图案更显雄壮,仿佛有金龙隐现其背,令他身形愈发伟岸。
“遵命!”
“卑职即刻布置。”
毛骧应声退下。
车厢中,唯余叶轩与朱元璋。朱元璋满面春风,脑海中已勾勒出大明之繁荣景象。
百姓生活安乐,仓廪充实,衣饰光鲜,肉食无忧。
街市熙攘,华屋广厦拔地而起。
道路整洁明亮。
商贾往来如织。
工厂轰鸣,工业制品源源不断。
港口繁忙,战船满载大明商品远航,又携异域财宝而归。
战船穿梭不息。
码头工人奔波搬运,犹如勤劳之蚁。
殖民地矿产丰富,源源不断运抵大明。
朱元璋瞥见一旁的叶轩,其态慵懒,却难掩深邃目光,似有深意。
叶轩之存在,对大明盛世至关重要。
若无叶轩,大明盛世或需数十年乃至百年方至。
而今,盛世之兆已显。
此情此景,实属惊人。
仅一年光景,大明竟现盛世之端,前所未有。王朝盛世,常需六七十年积淀,而今一年即成。
叶轩,真乃奇人也。
朱元璋心中暗叹。
叶轩手倚车窗,闲望外界。
街市喧嚣,人流如织,商贩林立,热闹非凡。
大明盛世,近在眼前。
叶轩心生此感。
他虽仅出谋划策,执行者皆为朝臣,但一切源头皆在他。
他堪称大明盛世之缔造者。
大明将空前繁盛,超越任何王朝。
如此盛世,令叶轩之穿越更添意义。
望百姓笑颜,满面希望与活力,皆为明日而努力,叶轩亦展笑颜。
或许,来大明,乃幸事一件。
叶轩收回目光,对朱元璋道:“皇上,若无他事,臣先退下了。”
此地近叶府,搭车而归,又可避烈日。
叶轩心中暗自盘算。
朱元璋则觉,非他白嫖叶轩才智,反被叶轩蹭了车。
心中不悦,却忍而未发,强笑道:“爱卿今日劳苦功高,速速归府歇息吧。”
“不辛苦。”
“那臣告退。”
叶轩摆手谦逊,随即离去。
朱元璋望着叶轩背影,心中暗道:这小子,真不知客气为何物。
虽嘴上言其辛苦,心中却别有一番滋味。
今日,叶轩简略浏览了蒸汽提水机几眼,并向朱元璋简述了大明开创工业后的规划,并未费多少心力。叶轩毫不客套。
“回宫吧。”朱元璋吩咐道。
“遵命。”宦官应答。
车驾在武装士兵的护卫下继续前行,而叶轩牵回自己的白马,跃上马背,悠然返回叶府,继续着他悠闲的生活,常与秋月、沈蓉、春婵相伴。
在高丽,百姓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生活困苦。有的在树荫下乘凉,有的闲散漫步,另有一些则提着人参和牛角匆匆行走。
大明商人之处,一位身着平民衣裳的锦衣卫悄悄告知假扮富商的同伴:“收网吧。”
假富商点头,两人开始秘密部署。
“高丽的人参、牛角等因数量过多,价格暴跌。”
“此时收购,必亏无疑。”
此类消息在大明商人中迅速传播,导致他们急于止损,纷纷撤离大明。那些伪装成富商的锦衣卫也连夜撤离。
次日清晨,高丽百姓带着从山林挖来的人参和牛角,来到大明商铺前,期望换取金银。队伍越排越长,阳光愈发炽烈。百姓们疑惑不解,为何商铺迟迟不开门,抱怨声四起,有人甚至上前敲门询问。
“有人在吗?”
“我等携人参、牛角等物前来售卖。”
“有人应答吗?!”
……
敲门声持续回响,却无人开门。
疑惑渐浓。
性急者索性踹门,门板轰然倒地。
映入眼帘的,却是空荡荡的房间。
大明商人无影无踪,金银财宝与高价收购之物一并消失。
“人何处?”
“大明商人何在?”
“2.1也不见了?”
高丽民众满心困惑。
失去大明商人,人参、牛角何以脱手?
继而,更惶恐之事接踵而至。
大明在高丽的粮铺一夜之间关门大吉,粮食全无。
高丽百姓已不事农耕,而今,粮食告急。
高丽,陷入粮荒。
民众惶恐不安,局势大乱。
此事惊动高丽实权人物李成桂。
“你是说,大明商人一夜之间消失殆尽?”
“大明在高丽的粮食储备,也荡然无存?”
李成桂端坐上首,面色铁青。
下属战战兢兢,答道:
“确、确实如此。”
李成桂回想种种,恍然悟出,此乃大明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