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7章 大明第一战将,徐达!(1/1)
一切处理妥当后,傅青下令改道。
此后,一切顺利得出奇。
傅青等人探寻至东瀛,掌握了航行路线、气候信息及东瀛外部防御详情,一切顺利得不可思议。随后,傅青舰队疾速返回大明。抵港瞬间,一名身披黑布、面罩一角绣有蜘蛛图案的身影悄然离去。
叶府书房内,全身裹于黑布中的罗网**回报任务:“一切已办妥,图纸、布防、天气资料皆交予傅青。”“傅青销毁了图纸?”“甚好,正如我所预料。傅青急功近利,送上门的功绩怎会拒绝?此举也顺便帮我们抹去了痕迹。”叶轩翻书之际,语气平淡,仿佛一切尽在掌握,令罗网**心生敬佩。
另一边,傅青前往皇宫,向朱元璋详细汇报调查结果。朱元璋身着明黄龙袍,龙袍上的团龙栩栩如生,威严尽显,闻讯大喜:“傅将军不负所望,真是朕的股肱之臣!”傅青受赞,满心欢喜:“皇上谬赞,为皇上效力乃微臣分内之事!”心中暗喜,将图纸之事隐瞒,独揽功劳,得皇帝赏识,此计甚妙。
朱元璋表面夸赞傅青,心中另有盘算:大明水师强于忽必烈,后者长于陆战,水战与航海技术皆不如大明。大明水师得益于陈友谅的造船与航海技术,领先世界,东征东瀛必胜无疑。
大明不仅实力雄厚,还建造了无敌舰队。
如今,他们已熟悉前往东瀛的航线,掌握了东瀛的天气与防御情况,无需再惧台风与地形之困。
拥有如此众多优势,攻取东瀛只是时间问题,难度并不算大。
既已了解东瀛的航线、天气等,接下来便是派兵出征。
那么,该派何人领兵呢?
朱元璋想到了徐达,有意让他担任统帅,率领八万大军征讨东瀛。
徐达乃大明第一战将,战功无数,攻打东瀛对他而言,应是轻而易举。
然而,朱元璋似有所虑,改变了初衷,重新拟定了一份诏令,任命朱标为统帅,徐达为副帅,共同攻打东瀛。
第262章
在徐达的府邸,一群士兵簇拥着一名宦官而来。
宦官手持诏令,以尖细的嗓音宣读:“奉陛下旨意……”
一番对徐达英勇善战的夸赞之后,诏令终于进入正题:“命你担任东征副帅,辅佐太子朱标,东征东瀛。”
随后,诏令中尽是循循善诱之语,让徐达务必照顾好太子,确保太子安全,暗示此行乃为太子增添历练。
表面上,太子朱标是统帅,但实则作战之事仍由徐达主导,毕竟朱标并不擅长指挥军队。
诏令中,朱元璋还大打兄弟情深牌,称众人皆是出生入死的兄弟,因信任徐达,才将太子托付于他,意在让太子朱标经历战火,增添血性。
希望他别再这般仁厚天真。
“钦此——!!”
一连串旨意宣读完毕,宦官声音未歇。
他含笑对徐达说:
“徐将军。”
“这是给你的旨意。”
徐达无奈,只能接旨。
还能如何呢?
毕竟是兄弟之子,且朱元璋乃皇帝。
君命难违。
他只得边征战,边照料孩子,尽管这孩子已不再年幼。
旨意之事迅速传遍朝廷。
文武大臣皆惊。
“皇上为何让太子殿下同行?”
“征伐海外,凶险万分。”
“徐将军勇猛无比,独自领兵不就可以了吗?”
“真不明白皇上用意何在。”
“太子殿下同行,实在太过危险。”
“皇上不是说,想让太子殿下历练一番,增添些血气吗?”
文武百官顿时无语。
血气?
何为血气?
难道要像朱元璋那样?
他们可不希望如此。
在文武百官眼中,现在的朱标已然很好。
若朱标变成朱元璋那般模样……
他们脑海中浮现出一幕:
朱标身着赤红龙袍,憨厚温和不再,眉眼间尽是凶狠。
他立于高阶之上,长剑直指下方颤抖的文武百官,厉声斥责:
“废物!”
“全是废物!”
“难怪父皇说你们无能!”
“你们的确无能!”
“来人啊!”
“全部拉出去斩了!”
无数全副武装的士兵涌现,将他们拖拽而走。
念及此景,他们的幻想瞬间破灭,满脸惊恐。
千万不要啊。
他们可不想要一个和朱元璋一样的朱标。
那还不如一死。
文武百官从担忧朱标的安危转而担忧起自己的安危。
他们默默祈祷。
希望太子殿下保持不变,切勿步朱元璋后尘。
东宫内,朱标接到诏令时,一脸愕然。命他为统帅,东征东瀛?这无疑是场玩笑。他虽能镇住徐达,军中将领亦会听令于他,但论及行军打仗,他实则一窍不通。排兵布阵,他仅在理论上有所涉猎,实战中完全是门外汉。东征东瀛,有徐达一人足矣,何必添上他这个对军事一知半解之人?他深知自己加入只会成为军队的累赘,除了增添一位养尊处优、无所事事的太子外,别无他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父皇为何要我做统帅?”朱标满心疑惑,“一支军队两统帅,岂非要内乱?”
带着这重重不解,他前往御书房求见朱元璋。御书房内,奏折堆积如山,已批与未批,界限分明。朱元璋批阅间,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对胡惟庸的嚣张愈发不满,却也暗自欣喜。胡惟庸越是跋扈,他越有理由除去此人,废除那沿袭千年的旧制。
“父皇,儿臣求见。”朱标的声音打破宁静。
朱元璋迅速收敛笑容,目光深邃如渊,平静无波。“进来。”他轻声吩咐。
门轴轻响,朱标踏入。
红漆雕凤大门被缓缓推开,光线迫不及待地涌入,御书房内的清冷香气随之飘散。
门迅速关闭。
身着赤红长袍的朱标步入,望着正忙于公务的朱元璋,忍不住道:
“父皇,儿臣有事相询。”
“何事?”朱元璋未抬头,继续审阅奏折。
“是关于先前的诏令。为何需儿臣与徐达共赴东瀛,还让儿臣担任统帅?儿臣对此并不擅长。”朱标面露苦笑。
朱元璋放下奏折,目光深邃地望向朱标。
“标儿,你真以为会让你领兵打仗?”
“你有几斤几两,咱岂会不知?”
朱标愕然。
明知如此,还让他统帅?
朱元璋看着憨厚的朱标,语气严厉:
“统帅之事,交给徐达即可。你不是那块料。你是君,非将。打仗无需你 ** ,只需下令即可。让你同行,是为了监视徐达等人。东瀛偏远,徐达掌八万兵马,若攻下东瀛心生异念怎么办?虽与咱兄弟情深,又是亲家,咱信他为人,但权势诱人,哪怕是兄弟,也不得不防。”
朱标恍然大悟。
父皇命我为统帅,实则意在让我监视徐达等人,防其生异心。
非真令我统兵征战。
徐府厅堂,布置简约而不失武将之气。
武器架旁,兵器寒光闪烁,旁边悬挂的盔甲伤痕累累,残留着暗红血迹。
徐达端坐其上,身形雄壮,面容粗犷,胡须浓密,手中紧握诏令,其上隐约可见金色腾云图案。
其子徐增寿一脸不平。
“爹,您为大明立下无数战功,此次攻伐东瀛却让太子为帅,岂不是对您的不信任?”
徐达,元末明初第一战神,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几乎可以说,无徐达便无大明。
他曾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攻取淮东,攻克平江,灭张士诚,后与常遇春挥师北伐,攻入大都, ** 元朝统治。
此后连年征战,击败元廷残余,夺取山西、甘陕等地,立下不朽功勋,后世尊为明朝第一功臣,开国“六王”之首。
徐增寿年轻气盛,难以掩饰心中不满,为徐达抱不平。
“住口!”徐达面色骤冷,厉声道,“臣子怎敢妄议君主?只需遵从命令!我不愿再听你胡言乱语,否则军法处置!”
徐增寿被骂得面红耳赤,结结巴巴地说:“儿子只是为您抱不平,并无他意,爹,您心里难道就没有一点不满吗?”
“我们徐家为朱家打下了这片江山。”
“可他们朱家如此对您……”
砰!
一声巨响打断了徐增寿的大胆言辞。
桌子仍在颤动。
徐达的手按在桌上,虎目怒视着儿子。
“别胡说八道!”
“皇上是君主。”
“我们是臣子。”
“皇上让我们做什么,我们就得做什么。”
“不容我们妄加议论。”
徐增寿心中更加郁闷。
他明明是替父亲不平。
却遭到父亲的斥责。
徐达察觉到徐增寿的怨气,神色稍缓。
“增寿。”
“做事不能凭一时冲动。”
“你要记住。”
“朱家是君。”
“我们是臣。”
“无论皇上命令我们做什么,哪怕错了,我们也只能遵从。”
“这样,才能活得长久。”
徐达最后一句声音低沉,若非徐增寿仔细倾听,几乎听不清。
徐达并非鲁莽之人。
若无智谋,怎能统领军队屡战屡胜,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攻克大都。
他极为聪慧。
且懂得自保。
他深知朱元璋最厌恶不听命令之人。
因此他极为顺从。
朱元璋怎么说。
他就怎么做。
即便命令有误。
他也执行不误。
这或许正是他能善终的原因。
明朝开国功臣中。
大多未能善终。
仅少数得以保全。
然而,徐达虽能善终,其子徐增寿却不同。
徐增寿与朱棣交情深厚。
朱棣还是他的姐夫。
史上靖难之役时,徐增寿曾私下为朱棣传递消息。
徐增寿终因支持朱棣而被建文帝处死。
建文帝疑朱棣谋反,询徐增寿。徐增寿却力挺朱棣,言其位极人臣,无反意。更甚者,徐增寿多次私下向朱棣透露京城部署。事泄,燕军渡江后,建文帝当面质询,徐增寿无言以对。怒极之下,建文帝拔剑斩杀了徐增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