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朱标与徐达统率八万大军,东征东瀛!(1/1)

徐增寿明知朱棣有反意,仍偏袒之,且与之过从甚密,非但不急于撇清关系,反而屡次秘密传递消息,此举无异于自掘坟墓。

至于徐增寿之父徐达,虽对部分事宜心有不甘,但仍忠诚服从。徐达认为,为人臣者,当有骨气,不应卑微如犬。他谈及辅佐太子朱标东征之事,称自己将尽副帅之责,并无怨言。徐达敬重朱标之仁厚,即便朱标不通军事,他也愿尽心辅佐,只要朱标不胡乱指挥便好。在徐达眼中,朱标如同吉祥之象征,需恭敬侍奉,即便朱标身为监视他的太子,徐达亦无愧于心,因他本无反意。

然而,徐达内心仍感悲凉。他为朱家征战四方,与朱元璋情谊深厚,却遭此猜忌,被太子监督。他深知儿子徐增寿的不满,但也明白君臣之道,身为臣子,唯有恪守本分,服从君命。

他们是朝中重臣,亦可被视作忠诚的守护者。名声无论好坏,终归胜过失去生命,徐达深知此理。

朱元璋自登基为帝,创立大明以来,始终致力于集权,特别是军权的集中。这一切,徐达都默默旁观,却佯装不知。

“但愿此次东征一切顺利。”徐达暗自祈愿。

朱标亦随军出征,徐达需得更加谨慎,确保这位尊贵皇太子的安全。徐达对朱标抱有敬意,尽管他尚未登基,却已参与处理国事,勤勉不懈,勤奋异常。朱标与朱元璋性格迥异,他心地善良,不会轻率行事。徐达认为,这样仁慈的君主对臣子而言更为有利,他也期待朱标能继承皇位,守护他们共同打下的大明江山。尽管徐达的女婿是朱棣,但他并无他念,认为朱棣作为藩王亦佳。徐达已位极人臣,别无所求。

阳光耀眼,皇宫琉璃瓦闪烁着金光。御书房内,青铜仙鹤熏炉散发出淡雅的香气,令人心绪平静。朱元璋坐于案桌后,正欲翻阅奏折,却忽地想起一事。虽已在诏书中阐明命朱标为主帅、徐达为副帅的缘由,但言语的多义性可能导致不同解读。若不亲自安抚,恐引起徐达猜疑。朱元璋眼中闪过一抹精明,唤道:

“来人。”

宦官手执拂尘,脚步匆匆步入,头低垂,不敢望向龙颜。

“皇上,有何旨意?”

“召徐达入宫。”

朱元璋吩咐道。

“遵命。”

宦官急忙退下筹备。

徐达身披红青战甲,雄姿英发,铁血之气四溢,甲上伤痕斑驳,皆为战场浴血之印记。

他立于案前,抱拳行礼:

“皇上。”

“你我兄弟,无须客套。”

朱元璋起身迎上,亲昵地拍了拍徐达的肩膀,示意其落座。

“坐,快坐。”

“上茶。”

宦官奉上茶水。

杯中茶色浅绿,热气袅袅,香气扑鼻。

“臣不敢。”

徐达惶恐道,

“君臣有别,臣站着便是。”

朱元璋见其恭敬之态,心中满意,便也不再强求。

“此次命你东征东瀛,此事关乎大明之未来,朕对你寄予厚望,故委你以副帅之职。”

“至于主帅,朕已令标儿担任,此有朕之深意。”

“标儿乃你子侄,你看着他长大,深知其品性。”

“这孩子样样皆好,唯独心地过于善良。”

“他将是未来之主,如此心性怎可?”

“因此,朕欲借此机会,让他历经战场洗礼。”

“虽说他自幼随朕,历经战事,却未曾独当一面。”

“唯有坐上主帅之位,方能体会其中艰辛,磨砺心性。”

“你是他叔叔,又精通兵法,朕很放心由你辅助于他。”

“虽标儿名义为主帅,但战事全权委托于你。”

“再者,徐达,标儿战功尚浅,吾欲借此东征东瀛之机,令其随军建功,以利未来皇位继承。”

“故而此次东征,一切有劳你多费心,照看标儿。”

朱元璋语带温情,缓缓道来。

徐达拍胸脯保证,慷慨陈词:

“皇上,您安心。”

“太子视如末将子侄,由末将亲眼见证其成长。”

“且太子乃君上。”

“末将必竭力辅佐太子,统帅全军。”

“东瀛不过弹丸之地。”

“昔日张士诚、陈友谅、元军皆已战胜,此等小岛,何足挂齿。”

“皇上放心,臣定不负所望。”

“誓助太子征服东瀛。”

朱元璋笑颜逐开。

“哈哈,徐达,吾最信你,果真是吾之挚友!”

“待你与标儿凯旋,吾必亲自设宴庆祝。”

“吾等兄弟,再邀汤和等人,痛饮一番!”

安抚徐达后,朱元璋目送其离去。

他眯眼远望,那魁梧身影渐行渐远,直至消失。

心中暗道:

此番安抚,徐达即使有怨,亦当化解。

望他莫要心生异念。

否则——

朱元璋眼帘低垂,眼中杀机密布。

他与徐达,兄弟情深,共度生死,此乃事实。

然而,权势与国家安稳面前,此等情谊微不足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亦不愿对昔日战友心存戒备,萌生杀意。

但身处此高位,别无选择。

身为君上,需虑事周全。

非仅为自己,亦需为朝堂、为国家、为百姓考量。

他丝毫不敢疏忽。

否则将面临无法挽回的后果。

东征东瀛的准备工作拉开序幕。

军队后勤部门变得异常繁忙。

战车、运粮车、粮食、战马等物资紧锣密鼓地筹备。

士兵招募、盔甲打造、兵器锻造、盾牌制造等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

战争一触即发,各项准备工作刻不容缓。

大量战车与运粮车被迅速制造,各式武器与军需品也相继出炉。

粮食源源不断地被装上战船。

在两军交战中,粮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缺乏粮草,士兵将饥饿难耐,无力作战,甚至可能面临饿死的境地。

战马同样无法幸免。

因此,粮草的供应至关重要。

港口处,无数战争物资被装上战船。

“加速!”

“尽快将物资搬上船!”

将士们高声指挥。

粮草、军需品等迅速装船。

校场上,烈日炙烤着大地。

身穿盔甲、手持利器的士兵们整齐排列,密密麻麻。

朱标换上红青色盔甲,与徐达并肩而立。

他们站在高台上,俯瞰着下方黑压压的人群。

高台上的大明旗帜迎风飘扬,金龙图案栩栩如生,气势磅礴,仿佛即将破旗而出,摧毁所有敌人。

各营开始点兵,将领们逐一上前汇报。

“统帅,所有士兵将领均已到齐,共计八万人。”

将领的声音雄浑有力。

朱标与徐达率领大明八万精兵,启程赴港,登船出征东瀛。

此番乃大明自元朝以来,首次对外用兵。

朱元璋对此东征极为重视。

皇宫之内,朱元璋身着明黄衮服,背负双手,远望天际,似有所期待。

“标儿他们已启程了吗?”他轻声询问。

“回陛下,太子等人已离京多时。”身后宦官恭答。

大明国库丰盈,对此役,朱元璋信心满满。

他深信,有徐达辅佐,朱标等定能载誉而归。

第265章 大明雄师出征,万民空巷相送

京城街头,大明军队浩浩荡荡前往港口,登船出征东瀛。沿途,百姓成群结队,夹道欢送。

队伍中,不乏士兵亲属,声声叮咛,饱含深情。

“儿啊,平安归来!”

“务必击败东瀛!”

“夫君,我等你回家!”

……

人群熙攘,哭声、喊声、脚步声交织一片。

大明士兵严守军纪,默默前行,不敢稍停,唯余背影留给亲人。

亦有围观民众,满脸振奋。

“我大明军队,必胜番邦!”

“此战必胜!”

“天佑大明!”

“大明必胜!!!!!”

女人们挥动手帕,泪眼婆娑;男人们则热血沸腾,高声呼喊。

“必胜!”

“天佑大明军队!”

“太子亲征,大明必胜无疑!”

“大明军队,凯旋归来!”

“必胜————!!!”

叶府书房,墨香四溢。

叶轩斜倚在躺椅上,手中翻阅着一本话本,神情略显无聊。

阳光透过窗户,斑驳地照在他手中的书页上。

他轻轻打了个哈欠。

蓦地,他神色一凛,目光如炬,扫向角落的暗影。

一名黑衣蒙面人立于那里,身姿曼妙,显然是个女子。

“惊鲵。”叶轩开口。

“主人。”惊鲵的声音娇媚而诱人,“惊鲵刚到就被您发现了,主人果然厉害。”

“朱标与徐达已率八万大军出征。”

“哦。”叶轩面色淡然,“知道了。”

八万大军出征虽急,却在他预想之内。

朱元璋这是打算一举拿下东瀛啊。

至于朱标他们何时能攻下东瀛,叶轩心中并无太多波澜。

攻打东瀛,想来会是一场精彩的战役。

若非受不了行军之苦,他真想随军前往。

以大明的军力,征服东瀛易如反掌。

只要摸清东瀛的虚实,便不成问题。

比起攻打高丽,东瀛更是手到擒来。

朱棣仅凭封地之兵便能连连击败高丽,大明正规军出征东瀛,岂有不胜之理?

更何况,副帅还是大明战神徐达。

东瀛恐怕支撑不了多久。

叶轩陷入沉思。

一股幽香袭来,他不自觉地嗅了嗅。

随即,一片阴影笼罩下来。

“主子,您觉得大明军队多久能攻下东瀛?”惊鲵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带着一丝酥麻。

叶轩望向突然贴近的惊鲵,心中暗自嘀咕:

你说话就说话,靠这么近做什么?

这……不太合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