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张严程阚薛传(四)(1/1)

正月乙未日,孙权命令薛综祭祀祖先时不能用常规的祝文,薛综接受诏令后,立刻创作祝文,言辞真诚、文采华美。孙权说:“再写两段,让祝文凑够三段。” 薛综又再次创作祝文,言辞都新颖别致,众人都称赞写得好。赤乌三年,薛综调任选曹尚书。赤乌五年,担任太子少傅,依然兼任选拔官吏的职务。

(《吴书》记载:后来孙权赏赐薛综紫色绶带的锦囊,薛综陈述推辞说紫色不是自己应该佩戴的颜色,孙权说:“太子年纪小,在学问道德上涉猎的时间还短,您应当用文章来丰富他的学识,用礼仪来约束他的行为,封侯的爵位,不是您还能是谁呢?” 当时薛综以着名儒者的身份担任太子师傅,还兼任选拔官吏的职务,待遇非常优厚看重。)赤乌六年春天,薛综去世。他所着的诗、赋、难论等有几万字,取名为《私载》,又撰写了《五宗图述》《二京解》,都在世上流传。他的儿子薛珝,官至威南将军,征讨交址返回时,在途中生病去世。

(《汉晋春秋》记载:孙休在位时,薛珝担任五宫中郎将,被派遣到蜀国求取马匹。等到返回后,孙休询问蜀国政治的得失,薛珝回答说:“君主昏庸却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臣子只求保全自身来免除罪责,进入蜀国的朝廷听不到正直的言论,经过蜀国的田野看到百姓都面有饥色。我听说燕雀在堂上筑巢,母子互相嬉戏,自以为很安全,可是烟囱破裂、房屋焚烧,燕雀却还安然不知灾祸将要来临,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薛珝的弟弟薛莹,字道言,起初担任秘府中书郎,孙休即位后,担任散骑中常侍。几年后,因病辞去官职。孙皓在位初期,薛莹担任左执法,后来升任选曹尚书,等到册立太子时,又兼任太子少傅。建衡三年,孙皓追怀赞叹薛莹父亲薛综留下的文章,并且命令薛莹继续创作。薛莹献上诗歌说:“我的先祖,从前在汉朝做官,世世代代延续不断,也曾在朝廷任职。到了我的父亲薛综,遭遇时代的战乱,汉朝失去统治权,国家混乱毁灭。来到这片安乐的土地,勉强保住性命留存下来,上天开启父亲的心智,让他归顺东南的吴国。起初作为流亡的官吏,在偏远的蛮夷之地艰难生活。吴大帝开创基业,恩德广泛施布。父亲特别承蒙征召任命,从困境中被提拔,脱去平民的布衣,接受官职获得符节。担任合浦太守,在大海的角落,后来调入京城,于是登上朝廷中枢职位。像枯树重新开花,断绝的世系又得以延续,从低微变得显达,这不是最初的愿望。也因为受到宠信待遇,内心想着知足而止。又遇到文皇帝,在东宫建立名号,父亲于是担任太子少傅,荣耀更加兴盛。圣明的太子继承人,品德高尚谦逊,对父亲礼遇有加,恩泽非常丰厚。悲哀的先父,想着竭尽忠诚,大恩还没有报答,就弃世而终。可叹我微不足道,只有哥哥和弟弟,有幸出生成长,依托父亲的遗体延续生命。接受父亲的教诲,愚笨不明难以开导。不能继承父亲的事业,曾立志隐居务农。怎会想到圣明的朝廷,仁爱恩泽广泛流淌。追记先父的功绩,怜悯他没有完成的事业,对我提拔任用,让我蒙受特殊的荣耀。薛珝愧居要职,接受命令南征,旌旗等仪仗完备,军队声威远扬。至于我这样浅陋的人,实在愚昧低微,既继承前人的轨迹,掌管选拔人才的关键;又在东宫担任师傅,继承世代的光辉,才能比不上先父,实在有愧且不合本分。陛下德行广博喜好,看重文章礼乐,追念逝去的臣子,希望留存他们的遗作。可我这样愚笨的后代,竟然连相似的水平都没有!看着从前的恩宠,再看自己的愚钝无能,谁能忍受这种惭愧,我实在身处其中。日夜辗转难眠,用心自我反省,父子兄弟,几代蒙受恩泽,死后也要像结草报恩那样报答,活着就发誓献出生命,即使粉身碎骨,也无法报答万分之一的恩情。”

就在这一年,何定向孙皓建议开凿圣谿运河,打通长江与淮河的水路。孙皓命令薛莹督率一万人前往施工,可由于河道中多巨大礁石,工程难以推进,只好停工返回。薛莹因此被外放为武昌左部督。后来何定因罪被诛杀,孙皓又翻出圣谿工程的旧账,将薛莹关进监狱,随后流放广州。右国史华核上疏劝谏说:“臣听说五帝三王都设立史官,记录功绩美德,让它们流传千古。汉朝的司马迁、班固,都是闻名当世的大才,他们撰写的史书精妙绝伦,与六经一同流传。我大吴受天命建国于南方,大皇帝孙权晚年时,命令太史令丁孚、郎中项峻开始编撰《吴书》。可丁孚、项峻都没有修史的才能,他们写的内容,根本不配记录国家大事。到少帝孙亮时期,重新选派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和臣五人,寻访往事,共同编撰史书,已经理出了完整的头绪。如今周昭、梁广早已去世,韦曜辜负皇恩犯下罪过,薛莹外任将领后又因过失流放,这部史书就此搁置,至今没能定稿上奏。臣愚笨才疏,只能给薛莹等人做些记录注释的杂活,如果让我牵头编撰,必定会重蹈丁孚、项峻的覆辙,恐怕会埋没大皇帝的功勋,损害当代的盛德。薛莹学识渊博,文章尤其精妙,同僚之中,他当属第一。现在在职的官吏,虽然很多人精通经学,但论记述史事的才能,像薛莹这样的实在少见。因此臣恳切地为国家惋惜他,真心希望能让这部即将完成的史书,续写在前代史书之后。等书奏上朝廷,臣就算死了也毫无遗憾。” 孙皓于是召回薛莹,任命他为左国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久后,选曹尚书同郡人缪祎因坚持己见不肯变通,遭到一群小人忌恨,被降职为衡阳太守。刚接受任命,又因任职期间的事务被追查问责,缪祎上表谢罪。他趁机顺路拜访薛莹,却又被人告发,说缪祎不知认罪,还带了许多宾客聚集在薛莹住处。孙皓随即逮捕缪祎入狱,流放桂阳,薛莹则再次被遣回广州。还没到广州,薛莹又被召回,恢复原职。当时吴国的法令政策多有谬误,举措繁琐苛刻,薛莹常常上奏提出有益建议,陈述减轻刑罚、简化徭役的主张,以救助养育百姓,他的建议有时会被采纳施行。后来薛莹升任光禄勋。

天纪四年,晋军征讨孙皓,孙皓向司马伷、王浑、王濬献上降书,那些降书都是薛莹撰写的。薛莹到洛阳后,被晋武帝特别优先召见叙职,任命为散骑常侍。他回答皇帝的询问、处理事务都条理清晰。(干宝《晋纪》记载:晋武帝从容地问薛莹:“孙皓之所以亡国,是什么原因呢?” 薛莹回答说:“归命侯孙皓统治吴国时,亲近小人,胡乱施加刑罚,对大臣大将都不亲信,人人担忧恐惧,各自难以自保,国家危亡的祸根,实在是由此而来。” 武帝又询问吴国在世和去世的人士中谁贤谁愚,薛莹都一一如实回答。)太康三年,薛莹去世。他着有八篇文章,取名《新议》。(王隐《晋书》记载:薛莹的儿子薛兼,字令长,清廉质朴有器量,资历声望如同中原名士,不像南方吴地人。历任二宫丞相长史。晋元帝即位后,薛兼多次升迁至丹杨尹、尚书,又担任太子少傅。从薛综到薛兼,三代人都担任过太子太傅。)

评论说:张纮文辞条理清晰、意旨端正,是当世的优秀人才,孙策对待他仅次于张昭,确实是有原因的。严畯、程秉、阚泽,都是一时的儒学大家。至于严畯推辞荣耀、救助旧友,不正是长者风范吗!薛综学识渊博、善于规劝进献,是吴国的良臣。到薛莹继承父志着书立说,确实有先辈的遗风,然而在残暴酷烈的朝廷中,却能多次登上显要职位,君子对此也难免有所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