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黄大连向往红军(1/1)
杨桃丫遇害的第二年春节刚过,黄大连就带着巧儿上路了。
父女二人一边做着脚夫,一边就向着杨桃丫的老家巴中地区的方向过去。
一路上,巧儿剪短头发,女扮男装,穿着破烂的衣服,以保平安。
正是1933年秋天,当父女二人辗转到达大巴山的时候,也正是红四方面军在那里开辟红色根据地的时候。
1932年秋,红四方面军响应党中央北上抗日的号召,配合瑞金的出发的中央红军(一、二方面军)行动,离开老家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向川陕革命根据地进发,翻过人迹罕至的大巴山,挺进川陕交界的大巴山南麓,在巴中地区掀起了打倒反动政府,建立红色政权的革命行动。那时的巴中地区,是国民党军队驻扎较少,反动势力相对薄弱的地区,只有少量的驻军及一些地方保安部队,以及一些深山里面的土匪,还有一些当地财主的私人武装。
当知道英勇的红军很快就要打过来的时候,那些有钱有势的官绅老财,大部分都带着家小钱财,逃往南方反动势力比较强大、驻扎有较多国民党军队的成都平原地区。从而红军在巴中地区建立红色政权的阻力就会比较小。
黄大连带着巧儿,把脚行的货物交给东家,请了假,经过了敌占区一些保安队设立的关卡,就比较顺利的到达旺苍县境内。
再往东到达普济镇下面的杨树村,才能到达杨桃丫的老家。
黄大连带着巧儿,在一户老农民家的柴屋里借宿,当听到他们说,北面的山里面闹“赤匪”的时候,还是感觉到害怕,就有了带着巧儿回去的想法,他害怕巧儿受到伤害,虽然巧儿看起来是个大男孩的样子,但那是很容易给别人识破的。
黄大连和巧儿商量,让巧儿就在这家人家过两天,他自己独自一个人往东去打探一下,如果安全的话,就回来接她。
正好这家农民只有一对老夫妻,家里面没有别人了。巧儿会做事,帮着他们家干着很多的农活,吃东西也付给他们一些钱做补偿,让老夫妻很高兴。
黄大连走了一整天,晚上天快黑了,才到了镇口。黄大连没有什么想法,他只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买点吃的,再顺便打听一下那个什么杨树村要如何走。
黄大连没有注意到,当他经过镇口一棵大树的时候,面前突然就站着两个人,拦在了他的面前。
“站住。你是干什么的?”
黄大连吓了一跳,倒退了几步:“我,我。”黄大连因害怕一时语塞,答不上话来。脑子里面一个劲的想:“完了,碰上赤匪了吧。”
一边对面前的两个人观察了一下,他们平淡的面容,显得俊俏,也显得有些稚气,说话的声音还有些少年儿童的嗓音,不象成年男人的声音。
他们的装扮十分特别,从来没有见到过穿成这样的:头上的帽子是棱角分明的,还有一颗红色的星星,特别明显;灰色的衣服,腰间扎着一根宽宽的皮带;膝盖位置以下的腿上,用布带紧紧包裹着,显得十分的精神。
黄大连脑壳子快速的转动:“自己前面刚有人走过去了呀,也没有见到他们拦着问什么。”
前面的人变换了动作,一个原本手里面立着的长矛开始指向了他,另一个手伸向了腰间,他要做什么。顺着他的手看过去:那里有一把枪,他的手握在了枪柄上。
黄大连吸了一口气:“我路过,想去杨树村。”
“去杨树村做什么?。”
“找人。”
“找什么人?”
“找孩子他叔。”
“你从哪里来。”
“我从北川来的。”
那个手握枪柄的人:“北川可远了,应该走了很久了。”又接着问:“你是第一次到这里吧,从那么远过来,做什么事情过生活呢?”
“我是做脚夫顺道过来的,是个贫苦人,没有钱财。”
那个长矛收越来了,他的脸上出现了淡淡的微笑:“就算你有钱财我们也不会要你的,我们不是赤匪。”
黄大脸看得真切,那笑容分明就是姑娘的脸才有的,与巧儿微笑的时候展现的一样;那声音分明是姑娘的声音,这也是和巧儿的很象。
那握着手枪柄的手松开了,他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大叔不要怕,我们是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你进到镇子里面会看到很多与我们一样的人,也都是穷人来的。你是安全的,走吧。”
当黄大连经过的时候,有枪的人小声说了一句:“我也做过脚夫,到过北川。”
黄大连听得真切,顿时内心激动:“姑娘,我也有一个与她差不多年纪的女儿,还在后面村子里面,没敢带过来。”
“她也跟着你做脚夫吗?”
“是的。”
“那是很危险的,我当年就吃过苦头,受坏人欺负。”
“我让她扮成男孩子,与你们一样剪了头发。”
“大叔好走。”
黄大连到了镇子里面,天黑了,街道里面很整洁,有个别的人走动,黄大连也看到了红军装扮的人匆匆走过,再没有过来问他什么。
他想找个地方休息过夜,弄口吃的东西。人生地不熟,只好找个人打听一下。
来到一个路口,一个老人在自己院子里面走动,隔着院子的矮墙,向他问寻:“大哥,请问什么地方可以过夜,买点干粮?”
镇民大哥:“外地进来的吧,要是你想节省,可以到红军的收容所,那有专给穷苦人的休息棚,要是现在过去的话,也许还有点粥喝一下。”
黄大连:“谢谢大哥,再请问一下,到杨树村怎么走,有多远呀。”
镇民大哥:“你顺着右手边过街心路口,一直往前出镇,顺着山道过去,早点出发,要到晌午才能到杨树村。那个红军的收容大棚也在那个方向,那里的人很多,看得见的。”
黄大连拱手谢过大哥,转身从自己的左手边过街心路口,没有多远,就看见镇子边的一块空地上,用木柴燃着篝火,还架着大锅,有一些人在那里忙碌。不远处顺着山边,依山岩搭着一排简易大棚。
黄大连有了在镇口的经历,不再害怕,直接来到了燃着篝火的地方。他希望讨点热汤,喝口水,吃点自己的干粮充饥。当他到那儿的时候,有几个人也在那里排队等候着打点粥。有几个年纪稍大的红军,他们头上都带着棱角分明有一颗红星的帽子,在哪儿忙碌。
“第一次看到你,你是哪儿来的呢?”一个年纪较大的红军问他。
黄大连:“我是从北川来的,要到杨树村找孩子他叔,我晚上才走到这儿。”
红军人员:“你晚上要在这儿休息吧,那边棚子里面可能有杨树村的人,你可以去打听一下。”
黄大连:“谢谢。我走了一天,想讨口热汤,吃点自己的粑粑。”
红军人员:“可以的,但是,我们红军粮食紧张,每人只能有一小碗。”
黄大连:“谢谢,感谢。”
红军人员:“请你过去哪边排队,一会就好。”
黄大连吃了些东西,正当他准备离开的时候,刚才那个红军人员叫住了他。把他请到了一个精神干练的红军干部面前。
红军干部:“你好,老乡。我是红军指挥部的,我想向你打听一些情况,问你的事情,你知道什么就告诉我什么。”
黄大连:“好的。”
红军干部:“你叫什么,到这里来做什么?”
黄大连:“我叫黄大连,原来是农民,我过完春节就出发来这儿,当脚夫顺道来的。我要去杨树村找孩子他大叔。我第一次来,他大叔我没有见过,不知道能不能找到。”
红军干部:“谢谢。你过来的时候经过了旺苍县城吗?看到了些什么样的部队。”
黄大连:“东家带着我们把货交到了县城,然后我就请假过来这儿了。一路上过了很多关卡,听说他们都是保安队的人。他们精神不太好,喜欢打人,还会要人钱财。”
红军干部:“有没有见到过大队的人马,这样的队伍会有几里路长,还会抬着武器,或者用大车拉着武器。”
黄大连:“没有。有时候,东家让我们走小道近道,可能没有机会见到这样的。”
红军干部:“你还会回去的吧?”
黄大连:“是的。我还带着我的女儿一起做脚夫,我让她在一个农户家等着我,我明天就返回。”
红军干部:“祝你顺利找到亲人,你回去我说两样事情,一是尽量避开有枪声的地方,那是在打仗,会误伤到;二是一路上告诉乡里乡亲,讲你看到的红军,不要相信那些坏人乱说,说红军是赤匪什么的。你看到,红军都是好人,都是穷苦人团结在一起形成的,我们就只打那些欺压穷苦人的坏人,只打那些官绅老财与土匪,还有为他们撑腰的国民党军。就算是保安队的,只要不和红军作对,不欺压穷苦人,我们也不打。你明白的吧。”
黄大连:“明白了。”
红军干部:“红军不会和穷苦人说假话,不会欺骗老百姓,你可以多看看,多了解一下。我走了,你去那边休息吧,可以去那问问看有没有杨树村的人。”
红军干部说完就走了,黄大连就来到大棚找个地方休息。他实在是很累,也就没有精神去找不认识的人打听什么,找了块干草席盖在自己身上,睡着了。
天蒙蒙亮的时候,黄大连醒来了。他发现周围的人突然就多了越来,早上才知道,原来这儿会有这样多的人在这儿过夜。他能理解的,一是这儿可以得到一碗粥;二是这儿安全。
或许周围很多本地没有家的,或者是缺少粮食的都过来了,真的就可以问问有没有杨树村的。黄大连来到排队领粥的队伍那里,随意的问了问,还真的就问到了杨树村的人,但是他不认识杨树村有孩子他大叔和他们的家人。这乱世,人口游离,生死无常,经常找不到人了,还是很常见的。
杨树村的人:“大哥,杨树村你不需要再去了,那个村子荒废了,都没有什么人了。”
黄大连心里面惦记着巧儿,要是吃完粥就返回,天不黑就可以回到那个农户家里面,一起回头再去找脚夫队伍,也就可以跟着回到家乡了。
黄大连没有再去杨树村,但是他在普济镇见到了红军,才知道这个世道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还是有人知道要救这个国家里苦难的百姓。
黄大连返回到镇子上之后,到处走了走,看了看。他碰到了一些帮助群众做事的红军战士,也敢于和红军战士讲话了,发现他们个个礼貌和善,对他大叔长大叔短的,感觉很亲切。
黄大连看到各处的墙上写着一些很大的字,他也不认识,就找到识字的人给他讲解,那是一些宣传的标语:
“红军是穷苦人的队伍,为穷苦人撑腰!”
“打倒土豪官绅,受苦百姓翻身!”
“牺牲生命干革命,建立一个新中国!”
这些话说到了黄大连的心里,是他不敢想的,也是想不到的,令他激动的记在了心里。早上的晨光铺盖在他的身上,也撒在了镇里的街道上,屋角与树叶都在秋日的朝阳下泛出金光。
黄大连走在街上,内心突然就亮堂了越来,感觉身上精神抖擞,血液在全身奔涌。他慢慢走着,仿佛就走进了新中国暂新的世界。
1933年底,黄大连带着女儿巧儿,回到了自己家。但是他在一天一夜里见到的红军,成为他魂牵梦绕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