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前无古人(1/1)
“小橙子”醒了。徐蓉记完账,去洗了洗手,过来抱孩子。
现在已是深冬,他们屋里燃着炭火,孩子里三层外三层,包得像个粽子似的。
徐蓉道:“要是屋里有暖气就好了!”
之前没孩子,屋里冷一点徐蓉觉得也没什么,他们大人挺抗冻的。但是有孩子,而且还是个只有五十天的小婴儿,徐蓉就特别在意屋内温度。
少华道:“要不再多生几个火?”
徐蓉摇头:“炭火会产生毒气,火生多了会中毒的。”
其实炭火产生的是一氧化碳,她觉得说化学名少华会听不懂。
“哪里有毒气!那么多人家烧炭火,也没见把人毒死。”
少华说完,忽然想起来,好像还真听说过有毒死的。
徐蓉道:“严格来讲也不是毒气,是一氧化碳。这屋里并不密封,你看门下,那么大条缝,一氧化碳透出去,自然不会中毒。可如果生的炭火多,产生的一氧化碳会更多,到时候,可能……”徐蓉也不知道会不会被毒到,但无论如何她也不会冒那个险。
少华道:“那怎么办?”
徐蓉道:“砌一个炕。”
以重阳县的气候来说,其实没必要,这里冬天再冷温度也在零上。可是家里有婴儿,那就不一样了。
徐蓉觉得婴儿在炕上会更好一点。要不然以她那小身体,不像大人一样能将床捂暖,她实在太小了,床对她来说,睡哪儿都是冰冰凉凉的。
“好主意!”少华一拍手:“我去找人,立即就砌。”
徐家一群北方人,暖炕、地炉,他们从小到大都在用,其中不乏会砌炕的好手。
砌炕需要七八天,正好他们屋子外就是厨房。将原先的大床搬开,外头厨房重新改造,墙上打洞连接到屋内,然后在另外一头墙边砌上烟囱,暖炕的位置就确定了。
在砌炕的这些天,徐蓉暂时搬到宋嬷嬷的屋子和她一块住。
宋嬷嬷到岩脚村已经大半年了,她深居简出,仿佛修行者一般,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屋里,不是做针线,就是在整理书。
徐蓉看她写的一大摞手稿,问:“你是要整理编辑一部新书吗?”
宋嬷嬷摇头:“不是,这些书经常翻阅,有些旧了,我重新誊抄一本。”
徐蓉道:“你何不借这机会,重新编一部新的?”
宋嬷嬷哂笑道:“我哪有那本事!”
“不是完全创作一本新的,而是将旧有的知识,重新归纳整理。”
徐蓉想到《本草纲目》。以她不多的历史知识,她知道“本草纲目”的成就,主要是在于收集整理。
徐蓉道:“你编一本药书,名字就叫‘本草纲目’。你将所知道的药材,全都给它收纳其中。以部为纲、以类为目。比如草药类、金石药类、木头用药类、虫子用药类……”徐蓉越说越不专业,因为她本来也没有看过“本草纲目”,只知道它是一本集大成的药典书。换言之,就像字典一样。
徐蓉道:“你收录个几千种药物,把它们的性味归经、主要功能、药物形状写出来,然后再附上几个方子。你想象一下,这是不是一本很伟大的书!”
宋嬷嬷听得皱眉:“几千种?”一般药书上记录的药物就两三百种,多的四五百,她张口就来,几千种。
徐蓉道:“总之,这本书的基调,就是要又多有全。把所有你知道、不知道的药物都罗列上去。”
宋嬷嬷脸皮抽了抽:“不知道的如何罗列?”
徐蓉伸出根手指,做出个灵光一现“叮”的动作:“叮,你说到重点了,这时候就需要你去采集了。民间有很多偏方,比如前两天小橙子有些拉肚子,曹婆用大米炒了煮水给她喝,喝上两次就好了。你说这算不算也是一种药呢?当然,大米不是药,不过这也是个方子。”
徐蓉忽然想到蚕豆也是药,说道:“诶,对了,其实你可以把它归在粮食类。大米、蚕豆、小麦、大麦,这些可能应该也会有些相应的方子吧!”徐蓉猜测:“总之,就是把你所知道的全列进去。数量要多、要全,那么你就是前无古人的第一位集大成者。”
徐蓉知道李时珍是明代人物,在他之前有没有像《本草纲目》这样的书徐蓉不了解,不过既然《本草纲目》能成为历史性的着作,那一定是有它道理的。
现在她所处的时代,大致相当于唐末宋前(当然,他们也没有唐朝这个时代),不过,明朝距此差老远了!提前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编出一本《草本纲目》,徐蓉觉得一定会火!
当然,也可能在宋嬷嬷的有生之年,她火不了。但是,她一不结婚二不生子,注定要孤独终老。在她有生之年,找点事情做,那不是挺好嘛!
宋嬷嬷听了徐蓉的话,仔细想想:她不能窃用前人的智慧,但是,她只是将其收录整理,应该也不算是欺世盗名吧?另外,徐玉蓉举的例子很对,民间有很多偏方,也有一些未列入药材的草木用药,根据民间使用,效果都挺好,这可以算是已经被验证了方子。宋嬷嬷觉得,这种方子可以编入药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徐蓉见她听进去了,说道:“你也算是个文化人。文化人要做文化人的事,说实在的,我觉得你可以适当收几个徒弟。”
之前徐蓉教那氏的一群人识字,没教多久她就因为生孩子暂停了教学。
她觉得识字只是第一步,识字之后要学点知识性的东西,比如学会计、学四书五经,总之就是要有实质内容,否则识字无意义,顶多就是能看懂自己的卖身契。
宋嬷嬷摇头:“我不能收徒。”
“为何?”
“因为我师傅不准。”
宋嬷嬷的学医道路,可以说是“科班出身”,师从太医院首。他们对收徒管的是十分严格的。除非是师傅分派下来,让他们带徒。否则他们自己是无权收徒的。
如果你无法理解,换一种说法:
这就好像武侠中的各大门派,令狐冲的师傅是岳不群。华山派要不要收徒?那是岳不群说了算,令狐冲无权收徒。假如令狐冲私底下收了徒弟,一来是华山派不承认他收的这个徒弟,二来是令狐冲违反门规,面临处罚。
徐蓉不强人所难,她也只是顺便问问。假如宋嬷嬷能收那几个孩子做徒弟,他们将来就可以“以医为生”。
在这个社会,做大夫还是挺吃香的。曾经徐蓉请位赤脚郎中,出一趟诊,上百文钱。这还只是看诊的钱,不算病家给的红包,不算药钱。假如遇到大方的,一个月出几趟诊也就够吃够喝了。
宋嬷嬷暗叹徐蓉的才情,她居然能想到编一部药典。不得不说,这主意甚好。只是,宋嬷嬷觉得以自己的能力,她无力完成。
所以,宋嬷嬷打算等回到京城后,将这个主意献给师傅。以师傅的能力,集结众弟子,她相信这部药典一定能问世。
然而,她什么时候才能回京?
十多天前赶集,她往京城寄了封信。告诉老夫人,徐玉蓉生了个女儿;公子也从邵州回来,那边衙门知晓了公子的动态。总之,宋嬷嬷将了解到的情况,向老夫人全盘禀报。
接下来,宋嬷嬷就等着老夫人的回信。
按照之前老夫人透露的意思,她想将孩子带到邵府抚养。这里穷乡僻壤,徐玉蓉一个乡野村妇,老夫人不会让邵家子孙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曾经宋嬷嬷也认为徐玉蓉是个乡野村妇,但在这里待了大半年,她发现徐玉蓉很有才华。她的能力不亚于世家大族培养出来的小姐。
只是可惜,她出身太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