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觐见(1/1)

绍桢看着节略又是一阵烦闷。

张守英倒是没有谦虚,他们的文采确实不入流,但是胜在朴实,没有云山雾罩的文辞,都是实在见闻。

江西今年大旱,入夏以来没下过一滴雨,田里的庄稼干枯而死,百姓辛苦一年,到头来颗粒无收,别说应付官府的征税,活命都成问题。赣州、九江、建昌等五府灾情尤为严重,卖儿鬻女之辈不在少数。

荒年减免钱粮是常见的施政手段,何况看江西的境况,旱情还有扩大的趋势,不提前未雨绸缪着手赈灾,反而如常征收钱粮,这不是让百姓去死吗?

内阁不可能明知故犯,这么强硬地不松口,只可能是银子不够。打仗就是烧钱,他们要以军需为先,国库为先,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是不能拿江西的百姓做粮草。

绍桢监国快一个月,头一次没有采纳内阁的票拟,在昨日留中的江西清吏司折子上写了减免钱粮五成的朱批。

……

皇后一贯服从“规矩”,忽然不顺从起来,内阁很不习惯,但也不是吃软怕硬的。

虽说内阁建立之初只是个名不正言不顺的辅政机构,但是大明历经六朝,内阁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奏章和阁票恭请皇上预览,皇上若不同意,也要给出个合情合理的缘由来,若是不经内阁票拟直接下发诏令,叫做中旨、手敕,不符合正常程序。

当初皇帝要立后,和内阁意见相左,都僵持了快两个月,连手握实权的皇帝都不得不受掣肘,更别提一个临时监国的皇后了。

内阁很不客气,对这道朱批不以为然,随奏折上疏,陈列不予蠲免的理由,以原票拟封进,力谏皇后采纳。

绍桢坚持减免五成,朱批发回内阁,再次被驳。

亲自执笔第三道票拟的方阁老被传入乾清宫觐见皇后。

方阁老同前几日的张守英一样,都恪守规矩,跪在槅门外行礼。

念及这是自己的老上司,而且立后争议中多亏了他力挺,绍桢暂时搁置了被内阁下脸子的不快,让人搬了张黄花梨太师椅,铺上柔软舒适的椅袱,搬去门外给老上司坐。

方阁老道了谢,语气也比方才行礼时的梆硬声调软和不少,却是肃声道:“叶废妃前车之鉴尤在眼前,皇后娘娘不该召见老臣。”

绍桢脑子转了转才反应过来,这是说的叶氏被废名由之中,最重的一条便是插手政事,唆使兄长谋害“命官”。她如今毫无顾忌地召见外臣,也和这罪名沾边了。

“事急从权,”绍桢噎了一下才道,“皇上命本宫监国,本宫总不能将摊子全丢给阁老,自己半点不过问。”缓了缓,“请阁老过来,是想当面商讨江西旱灾一事。”

“不为此事,老臣也绝不敢逾矩前来觐见,”方阁老的声音毕恭毕敬,却透着同冯和平一般的不逊,甚至是轻视,“娘娘心地仁善,见了黄员外郎的折子便心生恻隐,这也无可厚非。只是军国大事,光有仁善是百无一用。江西布政使跟着黄继芬一起闹腾,黄继芬说旱灾严重,他们也就跟着瞎叫唤。江西再困难,也只是一时的,忍一忍,还是能挺过去。皇上在前线打仗,正是用钱的时候,如今财政一年不如一年,皇上登基便着手革新盐政,也是为了开源节流,现在还没到丰收之时,国库捉襟见肘,若是给江西开了这道口子,别的地方有样学样,今年国库能有多少进账,晋王之乱要怎么平,还请皇后娘娘以大局为重。”

话里话外在说她妇人之仁。

绍桢也算回过味来了。敢情支持立后只是上位的手段。她还拿方阁老当从前的上司,可在方阁老眼里,她只是个存在于众人口中的艳后、小下属的妹子,立后碍不着他什么,但是要插手朝政,就是在拿军国大事当儿戏,方阁老不认旧情要翻脸,甚至可以用支持立后的襄助之恩当做压制她的话柄。

她也收了拿旧情说事的念头,严肃道:“阁老所言不无道理。可是据本宫所知,如今江西的米价已经涨到二两银子一石。本宫在市井待过,丰年,一石米六分银,荒年,一石米两钱银。如今米价涨成寻常荒年的十倍,就是本宫娘家的佃户,一年的收成也才五两银子,还不够买三石粮食的。依附豪族的佃户尚且如此,何况是平民百姓,他们靠天吃饭,一年打下来的粮食,除去上交官府的,剩下来也就够一家的口粮。若是平常年份,冬天便是吃新粮的时候,家家户户不缺粮食,米价已经是一年中最低的,次年夏秋之交青黄不接,旧粮吃尽,新粮还在地里,都要去米铺买粮,米价便要上涨。如今冬天都涨成这样,到了明年,米价要涨成什么样?百姓买不起,该去哪里刨食,岂不都要饿死了?”

门外沉默了很久,忽地响起小太监的惊呼声。

“阁老当心杯子!”

似乎是方阁老没拿稳茶杯。

这么一打岔,方阁老也不好再沉默。

“没想到娘娘心中自有丘壑,”他慢慢地说着,话语中的轻视较方才少了很多,“江西旱情虽重,却也没到蠲免钱粮的地步。闹饥荒是常有的事,地方上也有预备灾年救急的常平仓。江西钱粮历来是充盈国库的大头,去年便收了七十万两银课。即使照娘娘所说减免五成,也是不小的损失。眼下晋王叛乱,皇上亲征是头等大事,军需不可断,减免钱粮的口子也绝不可随意开放。”

绍桢沉吟半晌:“如今国库里还有多少钱粮?”

“这……”方阁老开始打官腔,“国库归户部管理,老臣忝居首辅之位不过两月,尚不知详情。”

绍桢转头吩咐被她点名叫过来伺候的陈斐:“请田阁老进来说话。”

田名奎田阁老在昌化一朝便任户部尚书,管理户部十多年了,没有谁比他更清楚国库状况。

田阁老今日不在内阁当值,被陈斐从田家府邸找出来提进乾清宫,看见方阁老还很是惊讶。

方阁老露出个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