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6章 伏法(1/1)

乾兴帝枯瘦的手指轻轻叩击着云龙金漆的扶手,冕旒垂下的玉藻在苍老面容上投下细碎的阴影。

他眯起浑浊的眼睛,目光落在丹陛之下的那个小小身影。

忽然想起三年前的德音公主策马立于城下,一袭火红披风在春寒料峭中烈烈翻飞,连马蹄声里都裹着连云氏特有的骄傲。

如今,斯人已逝,子承母志,风骨犹存。

“臣,靖王韶汝霖,请斩三百四十七人。”

韶汝霖声音清亮如碎玉,撞碎殿角铜鹤香炉里缭绕的檀烟。

“靖王安敢妄言!”刑部尚书急切地跨步向前,“《大骊律》明载……”

“《大骊律》卷十九第七款。”韶汝霖突然转身,腰间玉佩撞出清越声响,“‘凡略卖良者,主犯凌迟,从犯斩立决。’乾兴五十一年,卢尚书亲批地盐商案判词里,可特意加了‘买良为娼者同罪’八字。”

“您朱批的墨宝至今还挂在刑部大堂呢!”韶汝霖仰起脸,露出孩童特有的天真神情。

霎那,满殿鸦雀无声。

“准。”

当这个字从九重丹墀(chí)坠落时,日光透过穹顶藻井洒在韶汝霖的身上,勾勒出他小松般的身影。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拐卖妇孺一案震动朝野,牵连之广、涉案之深,令整个帝都为之哗然。

在各方的牵扯下持续了数月之久的拐卖妇孺案,随着乾兴帝的一声“准”的落下,终于为这起案件画上了句号。

朝廷以雷霆手段,将那些丧尽天良的人贩子、助纣为虐的买家、居中牟利的中介人,乃至包庇纵容的官员,尽数缉拿归案,最终全部处以极刑。

此判决一出,百姓奔走相告,受害者家属泪流满面,跪地叩谢皇恩浩荡。

朝廷此举,不仅是为了告慰那些被迫害的家庭,更是向天下昭示——但凡敢犯此等滔天罪行者,无论身份高低,皆杀无赦!

西街刑场。

整整一个月,刑场上的号哭之声此起彼伏,刽子手的刀光寒芒闪烁,人头一颗接一颗地滚落。血水顺着青石板的缝隙流淌,渗入泥土,使得整片土地都泛着一股腥甜。

刑场旁的老柳树,本应抽芽吐绿,可那新生的嫩叶,在日光的映照下,竟也泛着一层诡异的红光,仿佛被鲜血浸染过一般。

然而,最令人震惊的,并非这场大案的判决,而是推动这一切的幕后之人——年仅八岁的靖王韶汝霖。

谁能想到,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竟能在客船之上,面对穷凶极恶的歹人,毫不畏惧地提刀杀人?谁能想到,他能在太极殿上,竟能舌战群臣,一字一句,掷地有声,硬生生让数百颗人头落地?

有人说,他天生杀伐果断,小小年纪便已显露将帅之才;也有人说,他心性凶残,手段狠辣,绝非善类。

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对于这位小靖王,帝都各层圈子里议论纷纷。

赞成的人说:

“小小年纪便有如此担当,将来必成大器!”

“朝廷就需这样的狠角色,否则如何震慑宵小?”

“若非靖王铁腕出手,那些恶人岂能伏诛?”

贬低的人说:

“八岁孩童便敢杀人,日后岂非暴虐无道?”

“手段太过酷烈,恐非社稷之福。”

“靖王如此行事,难道就不怕损了阴德?“

……

夜色如墨,东宫宜春宫内,烛火摇曳,映照出殿内繁复的雕花屏风与案几上错落有致的文房四宝。

窗外偶有微风拂过,带动檐角铜铃轻响,却更衬得殿内一片静谧。

弘璋太孙静静地坐在桌前,他微微倾壶,酒液尚未斟满杯盏,却忽地停住了动作。

他凝视着杯中琥珀色的酒水,一想起白日里刑场上的血色,和朝堂上那些世家大臣们意味深长的眼神,眉头就不禁皱起。

高氏原本坐在一旁的绣墩上,手中执着一卷书册,却并未真正读进去,余光中瞥见丈夫的异样,指尖轻轻一颤,书页便悄然合上。

高氏缓缓起身,裙裾拂过织金地毯,无声地走到弘璋太孙身侧。

“殿下,您有心事吗?”高氏的声音极轻,却在这寂静的殿内显得格外清晰。

弘璋太孙没有回答,只是沉默地将酒壶放回案上,指尖在壶身上微微一顿,似在压抑着什么。

高氏见状,心中掠过一丝不安,但她并未追问,只是转身从一旁的暖笼中取出一碗早已备好的参汤,小心翼翼地放在丈夫手边。

“夜凉,殿下用些热汤暖暖身子吧。”高氏柔声说道,目光却落在弘璋太孙紧锁的眉宇间。

高氏素来以贤惠著称,她深知自己的丈夫并非喜怒形于色之人,能让他如此沉默的,必是朝堂上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

高氏静静地站在一旁,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口的暗纹,耐心地等待着。

殿内一时只听得更漏滴答,烛火偶尔爆出一声轻微的噼啪响。

良久,弘璋太孙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凝重:“令仪可知道,这些时日那些被斩杀的买家,有多少是高门大户的旁支?”

高氏轻轻颔首,眸中闪过一丝了然。

高氏虽居于深宫,却并非对朝局一无所知。身为太孙妃,高氏自有耳目,更何况此事早已在世家之间掀起轩然大波。

弘璋太孙的目光仍落在窗外,夜色中,远处的宫灯一盏接一盏地亮起,又渐次熄灭,如同那些被斩落的头颅,一颗接一颗地消失在黑暗中。

他缓缓道:“那三百多颗人头里,有江陵谢氏嫡支的奶兄,平阳卢氏宗子的连襟。”

高氏闻言,指尖蓦地收紧,袖中的帕子被攥得微微发皱。

高氏当然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这些旁支虽非世家嫡系,却与各大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被处死,无异于在世家脸上狠狠扇了一巴掌。

殿内烛火摇曳,映得高氏眉间忧色更深。

“靖王此番举动,无疑是彻底得罪了世家。”高氏低声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忧虑。

弘璋太孙闻言,眉峰紧锁,眼底暗流涌动,似有千钧之重压在心头。

“阿霖终究还是一个孩子,做事只凭一腔少年意气,难免会冲动不知深浅,容易得罪人。”他低声叹道,语气里既有无奈,又夹杂着几分心疼。

高氏抬眸,目光柔和却暗含深意:“这不是还有殿下您这位皇兄护着吗?臣妾可是知道,靖王和宬玥公主可都长在殿下的心尖尖上。”

弘璋太孙眸色一沉,指节在案上轻轻一叩,声音虽轻,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冷意:“这是自然。”

他缓缓抬眸,眼底锋芒乍现,如利刃出鞘,“若谁敢对他们兄妹不利——”

话音未落,殿外风声骤紧,烛火猛地一晃,映得他侧脸轮廓如刀削般凌厉。

“本宫这个做兄长的,也不是吃素的。”他唇角微勾,笑意不达眼底,一字一顿道,“定然让他们千百倍偿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