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狂生!(1/1)
距离会试考试结束已过去七天,但批阅进展才过去一半。
李仁德按惯例入内阁值班,事务还未进展多久,便有小太监来了。
李仁德仁德这人,是魏治身边的人,如今被安排在了周景昭身边贴身伺候。
“李公,陛下让我来问问会试进展得如何了,还有多久能结束?”
李仁德了然,虽然天子关心选拔人才的事并不奇怪,但这才过去七天而已,显然有些操之过急了,周景昭明显是有事与他说。
而想说什么,李仁德心中也是明白。
这两年来,周景昭在发生质的改变,尤其是换了一把嗜血的刀后,手段也是越发果决狠辣。
朝野上下,抄家灭族的比起以往几年都多,而这空闲出来的位置自然需要人来坐。
至于什么样的人?那自然得好好选一下了。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科举中优秀的人比比皆是,而那状元其他的不说,但他的思想与政治立场绝对是最符合天子所思所想的。
“嗯,你先回吧,等会我亲自与陛下说去。”
李仁德回了一句便继续低头处理公务了。
而小太监则应了声便转身赶着回去复命了。
——
随着阅卷时间的拉长,同考官们也渐渐疲惫下来,出彩的卷子终究是少数,相似而平常的答案占了大头。
头发花白的同考官眼中都是红血丝,疲倦地揉了揉眉心,这才继续看下一份卷子。
“‘道’在阡陌,‘助’起微末”呢喃着这句话,他心中微动。
如同一股清冽的泉水,瞬间让这位同考官精神一振。
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奥的玄理,开篇便直指核心。
“道不远人,在黎庶之饥寒,在匹夫之怨愤。得道者,非居高堂而诵经典,乃俯身听民瘼、解民忧也。”
答题人以一个底层亲历者的视角,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刻画了田赋过重导致农夫佝偻于田垄、终岁不得温饱。
胥吏横行逼得小商贩生计维艰、泪尽债台。
水旱灾年官府赈济不力致使饿殍塞途、哭声盈野的凄惨景象。
他悲怆地发问——高居庙堂者,可曾闻此间哀声?可曾见百姓面有菜色、衣不蔽体?
字里行间虽未明说,但底层却是扎扎实实的控诉,他在控诉那些空谈“仁政”却对民间疾苦视而不见者!
他沉痛地指出:“庙堂之高,或不知阡陌之痛;清议之雅,或难察黎庶之艰。 ”
“长此以往,民心渐离,如禾苗之失水,此岂非‘寡助’之渐乎? 其所谓‘寡助’,非天弃之,实黎庶离心,相助者寡也!”
文章最后,他也提出了极其朴素的“得道”之法。
“轻徭薄赋,使耕者足食;抑制豪强,使市井得安;严惩贪墨,使吏治清明;广开言路,使下情能达天听。如此,则民心自暖,如百川归海,‘多助’不求而至。”
房考官只觉得心中升起无限悲怆,心潮翻涌又觉心惊肉跳,翻来覆去,他是越看越满意。
这文章简单却带着他人难有的真挚情感,仁义礼教可以装出来,感情却是难伪装,尤其是这种充沛热烈的情感。
房考官捋着长须,暗暗点头,口中忍不住感叹:“庙堂与阡陌,相隔岂止千里?民心如水,载舟覆舟,失其滋养,则‘多助’成空谈矣。此论切中‘寡助’之要害,深得‘得道多助’之本意啊!”
提笔,他的手悬在半空,定了定神,在卷首画了圈,批语:
“哀民生之多艰,悯黎庶之倒悬。立论于阡陌,见解深切!文风质实,情真意切,字字血泪,发人深省。”
贴上蓝签时,他又惋惜地摇摇头,答卷之人有那悲天悯人之心,可他却知道,要做到他所思所想,终究是难。
将卷子放好,他自知这份卷子的命运已不在自己掌控之中了,感慨颇深,最终却只能祈祷此人日后有一片坦途。
就在同一时间,江停的卷子也终于落到了同考官手中。
这是一位资深同考官,也是一位见惯风浪的老翰林,名为邹慎,字维允。
从看到破题那句“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助之所聚,非权柄可强求也”开始,邹慎眉头就未曾舒展过。
“真是好大的口气!”呢喃一句,他继续往下读。可越往下读,他的脸色越是复杂,呼吸都忍不住急促起来。
读到痛斥“庙堂之上,或有衮衮诸公,结党营私,视民瘼如无物;或汲汲于权柄倾轧,置社稷于险地!”时,他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此子真是胆大包天!”邹慎皱着的眉头在看到段落最后又忍不住松开,只因他看到了一句话——此等行径,于圣天子垂拱而治、宵衣旰食之际,尤显其蠹!
他哑然失笑,心中忍不住想道:“还能想起来恭维天子两句,看来不是一个鲁莽之辈。”
刚放松完,他的眉头就再次拧了起来。
“纲纪弛废,正道湮没,则‘寡助’者……恐天下忠正之士,皆将寒心!社稷危矣!”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看到这些大胆发言,这位老翰林的后背慢慢被冷汗浸湿。
邹慎拿着朱卷只觉得像是拿着一块烫手山芋,难受得他甚至不想继续看下去。
可心中又隐隐有些好奇,这文前面基本批判,那么解决之法呢?他想看这狂生的解决之法。
稳定心神,他继续向下看去。
“欲挽此颓势,重聚‘多助’,当以雷霆手段,涤荡积弊,廓清朝野!首在明法纪、肃纲常,使结党营私、蠹蚀国本者无所遁形;”
“次在破格擢拔寒微忠勇、实心任事之才,以代尸位素餐、庸碌无能之辈;”
“尤需广开言路,使下情上达无阻,令庙堂之耳,能闻阡陌哀声;圣明之目,可烛幽微之弊!”
“如此,则正气伸张,奸佞敛迹,贤能奋进,民心归附。上下同心,内外协力,‘多助’之势沛然莫御,何愁社稷不固,天下不安?”
读到这里,邹慎紧绷的心弦才稍稍放松,眼中迸发出激赏的光芒:
“好一个‘涤荡积弊,廓清朝野’!‘明法纪、肃纲常’!这才是治本之策!”
“尤其‘破格擢拔寒微忠勇、实心任事之才’、‘广开言路’、‘使庙堂之耳闻阡陌哀声’数语,尤其令他赞叹。
像他这种寒门出身之人,曾经也是大户人家,后面家道中落更能感受到门户之见。
读着文章,他能感受到写作之人并不是寒门之子,却有抛弃门户之别,广纳贤才的心,实在是难得。
而且文章后面还给出了极具操作性的解决方向,且完美扣回‘得道多助’——凝聚人心!
“此子不仅有惊世之胆识,更有安邦之良策!难得!难得啊!”
谁看了这策论不得说上一个好字,可偏偏……
它太锋利,也太危险了!
老翰林握着朱笔,悬在卷首,却迟迟无法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