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属于他们的舞台开始(1/1)
贡院深处的至公堂内,烛火彻夜通明,将雕梁画栋照得纤毫毕现,却驱不散弥漫在空气中的凝重。
数千份承载着举子心血与命运的墨卷堆积如山,散发着浓烈的墨香与纸张特有的气味。
这里是决定帝国未来文脉走向的中枢,每一次朱笔的落下,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甚至会影响朝堂未来的格局。
——
阅卷已进行了整整三日。
十八位同考官各据一案,埋首于浩瀚卷海之中。
他们多是翰林院清贵或六部干员,此刻他们需要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着第一轮筛选。
——
郑文博的卷 落入到一位崇尚稳健圆融的同考官手中。
郑文博的经义扎实,引据广博,文风端凝厚重,如老树盘根。
其策论《论“得道者多助”》开篇便言:“道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也。得道者,法天则地,顺乎民心,故能聚天下之助。”
他避开了题目中暗藏的陷阱,转而深入剖析“道”的哲学内涵,强调“王道荡荡”、“德政惠民”是凝聚人心的根本。
看重轻徭薄赋,论证“多助”源于君主的德行与政策的仁厚,算是十分贴合当今天子志向的文章。
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辞藻华美,处处透着其深厚的底蕴与对正统儒家治国理念的娴熟把握。
同考官微微颔首,提笔蘸了饱满的朱砂,在卷首画了一个代表“荐”的醒目圆圈。
微微思索,又写下批语:“立论宏正,引据精当,文辞雅驯,有庙堂气象。”
随即取过一张蓝色荐卷标签,端正地写上自己的评语与编号,将此卷归入“荐卷”之列。
孙茂的卷子被另一位同考官分到。
孙茂自知自己的文采比不过郑文博这些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独辟蹊径。
他直言不讳:“道非空言,助在实利。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文章核心围绕经济民生展开,详细论述了繁荣商贸、稳定物价对于凝聚民心、获取“多助”的重要性。
他以商人的敏锐,列举了前朝因漕运不畅导致京畿饥荒、民心离散的实例,又分析了本朝几处因商路通达而富庶安定之地。
文风务实,数据详实,充满了对底层经济的深刻洞察。
然而,在论及“庙堂诸公”时,他措辞较为含蓄,仅以“或有汲汲于虚名而轻实务者”一笔带过。
同考官沉吟片刻,朱笔在卷首画圈,批语:
“见解独到,切中时务,文风质实。然于‘道’之本源阐发稍弱,略显市侩。”
但碍于角度特别,加之逻辑自洽且真实有效,这份卷子同样被贴上蓝签,归入荐卷。
戴高歌在当今享誉盛名的举子中是年纪小的一批,其只比江停大一岁而已。
为人与其名字一样,一路高歌猛进,声名远扬。
他的卷子恰巧落在一位偏好文采风流、玄理思辨的同考官案头。
戴高歌的策论《“道”在人心,助缘感应》充满了才子气息与道家玄思。
开篇便以磅礴气势描绘天地运行、人心向背的宏大图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道蕴其中,人心感之,如磁石引针,沛然莫御。”
他将“得道多助”阐释为一种近乎天人感应的神秘力量,强调君主个人的德行修养达到极致,自然能感召天地万物与人心归附。
文章大量引用《易经》、《道德经》,辞藻华丽,想象瑰丽,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张力。
但对于如何具体施政、解决现实问题,则着墨甚少,显得有些空泛。
同考官遗憾其未给出有用的举措,但又欣赏其文采与气象,犹豫再三朱笔画圈,批语:
“汪洋恣肆,思接千古,文采斐然,得老庄之逸气。然于实务稍疏。” 贴上蓝签。
司徒荣被的文章被分到了一位老学究手中。
司徒荣这次发挥并不好,其文章《“道”即纲常,“助”在礼序》四平八稳。
他开宗明义:“道者,三纲五常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五者天下之达道。”
通篇强调维护等级秩序、恪守伦理规范是“得道”的根本,而“多助”则是这种秩序稳固运行的自然结果。
他严厉批判了任何逾越礼制的行为,认为那是“失道”的根源。
文章引经据典,论证严密,但观点保守陈旧,缺乏新意,十分符合守旧派的理念。
同考官虽觉无甚出彩,但也挑不出大错,尤其符合主流意识形态,遂画圈荐卷,批语:
“恪守正道,立论纯正,深得理学精髓。中正平和。” 贴上蓝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