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1/1)

江停深吸一口气,揭开了覆盖在题卷上的油纸。目光扫过,第一场考的经义题,对她来说并不是难事。

她凝神静气,提笔蘸墨,笔尖悬于纸上,略一沉吟,便开始落笔。

字迹清峻工整,行文流畅,引经据典信手拈来,破题、承题、起讲、入手……一步步稳扎稳打,将圣贤微言大义阐述得清晰透彻。

她冷静而高效下笔,完全隔绝了外界所有的干扰。

时间在笔尖流淌,墨香在斗室氤氲。

会试共三场考试,每次时间有三天,每场考试均是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

第一场结束,交卷,短暂的休憩半天后,再次入考场进行下一场考试。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体力还是心理上都是沉重的消耗。

交完卷,甬道里终于恢复了些许生气,夹杂着考生们对题目的低声议论、懊恼的叹息或庆幸的低呼。

江停闭目养神,补充体力,等待考官宣布可以离场,她才睁开眼。

路上先后遇到了郑文博与客达,大家都累了,未多说什么,点点头便各自归家。

——

第二场,杂文。

题目是代拟一份某地官员请求朝廷拨款赈济旱灾的奏表。

这考验的是实务能力。

这题就很吃身份背景了,有些人家中长辈本就是朝中大臣,这种东西看了不少,照猫画虎也能成功作答。

可若是普通学子,那就有些吃亏了。

江停在心中感叹了一句,却没急着下笔,题目是请求朝廷拨款,那就必定要能够打动人。

文字向来是冰冷的,如何让冰冷的文字赋予上情感并不是简单的事。

闭上眼睛,她的脑海中浮现出前世今生亲眼所见的民生疾苦。

这么一回忆,时间便过去了大半,可当她拿起笔,笔下的文字便不再空洞,一笔一划遒劲有力,带着浓烈的情感。

她条理清晰地陈述灾情,恳切陈词请求赈济,更在末尾提出了几条诸如“以工代赈”、“开常平仓平抑粮价”的具体建议。

既有官员应有的忧国忧民之心,又不失分寸地体现了为朝廷分忧的立场。

字里行间,是沉淀下来的阅历,而非纸上谈兵的书生之气。

第二场结束,疲惫感更甚,昨日那么休息半天根本不足以弥补亏空的精神。

江停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活动了下僵硬的脖颈。

天色已近黄昏,贡院内点起了火把和灯笼,光影摇曳,将号舍里的人影拉得忽长忽短。

将东西收好,刚刚作答的桌子放下便成了临时休憩的小床。

——

终于,第三场考试,也是最为关键的策论来了。

当题卷再次发下,江停展开,目光落在题目上,目光一顿。

题目很短就几个字——论“得道者多助”。

题目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乍一看这是一个探讨仁政、民心的传统命题,但在当下波谲云诡的朝局中,这个题目又是另藏玄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这是题目所选段落的原话,孟子的原意是阐述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性。

然而此刻,这“道”是什么?

“助”又从何来?

“寡助”者又是谁?

这个题目,简直像一面镜子,映照着朝堂上下、宫廷内外的明争暗斗!

江停的心都没忍住停滞了片刻,但眼神却愈发沉静。

她提起笔,饱蘸浓墨,笔尖悬于洁白的考卷之上。

她没有立刻下笔,而是闭上眼,让纷乱的思绪沉淀。

片刻后,她睁开眼,眸中一片清明——笔落!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助之所聚,非权柄可强求也。”

开篇破题,气势磅礴!

她直接将“道”拔高到超越个人荣辱、甚至超越权势地位的精神层面。

点明“多助”的本质并非来自强权的恩赐,而是源于“道”本身的力量。

紧接着,她以宏阔的视野,纵横古今:

正论“得道多助”:援引商汤伐桀、武王伐纣,指出其成功并非仅凭武力,而是“吊民伐罪”,行“拯溺解悬”之道,故“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此为“多助”之典范。

笔锋一转,落于大周开国之君周英卫身上,“提三尺剑,扫群雄,安黎庶!”

其得天下,亦在“顺乎天而应乎人”,行“均田亩、薄赋敛”之仁政。

痛斥“失道寡助”:笔锋陡然凌厉,直指当下!

“今观宇内,天灾频仍,非天不仁,实人祸相踵也!”

她毫不避讳地抨击地方官吏“讳灾匿患,苛征暴敛如故”,致使“流民塞途,饿殍载道”。

更尖锐指出,“庙堂之上,或有衮衮诸公,结党营私,视民瘼如无物;或汲汲于权柄倾轧,置社稷于险地!”

字字如刀,力透纸背!

她将矛头直指那些只知争权夺利、不顾百姓死活的官僚集团,甚至影射了存在的更高层级的阴谋。

“此辈所为,非惟失道,实乃掘社稷之根基!寡助之至,非独亲戚畔之,恐天命亦将弃之!”

这是何等大胆的论断!

阐述“道”之真谛:

江停并未停留在批判,她笔锋再转,回归“道”的本源。

“道非虚言,在乎躬身!为政者,当以苍生为念,明察秋毫,使耕者有其田,织者有其衣,鳏寡孤独皆有所养。”

“法令之行,贵在公允,刑赏之施,必乎至公。远谄媚,近忠良,开言路,纳忠谏。”

她提出的,是实实在在的治国方略,是“民为邦本”的切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