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玄幻小说作者——李世民(1/1)
有一天,始皇难得抢到了天幕的评论机会。
他思索片刻,觉得也没什么特别要说的,索性就将大秦推行国籍与族籍登记之事,在评论区广而告之。
当然,话说得颇为含蓄。
他并未明言“不填官方建议族籍就看不了天幕”。
只道大秦重新普查天下人的国籍与族籍,官方建议族籍填报“华夏”,但若心念故国,亦可依个人意愿填报“苗”、“羌”、“燕”、“齐”等。
虽未点破,但始皇自信,哪怕是个晋惠帝,身边只要有两个带脑子的大臣,也该明白这话里的深意。
果不其然,各朝有条件的,都开始琢磨推行类似的政策。
第一个动手的,是大汉的预备皇帝、监国太子、八岁王者——刘恒。
刘恒郑重其事地去请示刘邦,认定此等关乎国本的大事,非得父皇定夺不可。
然而刘邦忙着给未出世的女儿做胎教,正隔着肚皮给女儿念兵书政略。
闻言头也不抬,挥手道:“没空,你自己看着办。”
不过他还是提点了刘恒一句:“若填汉不会引发动荡叛乱,那就填汉。”
“若有不妥,便学那始皇,填华夏。”
刘恒遂与群臣商议,又派人四处调研,发现填“汉”或“华夏”似乎皆无不可。
若无天幕,众人或许更倾向“华夏”。
但因天幕盛赞汉朝功业,后人亦以汉人自居,百姓对“汉”的认同感颇高。
然深思熟虑后,刘恒与朝臣最终还是选了“华夏”。
原因无他,有些胡人部落,竟也能看见天幕,他们正在申请归附。
硬说他们是汉人,未免过于扯淡。
但认作华夏苗裔,则勉强说得通。
况且,这些能观天幕的胡人,正因天幕之故,自诩“高贵的华夏族人”,忙着和那些“看不见天幕的低级胡人”内斗呢。
为免节外生枝,还是“华夏”更为稳妥。
而汉武帝刘彻,可就没这么多顾忌了。
填“汉”!
必须填“汉”!
管你是羌人、苗人、越人、朝鲜人还是胡人,只要能看见天幕,统统给朕填“汉”!
否则就别看了!
若心向大汉、愿效犬马之劳,即便你是看不见天幕的蛮夷,朕也特批发你“汉人身份证”,准你观看天幕。
此后汉朝皇帝,大抵如此。
国力强盛时,便底气十足地选“汉”。
国力稍逊时,则务实些选“华夏”。
南北朝情况更复杂。
南朝多选“汉”,北朝则有的选“汉”,有的选“华夏”。
选“汉”者,多是汉化已深的政权。
选“华夏”者,则或因汉化尚浅,或因治下民族混杂,难以强求。
有些族群,本属同源,仅因迁入中原时序、居住地域乃至人口多寡,便分化成彼此敌视的群体。
按常理,统治者乐见大族分化,便于掌控。
但历史总是惊人相似。
大洋彼岸某国也曾这般想,也是这般做。
起初效果不错,后来……大家都知道了。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分化后的群体竟开始争夺正统、抢掠祖先荣光,甚至为争酒肆中的一个座次、店小二先招呼谁而拔刀相向。
统治者看得头疼,却无计可施。
总不能强行捏合回去吧?
且不说统治稳不稳定,人家愿不愿意还两说呢,合并后族名用谁的更是难题。
好了,现在问题解决了。
大家都是华夏人。
一个国家,必须有一个主体民族作为核心力量。
北朝多为“小族御大族”,如今借华夏之名,将所有能观天幕者皆纳入主体民族。
虽不能立时消弭矛盾,虽需漫长时光融合,但至少官方层面实现了统合。
诸如“胡不娶汉、汉不嫁胡”的潜规则,终会因“华夏”之称而裂开缝隙。
血脉交融,数代之后,“胡狗”、“汉奴”之类恶称或可渐息。
这,终归是一条看得见光明的路。
隋朝杨坚、杨广,皆选了华夏。
至于唐朝……李世民内心极想用唐为族号。
后世有盛唐之名,域外有唐人街,唐丝毫不逊于汉。
但深思熟虑后,“唐族”之议还是被放弃了。
唐诗中诸多以汉喻唐的诗句,恰说明“汉”之影响深远。
既不用唐,便只剩汉与华夏可选。
若在以往,李渊、李世民对此并无异议。
用“汉”就用“汉”呗,隋之前大家也常自称汉人,后人也这般称,没啥丢人的。
但天幕出现后,评论区里李老二与刘老三、刘老十斗嘴斗出了真火。
朕用不了“唐族”,也特么不用你“汉族”!
朕用华夏族!
当然,李世民并非全然意气用事。
合格的政治家,不会因情绪而坏大事。
主因在于:大唐包容万国,来往胡商众多,归附的胡人部族更甚。
即便没有天幕,未来大唐中枢及各级官署中,也必然充斥大量非汉裔官员。
其中有些人,硬说是汉人也勉强说得通。
数百年战乱,刚从塞外归来,长相殊异、风俗不同,可以理解嘛。
但另一些人……若硬说他们是汉人,李世民真怕轩辕黄帝提着剑破碎虚空来砍他。
或有人问:轩辕黄帝时尚无“汉族”之称,他为何要砍李世民?
反而若将某些与华夏毫不相干之人纳入华夏,黄帝才更可能动怒吧?
但李世民自有想法。
他坚定认为自己在践行周公“夏君夷民”之策。
华夏人为君,即便治下皆是蛮夷,只要其行华夏礼、写华夏字、说华夏话、遵华夏俗、守华夏制,那便是华夏国度。
反之,若国君为胡,治下皆汉人,却行胡礼、循胡俗,那说破大天也不是华夏!
李世民推测或因唐朝未强制归化胡人,才导致中唐以后胡患肆虐。
李世民决定:既归降,必汉化!
反正有天幕在,休拿不识字、祖宗风俗说事。
真要坚持,便剥夺观看资格,有多远滚多远,滚回蛮夷之地守你的祖风去。
故而,李世民自认严格遵循周公之策,轩辕黄帝若有不满,要砍也得先砍周公。
黄帝是人皇,周公是圣人,按后世玄幻小说的路子,这二位不得破碎虚空,打得诸天崩裂?
想到此处,李世民文思泉涌,真想写一部《人皇战圣人》的奇书。
但一个皇帝写这个……莫说魏征,恐怕连程咬金、尉迟恭都要说自己“不似人君”了。
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一旁的起居郎。
起居郎被盯得发毛。
陛下这眼神……莫非真想睡了我?
合着太上皇当初威胁要睡我,并非戏言?
你们李家何时有了刘家的血统?
“近前来。”李世民招呼道。
起居郎胆战心惊地上前,恭敬行礼,手下意识捂住后方。
李世民虽不明所以,也未多问,只将自己的写书大计和盘托出。
自己执笔,但挂起居郎的名号发行。
闻言,起居郎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
陛下,您别开玩笑了。
黄帝大战周公?
您敢写,我都不敢……呃,好吧,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想看的。
但这事,您别找我,您找程咬金啊!
“他连牛上吊的瞎话都编得出,挂名作者正合适!”
“他?”李世民嗤笑,“就他肚子里那二两墨水,说是他写的,谁信?”
起居郎急道:“可您也不能害臣啊!”
李世民安抚:“朕这是送你一场天大的富贵。”
“想想那四大名着,说不准你就借此一书成名,成为名着之首。”
但任凭李世民如何忽悠,起居郎死活不依。
李世民怒了:“真不写?”
“不写!”
李世民恶向胆边生,“阿耶,您等会儿就写封情书,倾诉对起居郎你的爱慕之情,张贴于长安各坊市!”
“朕明日也写一封,来个父子共争一男。”
“朕要这该死的起居郎遗臭万年!”
起居郎吓得魂飞魄散:“陛下,臣遗臭万年,您与上皇亦将遗臭万年,您要理智啊!”
“理智?屁的李治!”李世民更气了,“要么挂名,要么一起遗臭万年!”
见皇帝真要吃人,起居郎恨不得抽自己俩嘴巴。
提什么“理智”呢?
说“三思”不行吗?
武三思:你确定?
父子共用一女,与父子共争一男,有区别吗?
有,但同样臭不可闻……
想到此处,起居郎苦着脸认栽:“臣写……但您得把程咬金加上。”
“就说是他突发奇想,欲着此书,但因文笔稀烂,遂持刀胁迫臣代为润色完善。”
李世民闻言,毫不犹豫:“可!”
远在川蜀的程咬金突然打了个寒颤,莫名腰背一痛:“嘶——”
程处默忙上前:“阿耶,可是旧伤复发?儿为您揉揉。”
“许是吧……突然腰痛,好似被大山压着……”
~~~~
辽国定下族名之前,特意给赵匡胤写了封信。
内容堪称艺术:我大辽皇帝姓刘,皇后姓萧,我才是大汉正统!你宋国不准用“汉族”称谓!
这纯属恶心人,因辽国自己绝无可能用汉。
汉人会骂:契丹胡人也配称汉?
契丹人会怨:凭什么用手下败将的族号?
相反,唐朝自己没用的“唐族”,双方倒都没啥意见。
汉人认可,契丹人亦觉亲切。
毕竟我契丹乃是天可汗亲自册封的松漠都督府,首任松漠都督大贺窟哥家族,还被赐姓李。
但辽国最终选了华夏。
契丹后裔本也是后世华夏家族一部分,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殊途同归了。
当然,他们又给赵匡胤去了第二封信,继续恶心他。
“唐族”你们也不准用!
我辽国乃大唐正宗李姓松漠都督府,我们都没用唐为族号,你一个承自宣武军节度使建立的后梁法统的割据政权,也配用?
敢用唐为族号,就是犯上作乱!
我大辽便要奉天讨贼,勿谓言之不预!
赵匡胤早在信来前,就已定下用华夏。
唐族,完全没在赵匡胤的考虑范围内。
我大宋不如大唐吗?
好吧……军力不如……但,治下臣民多是唐末乱世过来人。
他们真的很难去怀念万国来朝的盛唐。
唐在他们的记忆里,就是连绵不绝的战乱、胡人杀汉人、汉人杀胡人、汉人自相残杀、胡人也自相残杀。
是早上还在约着一起去挖草根吃的好友,晚上就被丢在乱葬岗。
是早上还在怀里的孩子,晚上就在邻居的锅里,而自家锅里是邻居家的孩子。
所以,唐族这个称号根本没在赵匡胤脑海里出现过。
若以唐族为号,不知道的还以为自己鼓励武将学节度使搞割据?
至于汉……
一方面因与李世民一样,赵匡胤和刘老三、刘老十斗嘴斗出了火气。
更因北方未复,若用“汉族”,南方那帮杀才真可能将北方汉人开除出汉籍。
将来即便收复,南北裂痕恐难弥合,面对的局面,恐怕比朱元璋好不了多少……
故赵匡胤坚定选择“华夏”为族号。
不久,辽国第一封信至,要求宋弃用汉。
赵匡胤一笑置之,款待使者,将信当作笑话讲给群臣听。
第二封信至,要求宋弃用唐。
赵匡胤大笑:“朕天命所归,岂似彼等寻不着祖宗的胡人,将唐所赐李姓当作宝?”
但看到对方讥讽自己是转了几道手的宣武军节度使,还特么承袭朱温的法统。
赵匡胤的脸色便不那么好看了。
两个时辰后,辽国第三封信快马加鞭送至。
“大辽为汉家正统,华夏嫡系,炎帝苗裔。
宋国国民与我大辽国民同出炎黄一脉。
大辽为天下主,不因地域歧视百姓。
特许赵桓子之后人赵匡胤建立之宋国治下国民以华夏为族号。”
赵匡胤读完,冷冷盯着殿中辽使,杀心顿起。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但此刻他真想破例。
辽使见状,心知不妙,索性朗声道:“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悬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
闻言,宋国大臣们怒了。
赵普指着辽国使臣:“胡虏辽狗安敢自比苏子卿!”
“吾姓韩,祖讳融,乃唐朝蓟州司马,契丹来攻,刺史逃窜,吾祖率民死战,求援无应,最终殉国!”
“吾曾祖讳知古,年方六岁,便被掳入契丹!”
辽使傲然道:“大辽乃炎帝苗裔,大辽皇帝知人善任、选贤任能,大辽臣民行汉礼、说汉语、习汉字。”
“天幕亦认可大辽为华夏!汝竟敢称吾为胡虏?莫非汝比天幕更懂华夏?”
“牙尖嘴利……”赵普还欲再斥,被赵匡胤挥手打断。
赵匡胤凝视那二十出头的辽使:“韩知古后人?”
“你便是天幕提过的韩德让?”
韩德让坦然:“哈哈!宋皇好眼力!我便是韩德让!”
“汝弟高粱河之败,亦有我一份功劳!”
闻及赵光义与高粱河,赵匡胤不怒反笑。
“原是耶律贤不好杀你,特派你来送死。”
“朕若杀你,你便青史留名。”
“朕若打你,你回去也好交差。”
“可朕偏不让你如愿!”
他戏谑道:“回去好生伺候萧燕燕吧。”
“似你这般既能办事、又能干的人才,萧燕燕离了你怎成?”
“对了,如今耶律贤尚在,你是伺候她一人,还是伺候他们夫妻二人?”
群臣哄堂大笑。
韩德让面不改色:“宋皇休要后悔!我能败汝弟,亦能败汝!”
赵匡胤挥手逐客:“若你能败朕,朕任你侮辱。”
“快走吧,今夜没了你,不知萧燕燕能否安眠?”
群臣再次哄笑。
韩德让行礼离去。
赵匡胤望其背影,暗叹: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可拜上将军!
怪不得日后能有那般成就。
往后各朝,族籍选择大抵类似。
值得一提的是那火红的年代与春风吹拂的年代,亦各有其选择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