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3章 尸易无限(58)(1/1)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晨光里,吴贤正蹲在石灯塔的基座旁,用糯米灰浆粘合最后一块残石。指尖的灰浆还没干透,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是派去侦查的抗联战士小马,他的马鬃上沾着血,手里的枪还在冒烟:“吴先生!日军的轰炸机群朝这边来了,最少有二十架,还带着燃烧弹!”

吴贤心里一沉,刚粘合好的石块差点从手里滑落。他赶紧站起身,朝着地宫的方向大喊:“快让百姓和伤员进地宫!赵刚,你带一队人去战壕准备,用高射机枪打低空的飞机!”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百姓们扶着伤员,拎着刚打包好的文物残片,匆匆钻进地宫。赵刚带着队员们扛着高射机枪,跑到遗址外围的战壕里,迅速架起枪架。吴贤则和沈文儒一起,把还没来得及搬进地宫的文物箱子,用湿麻布裹了一层又一层,堆在石灯塔的阴影处——那里是遗址里最隐蔽的角落,或许能躲过燃烧弹。

天空很快被阴影笼罩。二十架日军轰炸机排成楔形队列,轰鸣声震得地面都在颤抖。赵刚盯着越来越近的飞机,大喊:“瞄准机翼!等它们进入射程就开火!”

第一架轰炸机低空掠过战壕,机翼下的燃烧弹像黑色的冰雹一样落下。赵刚扣动扳机,高射机枪的子弹带着火花射向天空,击中了飞机的尾翼。飞机摇摇晃晃地偏离航线,燃烧弹落在遗址外的空地上,燃起一片火海。

“打得好!”战壕里的队员们欢呼起来,可欢呼声很快被更密集的轰炸声淹没。更多的燃烧弹落在遗址里,宫殿基址的木构残件瞬间被点燃,火焰顺着木梁蔓延,很快就吞没了半个基址。

吴贤看着燃烧的宫殿基址,心里像被刀割一样。他刚想冲过去灭火,就被沈文儒拉住:“别去!火太大了,会被烧死的!”沈文儒指着地宫的方向,“咱们得守住地宫入口,不能让燃烧弹把入口炸塌,否则里面的百姓和文物就都完了!”

吴贤咬了咬牙,转身和沈文儒一起,搬起石块堵住地宫入口的缝隙。燃烧弹的热浪烤得人皮肤发疼,他们的衣服很快就被汗水浸透,可谁也没有停下。就在这时,一架轰炸机朝着地宫入口俯冲下来,吴贤赶紧把沈文儒推到旁边的石墙后,自己也跟着扑过去。

“轰隆”一声巨响,燃烧弹落在离入口只有几米远的地方,石块和泥土飞溅。吴贤感觉后背一阵剧痛,伸手一摸,满手都是血——一块碎石划破了他的后背。沈文儒赶紧掏出绷带,帮他包扎:“你怎么样?还能坚持吗?”

“没事,小伤。”吴贤咬着牙站起来,继续搬石块堵缝隙,“地宫不能有事,里面还有那么多人和文物。”

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日军的轰炸机终于带着浓烟撤退了。赵刚从战壕里爬出来,脸上满是烟灰,高射机枪的枪管已经烫得发红:“咱们击落了三架飞机,剩下的都跑了!”

吴贤看着遗址里的火海,心里沉甸甸的。宫殿基址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木构残件变成了黑炭,只有石制的柱础还立在原地。他刚想组织队员们灭火,就听到地宫传来一阵敲击声——是里面的百姓在敲门。

众人赶紧搬开石块,打开地宫门。百姓们扶着伤员走出来,看到外面的景象,都惊呆了。一个抱着孩子的妇女看着燃烧的宫殿基址,忍不住哭了起来:“咱们的遗址……就这么没了……”

吴贤走过去,轻轻拍了拍妇女的肩膀:“别怕,只要地宫还在,只要文物还在,咱们就能把遗址重新建起来。现在最重要的是灭火,不能让火势蔓延到地宫。”

队员们和百姓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用水桶提水,有的用湿麻布扑火。林兰带着医疗队的护士们,在旁边的空地上设立临时救护点,为受伤的队员和百姓处理伤口。

忙到傍晚,火势终于被控制住了。吴贤坐在地宫门口的石块上,看着被烧得焦黑的宫殿基址,心里满是愧疚。沈文儒走过来,递给她一块从火场里捡回来的陶片:“你看,这是渤海国时期的陶片,上面的花纹还能看清。只要还有这些残片在,咱们就能一点点把文物复原,把遗址重建起来。”

吴贤接过陶片,指尖触到上面的花纹,心里渐渐有了力量。他站起身,对众人说:“大家辛苦了!今晚咱们先休息,明天一早,咱们就开始清理火场,寻找幸存的文物残片。只要咱们不放弃,遗址就不会真正消失!”

第二天一早,众人就开始清理火场。队员们用铁锹铲开烧焦的木构残件,百姓们则小心翼翼地在灰烬里寻找文物残片。吴贤带着几个队员,在宫殿基址的中心区域挖掘,希望能找到更多有价值的文物。

挖到中午,一个队员突然大喊:“吴先生,你快来看!这里有个东西!”吴贤跑过去,看到队员手里拿着一个青铜鼎,鼎身虽然被熏黑了,但上面的饕餮纹还清晰可见。“这是渤海国时期的青铜鼎,太珍贵了!”沈文儒激动地说,“赶紧把它擦干净,放进地宫保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接下来的几天,众人在火场里陆续找到不少文物残片,有陶片、瓷片,还有一些金器和银器的残件。吴贤把这些残片都交给沈文儒,让他分类整理,为以后的复原做准备。同时,他还派人去附近的村子,寻找更多的帮手,一起重建遗址。

可就在这时,一个坏消息传来——日军的地面部队正在朝着遗址的方向推进,他们想在撤退前,彻底摧毁遗址和地宫,让里面的文物永远消失。赵刚从侦查回来,脸色苍白:“日军有一个联队的兵力,还带着坦克和重炮,估计明天一早就会到。咱们的人太少了,根本抵挡不住。”

吴贤心里一紧,他知道,日军这次是来真的,他们绝不会善罢甘休。他召集了队员们、抗联战士和百姓们,在宫地里召开紧急会议:“日军明天一早就要到了,咱们不能坐以待毙。地宫是咱们最后的防线,咱们要守住地宫,保护好里面的百姓和文物。”

赵刚站起来说:“我带一队人去遗址外围设埋伏,用炸药炸坦克的履带,拖延他们的进攻时间。吴先生,你带着其他人在宫地里做好防御,一旦我们抵挡不住,就赶紧关上地宫门,用石块堵住入口。”

沈文儒也说:“我会把文物残片和珍贵文物都藏在地宫的最深处,用石板封起来,就算日军炸开入口,也找不到它们。”

百姓们纷纷表示,要和队员们一起战斗,保护遗址和文物。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说:“我活了一辈子,从来没见过这么珍贵的遗址。就算是死,我也要和遗址一起,不能让鬼子把它毁了!”

当天晚上,众人就开始做准备。赵刚带着队员们在遗址外围挖了不少陷坑,里面埋上炸药,还在道路上设置了路障。吴贤则带着其他人,在地宫入口处堆起厚厚的石块,只留下一个能容一人通过的小口。沈文儒把文物残片和珍贵文物都藏在地宫的最深处,用石板封好,还在石板上涂了一层泥土,伪装成普通的地面。

第二天一早,日军的地面部队果然到了。坦克在前面开路,重炮在后面架设,士兵们举着枪,朝着遗址的方向推进。赵刚看着越来越近的日军,大喊:“等坦克进入陷坑区域就引爆炸药!”

第一辆坦克刚走到陷坑区域,赵刚就拉动了引线。“轰隆”一声巨响,炸药爆炸,坦克的履带被炸断,歪歪扭扭地停在原地。后面的日军士兵顿时乱作一团,赵刚趁机带领队员们冲上去,用步枪和手榴弹朝着日军射击。

日军的指挥官气得大喊,下令重炮朝着遗址外围开火。炮弹落在陷坑区域,炸起阵阵泥土和碎石,赵刚和队员们只好撤退到遗址里面,与吴贤汇合。

“日军的火力太猛了,咱们抵挡不住了!”赵刚喘着气说,“赶紧关上地宫门,用石块堵住入口!”

众人赶紧把最后几个百姓推进地宫,然后关上地宫门,用石块把入口堵得严严实实。吴贤靠在石块上,能听到外面日军士兵的喊叫声和重炮的轰炸声,地宫顶部的泥土簌簌往下掉,石门也在微微晃动。

“大家别害怕,地宫很坚固,能挡住炮弹。”吴贤的声音虽然有些发颤,但还是努力保持镇定,“咱们已经把文物藏好了,就算日军炸开入口,也找不到它们。只要咱们坚持住,就一定能等到援军。”

地宫里的百姓们虽然都很害怕,但看到吴贤坚定的眼神,也渐渐平静下来。林兰带着护士们,为受伤的队员和百姓处理伤口;沈文儒则在一旁,整理着刚找到的文物残片,仿佛这样就能忘记外面的危险。

外面的轰炸声持续了很久,终于渐渐停了下来。吴贤贴着石块,能听到日军士兵的脚步声和说话声,他们好像在试图炸开地宫门。“轰隆”一声巨响,石门被炸开了一个小口,石块和泥土掉了下来。

“准备战斗!”吴贤大喊着,举起洛阳铲,队员们和抗联战士们也纷纷举起武器,盯着石门的方向。就在这时,外面突然传来一阵喊杀声——是八路军的援军到了!

日军士兵们听到喊杀声,顿时慌了神,纷纷朝着遗址外撤退。吴贤趁机带领队员们冲出去,与八路军的援军汇合,一起朝着日军追击。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日军终于被打败,狼狈地朝着远方撤退。

吴贤看着日军撤退的方向,松了口气,瘫坐在地上。八路军的指挥官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们辛苦了!我们收到消息,就赶紧赶来了,幸好赶上了。”

吴贤笑了笑,刚想说话,就感觉眼前一黑,晕了过去。醒来时,他躺在地宫的临时救护点里,林兰正在为他换药。“你醒了?”林兰笑着说,“你太累了,又受了伤,晕过去很正常。现在没事了,日军已经撤退了,遗址安全了。”

吴贤坐起来,看着地宫里的百姓和队员们,心里充满了欣慰。他知道,他们又一次保护了文物,保护了百姓。可他也明白,日军还没有彻底投降,还有很多文物需要他们去保护,还有很多战斗在等着他们。

几天后,吴贤和队员们、八路军的战士们以及百姓们,开始着手清理遗址里的战场,修复被炸毁的地宫入口。沈文儒则带着文物保护队员,继续在火场里寻找文物残片,为以后的复原做准备。

可就在这时,一个消息传来——日本宣布投降了!这个消息像一阵春风,吹遍了整个中国。百姓们欢呼雀跃,有的放起了鞭炮,有的唱起了山歌,有的则抱着亲人,激动地哭了起来。

吴贤站在遗址里,看着欢呼的百姓们,心里充满了感慨。他知道,这场战争终于结束了,他们终于可以安心地保护文物,重建遗址了。可他也明白,战争留下的创伤还需要很久才能愈合,文物的复原和遗址的重建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他站起身,看着远处的天空,心里暗暗发誓:他会用自己的一生,去保护中国的历史文化,去修复被战争破坏的文物和遗址,让这些珍贵的遗产永远传承下去,让后人能够记住这段历史,记住那些为了保护文物而牺牲的英雄们。

可他不知道的是,战后的文物保护工作并不容易。很多文物在战争中流失,有的被日军带走,有的散落在民间,寻找这些流失的文物,成为了吴贤和其他文物保护者们新的任务。而且,战后的中国百废待兴,文物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这一切都充满了挑战。

吴贤看着手里的青铜鼎残片,心里充满了坚定。他知道,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会坚持下去,因为他相信,只要有人愿意守护,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不会消失,这些珍贵的文物就会永远闪耀着光芒。

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传到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那天,百姓们从地宫里涌出来,把带来的红绸子系在石灯塔的残柱上,连灰扑扑的城墙都被贴上了“胜利”的红纸。吴贤坐在临时搭起的木台上,看着孩子们围着抗联战士的马奔跑,手里还举着用桦树皮做的小国旗,眼眶突然有些发热。林兰递过来一碗热粥,笑着说:“这下能好好喘口气了,以后不用再躲炸弹了。”

吴贤接过粥碗,指尖触到温热的瓷壁,却没立刻喝。他想起之前在火场里找到的那些陶片,还有藏在地宫深处的青铜鼎,突然意识到战争结束只是开始——还有无数文物散落在民间,有的被日军带走,有的在逃难时遗失,更别说那些被炸毁的遗址,重建起来不知要耗费多少心力。“喘口气可以,但不能停下。”他放下粥碗,站起身朝着地宫走去,“得先把里面的文物清点清楚,再想想怎么找那些流失的东西。”

沈文儒已经在地宫里忙活起来了。他把找到的文物残片按照材质分类,陶片堆成一堆,瓷片放在铺着油纸的木箱里,金器银器的残件则用红布裹着,小心地收在铁盒里。看到吴贤进来,他举着一块刻着花纹的陶片说:“你看,这是渤海国的莲花纹陶片,边缘还能拼上之前找到的那块。等把所有残片都拼好,说不定能还原出一整套器物。”

吴贤蹲下来,拿起陶片仔细看了看,突然发现陶片边缘有个细小的刻痕,像是人为做的标记。“这会不会是之前的工匠留下的?”他指着刻痕说,“要是能找到更多有标记的残片,说不定能还原出当时的制作工艺。”沈文儒眼睛一亮,赶紧拿出纸笔,把刻痕画下来:“咱们得把每个残片的细节都记录下来,以后重建遗址的时候,这些都是重要的依据。”

接下来的半个月,吴贤和沈文儒带着队员们,把地宫里的文物逐一清点、登记、拍照。他们还在遗址周围的村落里走访,寻找在战争中遗失的文物。有个姓金的老汉,从地窖里搬出一个陶罐,红着脸说:“这是之前鬼子撤退时,我从他们的卡车上抢下来的,当时怕惹麻烦,就一直藏着,现在该还给国家了。”吴贤接过陶罐,看到上面的渤海国绳纹,心里一阵感动——原来百姓们一直都在默默守护着这些文物。

可清点工作刚进行到一半,就遇到了难题。有几个从外地来的商人,听说遗址里有文物,就想花高价买下那些陶片残件。他们找到吴贤,递过来一叠银元:“吴先生,这些破石头对你们没用,卖给我们,还能换点钱修遗址,多划算。”吴贤把银元推回去,脸色沉了下来:“这些不是破石头,是国家的文物,多少钱都不能卖。你们要是再敢打文物的主意,我就报官了。”商人见他态度坚决,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看来战后的文物保护,比打仗还难。”吴贤看着商人远去的背影,叹了口气,“不仅要防着盗掘的,还要防着这些想投机取巧的商人。”沈文儒点点头:“咱们得尽快把文物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再请政府派专人来保护。另外,还得给百姓们讲文物保护的道理,让大家都知道这些东西的重要性。”

吴贤觉得沈文儒说得有道理,立刻写了封信,让小李送到附近的县政府,请求派警力来遗址保护文物,同时申请将文物转移到县城的博物馆暂时保管。县政府很快回信,不仅同意了他的请求,还派了十个警察来遗址,协助他们进行文物转移工作。

转移文物那天,百姓们都来帮忙。他们小心翼翼地把文物装进木箱,再用绳子捆好,扛在肩上往县城走。吴贤和沈文儒走在队伍中间,手里捧着那个青铜鼎,生怕出一点差错。一路上,不少村民站在路边,看着他们的队伍,有的还送来鸡蛋和馒头:“吴先生,你们辛苦了,一定要把文物保护好啊!”

到了县城的博物馆,馆长早就带着工作人员在门口等候。看到文物被安全送达,馆长激动地握住吴贤的手:“太感谢你们了!这些文物都是国家的宝贝,我们一定会好好保管,等以后条件好了,就办个展览,让更多人看到咱们渤海国的历史。”

把文物安置好后,吴贤并没有闲着。他听说有不少日军在撤退时,把抢来的文物偷偷运回了日本,就开始四处打听消息,想找到这些文物的下落。有个曾经在日军部队里当翻译的人,找到吴贤,偷偷告诉他:“我知道有一批文物被装在一艘叫‘富士丸’的船上,准备运回日本,现在船还停在大连港,还没出发。”

吴贤心里一紧,赶紧带着赵刚和几个队员,连夜赶往大连港。到了港口,他们乔装成搬运工,混进码头。果然看到一艘日本货船停在岸边,几个日军士兵正在往船上搬木箱,箱子上还印着“文物”的字样。“就是这艘船!”吴贤压低声音说,“咱们得想办法把箱子卸下来,不能让它们被运走。”

赵刚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指着码头旁边的仓库说:“咱们可以先把守卫仓库的士兵引开,然后趁机把船上的箱子搬到仓库里,再报官来处理。”吴贤点点头,让几个队员假装吵架,吸引守卫的注意力,自己则和赵刚带着其他人,悄悄爬上船,把装着文物的箱子搬下来,运进仓库。

就在他们快要搬完的时候,日军士兵发现了他们,纷纷举着枪冲过来。“快跑!”吴贤大喊着,带着队员们冲出仓库,朝着码头外跑去。幸好他们提前联系了当地的抗日武装,就在日军快要追上他们的时候,抗日武装的战士们及时赶到,拦住了日军,吴贤他们趁机安全撤离。

第二天,当地政府派人查封了“富士丸”号,把船上剩下的文物都扣了下来。经过清点,这些文物里有不少是从沈阳故宫和丸都山城抢来的,其中还有一本宋代的孤本《论语》。吴贤看着这本保存完好的《论语》,心里一阵激动——又有一件珍贵的文物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可寻找流失文物的路,还很长。吴贤从大连回到遗址后,收到了一封来自北平的信,是沈文儒的老同学写的,说在北平的古玩市场上,有人在卖一批高句丽时期的壁画残片,很可能是从丸都山城盗走的。吴贤立刻带着沈文儒,赶往北平。

到了北平,他们直奔古玩市场。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摊上,果然看到了那些壁画残片。摊主是个留着八字胡的中年人,看到他们盯着残片看,就凑过来说:“两位是识货的人吧?这些可是高句丽的宝贝,要不是我急着用钱,才舍不得卖呢。”沈文儒假装感兴趣,问:“这些残片是从哪来的?还有没有更多?”摊主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从东北来的,还有一批在我家里,你们要是想要,咱们可以私下交易。”

吴贤和沈文儒对视一眼,觉得这是个把所有残片都找回来的好机会。他们跟着摊主来到他的住处,刚进门,就看到几个壮汉拿着刀站在里面——原来摊主是个文物贩子,早就设好了圈套,想把他们的钱抢了。“把钱交出来,再把你们身上的东西都留下,不然就别怪我们不客气!”摊主恶狠狠地说。

吴贤一点也不害怕,他早就料到会有危险,提前联系了北平的地下党。就在摊主的手下要动手的时候,地下党的战士们冲了进来,很快就把这些文物贩子制服了。在摊主的家里,他们找到了另外十几块壁画残片,还有一批从其他遗址盗来的文物。

“这些文物终于回来了。”沈文儒抚摸着壁画残片,激动地说,“咱们又为国家保住了一批宝贝。”吴贤点点头,心里却有些沉重——还有多少文物像这样,流落在民间,甚至流失到国外,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找回来。

从北平回来后,吴贤更加坚定了保护文物的决心。他在遗址周围办起了文物保护培训班,教百姓们识别文物、保护文物,还制定了一套遗址巡查制度,让队员们和百姓们轮流巡查,防止有人盗掘。他还写信给全国各地的文物保护者,呼吁大家联合起来,共同寻找流失的文物,保护好现存的遗址。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文物保护的队伍中来。有曾经的抗日战士,有大学里的教授,有民间的收藏家,还有年轻的学生。他们有的捐款,有的捐物,有的则亲自来到遗址,参与到遗址的清理和修复工作中。

在大家的努力下,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修复工作渐渐有了起色。石灯塔的残柱被重新加固,宫殿基址的清理工作也基本完成,还在遗址里发现了几个新的地宫,里面藏着不少之前没被发现的文物。沈文儒还根据找到的文物残片,还原出了几件渤海国时期的器物,虽然不是完整的,但也能让人感受到当时的工艺水平。

可就在这时,吴贤收到了一个坏消息——他之前在战斗中受伤的腿,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留下了后遗症,现在越来越严重,医生说要是再不好好休息,可能会落下残疾。队员们都劝他好好养病,可他却摇了摇头:“遗址的修复工作还没完成,还有那么多文物没找到,我怎么能休息呢?”

他依旧每天坚持去遗址查看修复情况,去村里走访百姓,寻找文物的线索。有时候腿实在疼得受不了,他就坐在石头上,揉一揉,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工作。林兰看着他这样,既心疼又敬佩:“吴先生,你真是个铁人,要是换了别人,早就倒下了。”

吴贤笑了笑:“我不是铁人,我只是不想让那些牺牲的兄弟们失望,不想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毁在咱们手里。只要能保护好文物,就算落下残疾,也值得。”

这天,吴贤正在遗址里查看石灯塔的修复进度,突然看到远处跑来一个熟悉的身影——是赵刚,他手里拿着一封信,脸上满是兴奋:“吴先生,好消息!咱们之前在大连扣下的那批文物里,有一件青铜爵,上面的铭文记载了渤海国时期的一段历史,考古专家说这是重大发现,能填补渤海国历史研究的空白!”

吴贤接过信,仔细读了起来。信里说,这件青铜爵上的铭文,详细记载了渤海国与唐朝的文化交流,还有当时的农业、手工业发展情况,对研究渤海国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太好了!”吴贤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咱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又为国家的历史研究做出了贡献!”

夕阳下,吴贤站在石灯塔的残柱旁,看着远处的群山,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文物保护的路还很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有像他一样的人在坚持,只要百姓们都能参与进来,就一定能把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保护好、传承好。

可他不知道的是,在遥远的国外,还有大量的中国文物被收藏在博物馆里,有的甚至被私人收藏,想要让这些文物回归祖国,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遗址因为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面临着新的危机,文物保护的工作,永远没有结束的一天。

吴贤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腿,又抬头望向天空,眼神里充满了坚定。他知道,只要自己还能动,就会一直守护在这些文物和遗址身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而他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与文明,让它们永远闪耀着光芒。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秋风吹得茅草沙沙响,吴贤拄着新做的木杖,站在刚立起的“文物保护警示牌”前。牌子是用遗址里废弃的石柱刻的,上面的字是沈文儒写的,笔锋遒劲:“保护古迹,人人有责”。赵刚从县城回来,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报纸,老远就喊:“吴先生!北平那边成立了‘中国文物整理委员会’,专门负责战后文物回收,还说要邀请你去北平开会呢!”

吴贤接过报纸,指尖划过“文物回收”几个字,心里一阵发热。这几年他们在东北找回的文物,大多临时存放在县城博物馆,要是能有国家层面的机构统筹,那些流失的文物回家就有了更稳的依靠。沈文儒凑过来看报纸,眼睛亮了:“这是好事啊!咱们可以借这个机会,把东北流失文物的情况详细报上去,说不定能争取到更多人力和资金。”

出发去北平前,吴贤特意去了县城博物馆。馆长打开库房,一排排木箱整齐地码在架子上,每个箱子上都贴着标签,写着“渤海国陶片”“高句丽壁画残件”。吴贤打开一个箱子,里面是那尊从“富士丸”号上截回的青铜爵,铭文在灯光下清晰可见。“这些文物就交给你了,我们去北平争取把它们送到更好的地方保存。”他摸了摸青铜爵,像是在跟老伙计告别。

坐了三天火车,终于到了北平。出车站时,一个穿中山装的年轻人举着“吴贤先生”的牌子,看到他们就快步迎上来:“吴先生,我是文物整理委员会的小王,奉命来接您。委员会特意安排您住在什刹海附近的客栈,离开会的地方近。”

客栈的房间不大,但窗明几净。刚放下行李,小王就送来一叠资料:“这是目前全国已登记的流失文物清单,还有几个重点追回案例,您开会前可以先看看。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两件事,一是制定文物保护法规,二是规划重点文物遗址的修复方案。”

吴贤翻着资料,看到“敦煌莫高窟”“西安兵马俑”“南京明孝陵”这些熟悉的名字,心里泛起一阵暖意——原来全国有这么多人在为文物奔波。沈文儒指着一张照片说:“你看,这是咱们之前在洛阳保护的北魏佛头,现在存放在北平故宫的临时库房里,保存得很好。”

开会那天,吴贤走进会场,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有之前在西安见过的秦老,有敦煌的慧明法师,还有几位在报纸上见过的考古专家。会议开始后,委员会主任首先讲话:“战后文物保护,任重道远。咱们不仅要追回流失的文物,还要修复被破坏的遗址,更要让老百姓知道,这些文物是咱们民族的根。”

轮到吴贤发言时,他把东北文物保护的经历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从洛阳城的战斗,到花园口护堤,再到渤海国遗址的守护,还有那些帮助过他们的百姓。“保护文物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是所有人的事。”他举起一张照片,照片上是百姓们一起搬运陶俑的场景,“这些百姓或许不懂考古,但他们知道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拼了命也要保护。”

会场里响起热烈的掌声。会后,秦老走过来,握着吴贤的手:“吴先生,你们在东北做得好啊!我听说你们找回了不少高句丽文物,西安碑林那边也需要你们这样的人,要不要考虑来西安帮忙修复石碑?”

吴贤笑着摇摇头:“东北还有很多遗址等着修复,还有很多文物没找到,我得回去。不过要是西安需要帮忙,我随时可以过来。”

会议结束后,委员会给了吴贤一个重要任务——负责东北片区的文物普查,登记所有现存文物和遗址,为后续的保护和修复做准备。还拨了一笔经费,让他们组建专业的文物保护队伍,配备必要的工具和设备。

回到东北后,吴贤立刻忙活起来。他在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设立了文物普查点,招募了一批年轻的学生和有经验的工匠,组成了“东北文物保护队”。赵刚负责队伍的安全,沈文儒负责文物鉴定和修复技术指导,林兰则在队伍里设立了医疗点,保障队员们的健康。

普查工作比想象中更困难。很多遗址在战争中被破坏,加上多年的自然侵蚀,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有一次,队员们在长白山深处寻找一座高句丽古墓,走了三天三夜,才在一个山洞里找到墓门,可墓里的文物早就被日军盗掘一空,只剩下几个破碎的陶俑。吴贤看着空荡荡的墓室,心里一阵难受:“咱们一定要把流失的文物找回来,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就这么没了。”

还有一次,队员们在松花江畔发现了一艘沉船,经过勘察,确定是日军撤退时用来运送文物的船,因为遇到风浪沉没了。吴贤立刻组织队员们打捞,可江水湍急,加上沉船年代久远,打捞工作异常艰难。队员们每天泡在江水里,手上脚上都磨出了水泡,却没有一个人叫苦。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终于从沉船里打捞出一批文物,有唐代的铜镜、宋代的瓷器,还有一些渤海国时期的金器。

“这些文物在江水里泡了这么多年,得赶紧修复。”沈文儒看着打捞出的文物,心疼地说,“咱们得建一个专门的修复工作室,用专业的技术把它们修复好。”

在吴贤的努力下,东北文物保护队在沈阳建了第一个文物修复工作室。工作室里配备了从北平运来的修复工具,还有专门的恒温恒湿库房,用来存放修复后的文物。沈文儒带着工匠们,每天在工作室里忙碌,小心翼翼地清理文物上的淤泥和锈迹,一点点修复文物的裂痕。

有一天,一个村民来到工作室,手里拿着一个用布包着的东西,说是在自家地里挖出来的,看着像是老物件,就送过来让他们看看。沈文儒打开布包,里面是一个青铜鼎,虽然有些残缺,但鼎身上的饕餮纹还很清晰。“这是商代的青铜鼎,太珍贵了!”沈文儒激动地说,“你立大功了,咱们会给你颁发奖状和奖金。”

村民摆摆手,笑着说:“不用不用,这东西本来就是国家的,我只是把它交还给国家而已。你们为了保护文物这么辛苦,我这点小事不算什么。”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越来越多的百姓知道了文物保护队的工作,纷纷把家里珍藏的老物件送过来,有的甚至主动带路,帮队员们寻找遗址和古墓。吴贤看着这些热心的百姓,心里充满了感动——只要人心齐,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可文物保护工作也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队员们在普查一座辽代古墓时,遇到了盗墓贼。盗墓贼手里有枪,还带着炸药,想要强行盗墓。赵刚带着队员们冲上去,与盗墓贼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最终,盗墓贼被制服了,可几个队员也受了伤。吴贤看着受伤的队员,心里又气又疼:“这些盗墓贼太可恶了,咱们一定要加强遗址的巡查,绝不能让他们得逞。”

为了加强遗址的保护,吴贤在每个重要遗址都设立了巡查点,安排队员们24小时轮流巡查。还在遗址周围的村子里招募了文物保护志愿者,给他们培训文物保护知识和基本的防身技能,让他们帮忙留意可疑人员。

随着文物普查和保护工作的推进,东北的文物保护工作渐渐走上了正轨。越来越多的遗址得到了修复,越来越多的文物被找回并妥善保存。吴贤还在沈阳办了一个文物展览,把修复好的文物展示给百姓们看。展览那天,展厅里挤满了人,百姓们看着这些珍贵的文物,脸上满是自豪。一个老人拉着吴贤的手说:“没想到咱们东北有这么多宝贝,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现在能亲眼看到,真是太好了。”

吴贤看着展厅里的人群,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文物保护不仅是保护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更是在传承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让后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了解自己的根。

可他也明白,文物保护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文物流失在国外,有的藏在外国博物馆里,有的被私人收藏,想要让它们回归祖国,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问题也出现了,比如城市建设对遗址的破坏,文物走私的新手段等等,这些都需要他们去面对和解决。

有一天,吴贤收到一封来自国外的信,是一位华侨写的。信里说,他在国外的一个拍卖会上看到了一件中国文物,是从东北流失的高句丽壁画,他想把这件文物买下来,送回祖国,希望吴贤能帮忙鉴定和接收。

吴贤看完信,心里一阵激动。他立刻回信,感谢这位华侨的爱国情怀,告诉她会尽快安排人去接收文物。同时,他也意识到,要让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归,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努力,也需要更多像这位华侨一样的爱国人士的支持。

他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联系海外的华侨和华人社团,呼吁他们关注中国流失文物的情况,帮忙寻找和购买流失的文物。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华侨加入到文物回归的队伍中来,有的捐赠文物,有的提供流失文物的线索,有的则出资帮助购买流失文物。

吴贤的腿越来越不好了,有时候走几步路就会疼得满头大汗。队员们都劝他好好休息,可他却依旧坚持每天去工作室看看,去遗址巡查。他说:“我这辈子都在和文物打交道,它们就像我的老朋友一样,只要我还能动,就想多陪陪它们,多为它们做些事。”

这天,吴贤拄着木杖,站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石灯塔前。夕阳的余晖洒在石灯塔上,给它镀上了一层金色。沈文儒走过来,递给吴贤一张照片:“你看,这是咱们刚来时的遗址,再看看现在,变化多大啊。”

吴贤接过照片,看着照片上残破的遗址,再看看眼前渐渐恢复生机的遗址,心里充满了感慨。他知道,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一点点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和文明。

他抬头望向远方,眼神里充满了坚定。他知道,只要还有人在为文物保护努力,只要还有人记得自己的根,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会永远传承下去,那些珍贵的文物就会永远闪耀着光芒。而他,会一直守护在这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