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2章 尸易无限(57)(1/1)

地宫的石缝里渗着潮气,吴贤靠在刻着云龙纹的石柱上,能听到外面飞机远去的轰鸣声。百姓们蜷缩在地宫角落,孩子们的哭声被大人紧紧捂住,只有火把燃烧的“噼啪”声在空旷的地宫里回荡。他摸出怀里的罗盘,指针还在微微晃动——刚才的轰炸震松了地宫顶部的石块,几块碎石落在脚边,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息。

“吴先生,外面好像没动静了。”赵刚凑过来,声音压得很低,手里的驳壳枪还在发烫,“咱们要不要出去看看?”

吴贤点点头,示意队员们熄灭火把,只留一根握在手里。他贴着地宫石门的缝隙往外看,月光下的明孝陵一片狼藉,碑亭的碎石堆里还冒着青烟,几个日军士兵的尸体倒在入口处,身上的军装被炸弹碎片划得稀烂。

“先把百姓送出去,找个安全的村子安置。”吴贤推开石门,冷风裹着硝烟味灌进来,“赵刚,你带一队人清理现场,看看有没有没爆炸的炸弹;我和沈先生去紫金山上看看,日军说不定在山上设了观察点。”

刚走出没几步,沈文儒突然停住脚,蹲下身捡起一块碎布。布片上印着日军的军徽,还沾着一些淡黄色的液体,闻起来有股刺鼻的消毒水味。“这是细菌弹的包装布。”沈文儒的声音有些发颤,“日军真的用了细菌弹,这些液体要是渗进土里,附近的水源和庄稼都会被污染。”

吴贤心里一沉,赶紧让队员们用布捂住口鼻:“快通知百姓,别喝附近的井水,也别碰地里的庄稼!咱们得赶紧找到细菌弹的落点,用石灰把周围的土地盖住,防止扩散。”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吴贤带着队员们在明孝陵周围搜寻,很快在紫金山的半山腰发现了三个细菌弹的弹坑。弹坑周围的草叶已经开始发黄,几只飞过的麻雀落在地上,扑腾了几下就不动了。

“快撒石灰!”吴贤从背包里掏出石灰粉,朝着弹坑撒去。石灰遇水产生热气,冒出阵阵白烟,刺鼻的气味让他忍不住咳嗽起来。队员们也纷纷掏出石灰粉,把三个弹坑都盖得严严实实,连周围的草都没放过。

忙到天快亮,才把所有可能被污染的地方处理好。吴贤刚想歇口气,就看到山下跑来几个村民,为首的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汉,手里拿着一个沾着泥土的陶罐:“吴先生,不好了!村里的井水突然变浑了,还有人喝了水后上吐下泻,您快去看看吧!”

吴贤心里咯噔一下,跟着老汉往村里跑。刚到村口,就闻到一股奇怪的臭味,几个村民躺在地上,脸色发青,嘴角还挂着白沫。一个老中医蹲在旁边,摇着头说:“这病来得太急,我从来没见过,怕是治不好了。”

沈文儒蹲下身,用银针蘸了点村民吐出来的东西,放在鼻尖闻了闻:“是霍乱弧菌,肯定是井水被细菌弹污染了。得赶紧把井水抽干,用漂白粉消毒,再给村民们喝煮沸的水。”

吴贤立刻让队员们去村里的井边,把所有的井水都抽干,然后撒上漂白粉。同时,他还让队员们挨家挨户通知,让村民们不要喝生水,所有的水都要煮沸后才能喝,食物也要彻底煮熟。

忙了整整一天,村里的疫情才得到控制。可吴贤知道,这只是暂时的,日军既然已经开始使用细菌弹,肯定还会在其他地方投放。他赶紧让小李去附近的县城,通知那里的地下党,让他们做好防范准备,同时联系八路军的医疗队,请求支援。

几天后,八路军的医疗队终于到了。医疗队的队长是个三十多岁的女医生,叫林兰,手里拿着一个药箱,刚到村里就投入到治疗中。她告诉吴贤,日军在华北和华东地区都投放了细菌弹,已经有不少村子出现了疫情,幸好他们带来了疫苗和药品,能有效控制疫情的扩散。

“现在最重要的是找到日军的细菌弹生产基地,把它摧毁,否则他们还会继续投放细菌弹。”林兰一边给村民打针,一边说,“根据我们得到的情报,日军的细菌弹生产基地设在东北的哈尔滨,由一个叫石井四郎的军医负责。”

吴贤心里一紧,哈尔滨离这里太远了,他们根本不可能立刻赶过去。而且,日军的细菌弹生产基地肯定有重兵把守,想要摧毁它绝非易事。他皱着眉头说:“咱们现在人手不够,又没有足够的武器,怎么才能摧毁生产基地?”

林兰从药箱里掏出一张地图,放在地上:“我们已经联系了东北的抗日联军,他们愿意配合我们行动。你们可以先去东北,和抗联汇合,然后一起制定计划,摧毁细菌弹生产基地。”

吴贤看着地图,心里犹豫了。他知道,摧毁细菌弹生产基地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可南京这边还有很多文物需要保护,明孝陵虽然暂时安全了,但南京城里还有不少古迹,比如夫子庙、中华门,都可能成为日军的下一个目标。

“我留下守南京,你们去东北。”赵刚突然开口,“南京的地形我熟悉,而且我已经联系了南京的地下党,他们会帮忙保护文物。你们放心去,一定要把细菌弹生产基地摧毁。”

吴贤看着赵刚,心里很感动。他知道,赵刚这是在为他分忧,让他能毫无顾虑地去东北。他拍了拍赵刚的肩膀:“好,南京就交给你了。你一定要注意安全,要是遇到困难,就用咱们之前约定的暗号联系,我们会尽快赶回来支援你。”

当天下午,吴贤、沈文儒和林兰带着队员们,还有医疗队的几个护士,一起朝着东北的方向出发。他们一路上避开日军的关卡,走小路,睡山洞,饿了就吃干粮,渴了就喝雪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一个月后到达了东北的哈尔滨。

在哈尔滨的一个小客栈里,他们见到了东北抗日联军的队长,叫杨靖宇。杨靖宇是个四十多岁的汉子,身材高大,脸上带着一道伤疤,看起来很威严。他看到吴贤他们来了,很高兴地说:“你们可来了!我们已经侦查到日军的细菌弹生产基地设在哈尔滨的平房区,那里有很多日军士兵把守,还有不少狼狗,戒备非常森严。”

吴贤接过杨靖宇递过来的地图,仔细看了起来。地图上标注着细菌弹生产基地的位置,周围有三道铁丝网,还有十几个岗哨,里面有几栋白色的楼房,应该是生产细菌弹的车间。

“咱们得想个办法混进去,摸清里面的情况,然后再制定计划。”吴贤指着地图上的一栋楼房说,“这栋楼看起来像是仓库,咱们可以先从仓库入手,找到细菌弹的存放地点,然后用炸药把它炸了。”

杨靖宇点点头:“我有个主意。明天正好是日军的物资运输日,会有一辆卡车进入生产基地运送物资。咱们可以劫持卡车,换上日军的军装,混进去。”

众人都觉得这个主意可行。当天晚上,他们就开始准备。队员们换上了缴获的日军军装,林兰和几个护士则扮成日军的医护人员,准备一旦遇到检查,就用医疗物资作为掩护。

第二天一早,他们埋伏在日军物资运输的必经之路上。没过多久,一辆卡车就开了过来,车上装满了药品和食品。杨靖宇一声令下,队员们冲了上去,很快就制服了车上的日军士兵,换上了他们的军装。

吴贤驾驶着卡车,朝着细菌弹生产基地开去。到了门口,岗哨的日军士兵例行检查,看到车上的物资和穿着军装的队员们,没有起疑心,很快就放他们进去了。

卡车开进生产基地后,吴贤按照杨靖宇的指示,把车开到仓库门口。他趁着日军士兵卸货的间隙,悄悄观察着周围的情况,看到生产车间里有不少日军士兵在来回走动,还有几个穿着白大褂的人在里面忙碌,应该是研究细菌弹的军医。

“沈先生,你和林兰去车间看看,摸清细菌弹的生产流程;我和杨队长去仓库,找到细菌弹的存放地点。”吴贤压低声音说,“咱们一个小时后在卡车旁边汇合,要是遇到危险,就开枪示意。”

沈文儒和林兰点点头,悄悄溜进了生产车间。吴贤和杨靖宇则走进仓库,看到里面堆满了箱子,箱子上印着“细菌弹”的字样。他们赶紧打开一个箱子,看到里面装着十几个黑色的炸弹,上面还贴着标签,写着“霍乱弧菌”、“鼠疫杆菌”等字样。

“就是这些!”吴贤从背包里掏出炸药,开始在箱子上安装,“咱们多装一些炸药,一定要把这里炸得粉碎。”

杨靖宇则在仓库的门口布置了陷阱,防止日军士兵进来。就在他们快要安装好炸药的时候,外面突然传来了枪声——沈文儒和林兰被发现了!

吴贤赶紧点燃炸药的引线,然后和杨靖宇一起冲了出去。看到沈文儒和林兰被日军士兵包围,他们立刻开枪射击,吸引日军的注意力。沈文儒和林兰趁机冲了出来,跟着他们一起朝着卡车跑去。

日军士兵在后面紧追不舍,还调用了狼狗。吴贤驾驶着卡车,拼命往前开,终于冲出了细菌弹生产基地。刚开出没多远,就听到身后传来“轰隆”一声巨响,细菌弹生产基地的仓库被炸成了废墟,火光冲天。

他们驾驶着卡车,朝着抗联的根据地开去。一路上,他们看到不少日军士兵朝着生产基地的方向跑去,显然是去增援的。吴贤心里松了口气,知道他们成功摧毁了细菌弹的存放仓库,至少在短期内,日军无法再投放细菌弹了。

可他们高兴得太早了。刚到抗联的根据地,就收到了一个坏消息——日军的总部得知细菌弹生产基地被摧毁后,愤怒不已,决定调动所有的兵力,对东北的抗日联军和文物遗址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誓要为细菌弹生产基地报仇,并且抢走所有的文物。

而且,他们还制定了一个更加恶毒的计划——如果无法占领东北,就用原子弹轰炸东北的重要城市和文物遗址,让东北永远成为一片废墟。

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正在朝着东北逼近。吴贤和他的同伴们,以及东北的抗日联军,即将面临一场最残酷、最艰难的战斗。他们能否守住东北的文物遗址,能否在这场战斗中迎来胜利的曙光,一切都迎来未知数。但吴贤知道,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会和同伴们一起,战斗到最后一刻,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好这片土地和上面的一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抗联根据地的木屋里,油灯把众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吴贤摊开从日军仓库里缴获的作战地图,手指停在标注“原子弹投放备选点”的红圈上——沈阳故宫、高句丽丸都山城、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三个红圈像三颗毒瘤,嵌在东北的土地上。杨靖宇用指节敲了敲地图:“日军把沈阳故宫当首要目标,那里藏着清代的《四库全书》抄本和大量皇家文物,他们想炸了故宫,断了东北的文化根。”

林兰递过来一杯热水,眉头紧锁:“咱们刚毁了细菌弹仓库,日军肯定疯了。可原子弹不是普通武器,咱们没有防空炮,连像样的防空洞都没有,怎么挡?”

吴贤摩挲着地图边缘,突然想起之前在西安碑林见过的唐代城墙加固法:“沈阳故宫的城墙是明代建的,夯土层厚,咱们可以在城墙内侧堆沙袋,再挖地下掩体,让百姓和文物躲进去。另外,咱们可以在故宫周围挖战壕,用步枪和手榴弹打低空飞行的日军飞机,就算打不下来,也能打乱他们的投弹节奏。”

沈文儒从背包里掏出一卷图纸,展开后是沈阳故宫的内部结构图:“我早年考察过故宫,大政殿下面有个明代的地下密室,能藏下《四库全书》和贵重文物。咱们今晚就出发,先把文物转移到密室里。”

当天深夜,吴贤带着队员们和抗联战士,趁着夜色潜入沈阳城。故宫的红墙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守门的伪军早已被抗联地下党控制,看到他们来了,赶紧打开宫门。众人分头行动,有的搬运《四库全书》,有的打包瓷器玉器,沈文儒则拿着图纸,指引大家把文物搬进大政殿地下的密室。

“小心点,这卷《四库全书》是孤本,不能受潮。”沈文儒小心翼翼地把书放进铺着油纸的木箱,“密室里有通风口,还能挡炸弹冲击,文物放在这里安全。”

忙到天快亮,终于把所有文物都转移完毕。吴贤刚要下令撤离,就听到城外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日军的侦察机来了。众人赶紧躲到城墙后面,看着侦察机在故宫上空盘旋了两圈,才朝着城外飞去。

“日军肯定要动手了,咱们得加快速度挖掩体。”吴贤擦了擦汗,指挥队员们在故宫周围挖战壕,抗联战士则带着百姓,在城墙内侧堆沙袋,加固城墙。

沈阳城里的百姓听说要保护故宫,纷纷赶来帮忙。老人扛着铁锹挖战壕,妇女们缝沙袋,孩子们则帮着搬运石块,连平时摆摊的小贩都推着车,送来馒头和开水。一个卖糖葫芦的老汉拉着吴贤的手:“吴先生,故宫是咱们的根,就算拼了老命,也不能让鬼子炸了!”

连续三天三夜,众人终于在故宫周围挖好了三道战壕,城墙内侧的沙袋堆得有一人多高,地下掩体也挖了十几个。吴贤站在大政殿的台阶上,看着忙碌的百姓和战士们,心里一阵温暖——只要人心齐,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第四天一早,日军的飞机果然来了。二十多架轰炸机排成整齐的队列,朝着沈阳故宫的方向飞来,机翼下的炸弹像黑色的冰雹,看得人心里发紧。“所有人进掩体!”吴贤大喊着,把最后一个百姓推进掩体,自己则带着队员们冲进战壕,举起步枪,对准低空飞行的日军飞机。

第一架轰炸机朝着大政殿投下炸弹,“轰隆”一声巨响,炸弹落在城墙外的战壕里,掀起阵阵泥土。吴贤趁机开枪,子弹击中了飞机的油箱,飞机冒着黑烟,摇摇晃晃地朝着城外坠落,最终“轰隆”一声爆炸。

“打得好!”战壕里的队员们欢呼起来,士气大振。日军的飞机见状,纷纷提高飞行高度,投弹的准度明显下降。有的炸弹落在故宫的院子里,炸坏了几棵古树;有的落在城墙外,只炸出一个个大坑,没能伤到故宫的主体建筑。

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日军的飞机扔完炸弹,只好悻悻地撤退。吴贤从战壕里爬出来,看着故宫里的断树和弹坑,心里一阵庆幸——幸好提前转移了文物,加固了城墙,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可他刚松了口气,就听到杨靖宇带来的坏消息:“日军的地面部队来了,有一个师团,还带着坦克和重炮,目标是高句丽丸都山城!他们想炸了山城,再去炸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

吴贤心里一沉。丸都山城是高句丽的都城遗址,里面有很多高句丽时期的壁画和墓葬,要是被日军的重炮击中,这些珍贵的文物会瞬间化为乌有。他赶紧对杨靖宇说:“你带着抗联战士守沈阳故宫,我和沈文儒、林兰带一队人去丸都山城,阻止日军!”

杨靖宇点点头,递过来一把冲锋枪:“丸都山城地形复杂,多山多树,适合打游击。你们要小心,日军的坦克在山里开不快,咱们可以用炸药炸履带。”

当天下午,吴贤带着队员们和医疗队,骑着马朝着丸都山城的方向赶去。一路上,他们看到不少逃难的百姓,有的背着行李,有的抱着孩子,嘴里念叨着“鬼子要炸山城了”。吴贤心里更急了,快马加鞭,终于在第二天清晨赶到了丸都山城。

山城的入口处,几个高句丽时期的石狮子已经被日军的炮火炸得残缺不全。抗联的联络员早在那里等候,看到他们来了,赶紧迎上来:“日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到了山脚下,正在架设重炮,估计中午就要进攻!”

吴贤跟着联络员爬上山城的制高点,俯瞰山脚下的日军阵地。日军的坦克正在缓慢地朝着山上开,重炮已经架设完毕,士兵们正围着炮口,准备装弹。“咱们在山里设埋伏,等坦克靠近了,就用炸药炸履带,再用石头和滚木砸日军士兵。”吴贤指着山上的树林说,“沈先生,你带着医疗队,在山里找个隐蔽的地方设立临时医院,负责救治伤员;林兰,你和队员们在山路上埋地雷,阻止日军上山。”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吴贤带着队员们,在山里的狭窄路段挖了不少陷坑,里面插满了削尖的木棍,然后在陷坑上面铺了一层树枝和泥土,伪装成普通的路面。林兰则带着队员们,在山路上埋了不少地雷,引线拉到旁边的树林里,只要日军一踩上去,就能引爆。

中午时分,日军的进攻开始了。坦克朝着山上开过来,刚走到狭窄路段,就掉进了陷坑里,履带被木棍扎破,动弹不得。后面的日军士兵见状,纷纷朝着山上开枪,却被山上的滚木和石头砸得抱头鼠窜。

“炸!”吴贤大喊一声,林兰立刻拉动地雷引线,“轰隆”一声巨响,地雷爆炸,日军士兵倒下了一片。剩下的士兵吓得纷纷后退,再也不敢往上冲。

日军的指挥官气得暴跳如雷,下令重炮朝着山上开火。炮弹落在山里,炸起阵阵泥土和碎石,不少树木被拦腰折断。吴贤带着队员们躲在山洞里,听着外面的爆炸声,心里暗暗祈祷——一定要守住山城,不能让日军炸了里面的文物。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日军的进攻始终没有得逞。到了傍晚,日军的弹药渐渐不足,只好下令撤退。吴贤看着日军撤退的方向,松了口气,可刚想歇口气,就看到林兰匆匆跑过来,脸色苍白:“吴先生,不好了!医疗队的几个护士被日军抓走了,他们还留下话,说要是咱们不交出丸都山城的文物,就杀了护士们!”

吴贤心里一紧。护士们都是无辜的,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她们被日军杀害。可要是交出文物,丸都山城的珍贵遗产就会落入日军手中,被他们抢走或销毁。他皱着眉头,在山洞里来回踱步,突然有了主意:“咱们可以用假文物换护士们!沈先生,你能不能做一些假的高句丽壁画和陶俑,咱们用假文物把护士们换回来,再趁机消灭日军!”

沈文儒点点头:“没问题!我之前研究过高句丽文物,能做出以假乱真的仿品。咱们现在就动手,争取明天一早把假文物做好。”

当天晚上,沈文儒带着队员们,在山洞里忙碌起来。他们用泥土和颜料,模仿高句丽壁画的风格,画了几幅假壁画;用陶土烧制了一些假陶俑,还在上面做了旧,看起来和真的一模一样。

第二天一早,吴贤带着假文物,来到日军指定的交换地点——山脚下的一片空地。日军的指挥官带着几个士兵,押着护士们站在空地上,看到吴贤来了,冷笑着说:“把文物交出来,我就放了她们。”

吴贤把假文物放在地上:“你先放了护士们,我再告诉你文物的存放地点。”

日军指挥官犹豫了一下,让人把护士们推到吴贤身边。吴贤确认护士们都安全后,指着山上的一个山洞说:“文物都在那个山洞里,你们自己去拿吧。”

日军指挥官信以为真,带着士兵们朝着山洞跑去。吴贤趁机带着护士们,朝着山里的方向跑。刚跑出去没多远,就听到身后传来“轰隆”一声巨响——山洞里早就被他们安装了炸药,日军士兵们一进去,就引爆了炸药,全部被炸死在山洞里。

护士们看着这一幕,纷纷松了口气。林兰走过来,紧紧握住吴贤的手:“谢谢你,吴先生,要是没有你,我们就完了。”

吴贤笑了笑:“不用谢,咱们是一家人,互相帮助是应该的。现在丸都山城安全了,咱们得赶紧去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那里还有很多文物等着咱们去保护。”

众人点点头,朝着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方向赶去。一路上,他们看到不少日军的散兵,正在到处抢夺百姓的财物,杀害无辜的百姓。吴贤和队员们忍不住,出手消灭了这些散兵,救了不少百姓。

百姓们感激涕零,纷纷加入他们的队伍,有的拿着锄头,有的拿着镰刀,跟着他们一起去保护遗址。吴贤看着越来越壮大的队伍,心里充满了希望——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保护不了的文物。

可他不知道的是,日军的总部已经得知了丸都山城的失败,以及士兵们被消灭的消息,他们愤怒不已,决定提前投放原子弹,目标是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而且,他们还调动了更多的飞机和军舰,包围了东北,想要把吴贤和他的同伴们,以及所有的抗日力量,都困在东北,然后用原子弹把他们一起消灭。

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正在朝着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逼近。吴贤和他的同伴们,即将面临一场最残酷、最艰难的战斗。他们能否守住遗址,能否在这场战斗中迎来胜利的曙光,一切都迎来未知数。但吴贤知道,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会和同伴们一起,战斗到最后一刻,用自己的生命,守护好这片土地和上面的一切。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城墙残垣在暮色里泛着青灰色,吴贤踩着碎石爬上城墙,指尖触到墙面上模糊的刻痕——那是渤海国时期工匠留下的印记,如今却要面临原子弹的威胁。沈文儒拿着一张泛黄的图纸,在他身边蹲下:“这是遗址的地宫入口,藏在宫殿基址下面,能容纳上千人,文物和百姓都能躲进去。”

远处突然传来马蹄声,林兰骑着马跑过来,手里的情报还带着风的凉意:“日军的航母编队已经到了渤海湾,载着原子弹的轰炸机随时可能起飞!抗联的侦察兵说,日军还派了一支‘清理队’,提前来遗址破坏地面文物,想让原子弹炸得更彻底。”

吴贤心里一沉,转头看向遗址里的石灯塔——那是渤海国时期的标志性建筑,高近二十米,塔身刻着精美的莲花纹,要是被日军破坏,就再也复原不了了。“赵刚还在南京吗?”他突然问。林兰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你想让他带南京的队员来支援?我现在就发报!”

吴贤摇摇头,从背包里掏出洛阳铲:“来不及了,日军的清理队明天一早就到。咱们今晚就动手,把石灯塔和其他地面文物拆下来,搬进地宫。百姓们也得尽快转移,不能让他们留在遗址附近。”

沈文儒有些犹豫:“石灯塔是整体结构,拆下来再装回去很难复原。”吴贤拍了拍他的肩膀:“总比被炸成碎片好。咱们记好每一块石头的位置,等赶走了鬼子,再重新建起来。”

当天夜里,遗址周围的百姓都赶来帮忙。男人们用撬棍撬动石灯塔的石块,女人们用布把石块包起来,防止磕碰,孩子们则拿着纸笔,在每一块石头上做标记。吴贤蹲在地上,仔细记录着石块的位置,沈文儒则在一旁画图,确保重建时不会出错。

忙到天快亮,终于把石灯塔拆完,所有石块都搬进了地宫。吴贤刚想歇口气,就看到远处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队人影——日军的清理队来了!他赶紧让百姓们躲进地宫,自己则带着队员们和抗联战士,埋伏在遗址的城墙后面。

日军的清理队有五十多人,手里拿着斧头和炸药,朝着遗址里的宫殿基址走来。为首的军官看到石灯塔不见了,气得大喊:“把文物找出来!找不到就把这里炸平!”

几个日军士兵刚要动手,吴贤突然大喊:“打!”队员们和抗联战士从城墙后面冲出来,用步枪和手榴弹朝着日军射击。日军士兵们猝不及防,纷纷倒下,剩下的人想要逃跑,却被埋伏在周围的百姓们用锄头和镰刀拦住,很快就被全部消灭。

吴贤看着地上的日军尸体,松了口气,可刚想通知百姓们出来,就听到远处传来飞机的轰鸣声——日军的轰炸机来了!“快进地宫!”他大喊着,带着众人冲进地宫,关上了沉重的石门。

地宫里一片漆黑,只有火把的光芒在闪烁。百姓们蜷缩在角落,孩子们吓得哭了起来,大人们赶紧捂住他们的嘴。吴贤贴着石门,能听到外面飞机的轰鸣声越来越近,还有炸弹落地的巨响,地宫顶部的泥土簌簌往下掉,石门也在微微晃动。

“大家别害怕,地宫很坚固,能挡住炸弹。”吴贤的声音虽然有些发颤,却充满了力量,“咱们一定能活下去,一定能等到胜利的那一天。”

不知过了多久,外面的轰鸣声终于停了下来。吴贤小心翼翼地打开石门,看到遗址里一片狼藉,宫殿基址被炸毁了大半,地面上布满了弹坑,幸好地宫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他刚想出去查看情况,就看到远处跑来一队人马——是赵刚带着南京的队员们来了!

“吴先生!你们没事吧?”赵刚跑过来,脸上满是焦急,“我们收到电报,就赶紧赶来了,路上遇到了日军的拦截,耽误了点时间。”

吴贤拍了拍赵刚的肩膀:“我们没事,幸好地宫坚固。日军的原子弹投下来了吗?”赵刚摇摇头:“没有,听说美军在太平洋上打败了日军的舰队,日军的航母编队被迫撤退了,原子弹没能投下来。”

众人听了,都松了口气,地宫里响起了欢呼声。吴贤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充满了欣慰——他们又一次保护了文物,保护了百姓。可他知道,日军还没有彻底投降,还有很多文物需要他们去保护,还有很多战斗在等着他们。

几天后,吴贤和队员们、抗联战士以及百姓们,开始着手修复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他们按照之前记录的位置,一块一块地把石灯塔的石块重新拼接起来,沈文儒则带着文物保护队员,清理被炸毁的宫殿基址,寻找可能幸存的文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清理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宫殿基址下面的密室,里面藏着不少渤海国时期的文物,有金器、银器、玉器,还有一些记载渤海国历史的石碑。沈文儒看着这些文物,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些文物太珍贵了,能让我们更了解渤海国的历史,一定要好好保护。”

吴贤点点头,让人把文物小心翼翼地搬进地宫,妥善保管。同时,他还派人去东北的其他地方,查看文物遗址的受损情况,帮助当地百姓和抗日力量保护文物。

可就在这时,一个坏消息传来——日军的总部在得知原子弹计划失败后,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最后的疯狂”,他们要炸毁所有还没有被破坏的文物遗址,杀害所有参与保护文物的百姓和抗日力量,然后撤退到日本本土。

而且,他们还从日本调来了大量的兵力和武器,准备对中国的各大城市和文物遗址发动最后的进攻。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正在朝着中国的每一寸土地逼近。

吴贤召集了队员们、抗联战士、南京的地下党以及各地的文物保护者,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地宫里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他看着众人,目光坚定地说:“日军要进行最后的疯狂,咱们不能怕,也不能退!咱们要团结一心,保护好每一处文物遗址,保护好每一个百姓,直到把鬼子彻底赶出中国!”

众人纷纷表示同意,有的说要去保护西安的兵马俑,有的说要去保护南京的明孝陵,有的说要去保护洛阳的龙门石窟。吴贤看着众人坚定的眼神,心里充满了希望——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没有保护不了的文物。

会议结束后,众人纷纷出发,前往各个文物遗址,准备迎接最后的战斗。吴贤则带着一部分队员和抗联战士,留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继续修复遗址,同时防备日军的进攻。

一天,吴贤正在遗址里查看石灯塔的修复情况,突然看到远处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队人影——是日军的大部队来了!他赶紧让队员们和百姓们躲进地宫,自己则带着抗联战士,在遗址周围挖战壕,准备战斗。

日军的大部队有上千人,还有坦克和重炮,朝着遗址的方向推进。吴贤知道,这场战斗会很艰难,但他没有退缩,而是举起洛阳铲,大声喊道:“兄弟们,为了保护文物,为了保护百姓,跟鬼子拼了!”

队员们和抗联战士们也纷纷举起武器,大喊着冲向日军。一场残酷的战斗开始了,子弹像雨点一样穿梭,炸弹的巨响震耳欲聋,鲜血染红了遗址的土地。吴贤挥舞着洛阳铲,不断地击倒日军士兵,身上也多处受伤,可他依旧没有停下,因为他知道,他身后是珍贵的文物,是无辜的百姓,他必须守住这里。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双方都损失惨重。日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在吴贤和队员们、抗联战士们的顽强抵抗下,始终无法靠近遗址的核心区域。到了第二天清晨,日军的弹药渐渐不足,士兵们也筋疲力尽,只好下令撤退。

吴贤看着日军撤退的方向,松了口气,瘫坐在地上。队员们和抗联战士们也纷纷倒下,有的已经牺牲,有的则受伤严重。百姓们从地宫里出来,看到眼前的景象,纷纷流下了眼泪,有的去照顾受伤的战士,有的则去掩埋牺牲战士的尸体。

吴贤看着牺牲的战士们,心里一阵悲痛,他知道,这些战士都是为了保护文物,为了保护百姓而牺牲的,他们的名字会永远被铭记。他站起身,擦了擦脸上的泪水,对众人说:“兄弟们虽然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还在,咱们要继承他们的遗志,继续保护文物,继续抗击鬼子,直到把他们彻底赶出中国!”

众人纷纷点头,眼神里充满了坚定。吴贤看着众人,心里暗暗发誓,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他都会带领大家坚持下去,保护好中国的历史文化,守护好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山河。

可他不知道的是,日军的总部已经决定,在撤退前,对中国的各大文物遗址发动一次大规模的空袭,用燃烧弹把所有的遗址都烧毁,让中国永远失去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悄然酝酿,吴贤和他的同伴们,即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