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二)装领座翻驳领母型1装领座翻驳领母型的建立装领座翻领母型必须建立在连领座基础上,即首先应得到连领座翻驳领,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运用相应的制图原理、通过对领座的弯曲变形产生装领座翻驳领。

应该知道,装领座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变领座的形态,使其无须经过工艺归拔就能自然符合人体颈部的外形。

(1)常见的剖断线路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的剖断线路与领口线完全重合,如中山装领、衬衫领等就属于这种情况。

这种方法经常用于无驳头且男式的翻驳领,第二种剖断线路如图4-4-58所示。

厦口线=横口线创断线创新线3-6图十﹣4-58

学习重点及思考题学习重点第一节中衣身母型的建立、分析、变态,第二节中衣袖母型的建立、分析、变态,及第三节中联身袖母形的建立,分析均为本章重点内容,同时也是全书的重点内容。

当然,还有第四节中,立领母型的建立,分析及翻驳领母型的建立,分析也是重点内容。

在衣身母型的建立中,我们推出了一个男、女、童及春、夏、冬季通用的衣身母型,包括全由直线构成的母型框架形式。

其绘制顺序是先出后身后出前身。

其中背宽、后领深、宽均是通过领背斜线上取点得到。

而胸宽、前领宽则分别以背宽、后领宽为依据所得。

在衣身母型分析中主要讨论了胸劈门、肩斜度、领背斜线等几个问题。胸劈门着重讲了它的作用、构成及计算。

肩斜度着重讲了它的稳定性,前、后差值,与垫肩厚关系等问题。

在衣身母型变态中,主要介绍了由肩缝线、摆缝线、袖笼线等变化引起的变态问题。

在衣袖母型的建立中,我们推出宽松、普通和合体三种袖型结构。

其中宽松结构适用于衬衫、茄克衫、宽松衫等,特点是袖肥大而袖山深小,便于活动;

合体结构适用于卡曲衫,西服、大衣等,特点是袖肥小而袖山深大,造型美观,但不利于活动;

而普通袖则介于两者之间。在衣袖母型分析中,主要讨论了袖斜线倾角的取值分析、袖山吃势的计算及分布,袖斜线长度的正确调节等几个问题。

在衣袖母型变态中,主要介绍了由袖里缝线,后袖弯线变化引起的变态问题。

在联身袖母型的建立中,也推出宽松、普通和合体三种袖型结构。

它的袖斜线倾角取值条件及使用范围同圆装袖完全一致。

在联身袖母型分析中,主要讨论了袖山谷线的弯势变化,袖山底角与袖笼底角的关系等儿个问题。

在立领母型的建立中,推出了常态型和变态型两种结构。

常态型的特点是领圈部分比较规则,可适用于各类上装。

变态型的特点是前领圈往往大幅度下移或横移,且呈各种形状,主要用于花式女装。

在立领母型分析中,主要讨论了领切线的变化角或领弯线比值取值范围,领切线与立领形态的关系,领弯线与立领形态的关系等几个问题。

在连领座翻驳领母型的建立中,着重讲了驳口线的定位法则和松斜度计算公式、驳口线位则包括基点法领基圆法两种。

松斜度则由主松斜度和副松斜度二部分组成。

主松斜度的日为( a + b ):2( b - a ).主要解决翻领差变化引起的松紧问题。

副松斜度的比值为( a + b ): u .解决驳口线倾斜度及肩斜度变化引起的松紧问题。

在连领座翻驳领母型分析中,主要讨论了领肩同位点的调节,领座中点的调节,驳基线的节等几个问题。

在装领座翻驳领母型的建立中,着重讲了装领座的常见剖断线路及制图原理。

思考题

1.为何要建立上装母型?

2、上装母型的主要特点是哪些?

3.为何要将衣身母型的四周柱面化?

4.为何在实际使用衣身母型时,只需划出一个框架即可?

5.胸劈门的作用是什么?

6.胸劈门是如何构成的?其大小如何确定?

7.为何要区分垫肩的测量厚度和有效厚度?

8.平面中的前后平均肩斜度与立体状态下的肩斜度是否一致?

9.为何要以二直角边长度之比的方法确定前后肩斜度?

10.有垫肩情况下,应如何抬高衣身的袖肩点?

11.为何先要定出袖笼深后再抬高袖肩点?

12.为什么前、后袖肩点抬高是同步的?

13.为何要按服装的季节性将上衣母型的袖笼深划分大中小三档?

14.引进领背斜线有哪些作用和优点?

15.为何建立母型时就要引入劈门?

16.近肩缝线处的一段袖笼线是否始终呈内弧形?

17.为什么相同条件下,有背缝的前、后腰节差小于无背缝的前、后腰节差?

18.断腰节情况下,腰口线的形态为何要随着摆缝线的倾斜变化而改变?两者基本按什么法则进行变化?

19.为何肩斜度越减小,领圈应越凹?

20.在袖笼变态中,为何袖笼深增加量应大于胸或背宽增加量?

21.引进袖斜线及袖斜线倾角有什么优点?

22.为什么袖斜线倾角越小,越便于举臂抬手,但静态时臂根下部的衣袖绉褶越多?

23.为什么袖斜线倾角越大,则臂根处的衣袖合体效果越好,但越不利于举臂抬手?

24,如何理解袖斜线倾角,袖山深,袖肥三者的内在联系?

25.为什么要了介袖斜线倾角的变化范围?

26,为什么袖立体倾角越大(或袖斜线倾角越小),则前、后袖谷弧线的凹势差越小,反之越大?

27.为何说,以袖笼线周长一半(或加减调节数)确定袖斜线长度具有很大可靠性?

28.对合体袖结构为何要引进袖偏线,有什么作用?

29,袖偏线的袖偏麼士小如何同垫肩厚度有关?以上次亚十千二片式经计

地小,反之越大?政)确定釉斜线长度具有很大可靠性?距,对合体轴结构为何要引进抽偏线,有什么作用?

29.袖偏线的袖偏度火小如何同垫肩厚度有关?

30、当袖口较小时、为何一片式短袖的轴斜线倾角最大值要大于二片式短袖?

31.一般圆装袖为什么要有袖山吃势?

3、在袖山线上,为何袖山吃势不能均等分布?

33.袖山吃势变化同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予以分别解释?

34.为什么在设计合体袖的袖斜线倾角时,应考虑到垫肩厚度和内衣层次因素及两臂肌肉等因素?

35.袖时省的大小为何不能事先任意确定?

36、在一定条件下,为何袖口越小则袖肘省越大?

37.为什么说,圆装袖结构是联身袖结构的特殊形式?

38.为什么要以轴斜线倾角的变化方法来控制联身袖的袖中线变化范围?

39.为什么前、后袖中线倾斜度是不一致的?

40.从合理角度讲,在联身袖中,若袖中线倾斜度和袖笼线长度给定时,袖谷点为何不能任意确定.即使是满足了长度吻合这一条件?

41、在联身袖中,为何袖斜线倾角越大,则袖山谷线的弯势越大,但最大不会超过相应部位的袖125 ORIG

笼线弯势?

42.在合体的联身袖中,为何要引入前袖弯直线?

43.为什么在前中线处要限定立领领止口线的最高位置?

44.立领中,领切点往下移和往上移分别说明什么?

45.立领中,领弯线往下新转和往上折特分别说明什么?

46、立领中,超过上限的领切线和领弯线分别将产生什么问题?

47,在翻驳领中,为何要引进领基团:它能解决什么问题?

48.为何领基园离领肩点的距离小于领座高?

49.为何要研究检斜度公式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超越条件和范围将说明什么?

50.翻驳领的领座转新点起什么作用?它的变化主要同什么因素有关?

51.为何在“翻领差“较小并且驳头较长情况下,副松斜度可以忽略?

52.为什么当肩部翻领宽同肯部翻领宽相差较大时,松斜度计算公式中的翻领差应以肩部为准?

53.为什么有驳头的翻领领圈大多划成方角形式的?

54.在连领座翻领中,领面弯势为何要略大于领里弯势?

55.装领座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56.对于相同条件下,翻驳领中为什么装领座形式的领围规格宜大于连领座形式的领围规格?并且装领座的领座弯势越大,其领围规格越要放大?

57.领座线长度与领圈长度是否应完全一致,这里面同领型是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