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

第四节衣领母型及其应用一、衣领结构线名称辅助线和轮廓线,如图4-4-1所示。

主要结构点,如图4-4-2所示。二、衣领分类尽管衣领造型绚丽多彩、变幻莫测,但从结构上来分析,基本上可归纳成以下几种类型:无领( a =0.b=0)坦领(0< a <1, b > a )常态立领立领( a >0.b=0)变态立领衣领连领座翻驳领翻驳领( a >1.b> a )装领座翻驳领其它领注: a表示领座高, b表示翻领宽。

其中,无领是指既无领座又无翻领,单就领圈线作几何形态变化的一类衣领。

像一字领,和尚领等。

坦领是指后领座高在0~1厘米内变化,后翻领宽大于后领座高的一类衣领。

如海军领,盆领等。立领是指无翻领而只有领座的一类衣领。

如学生装领,中式领等。翻驳领是指领座高大于1厘米,后翻领宽大于后领座高的一类衣领。

如西装领、两用领、衬衫领、中山装领等。其它领是指设有归并到上述几种类型的所有衣领。

如环浪领,自由形态领等。此外,像波浪领、褶袍领、扎结领、装饰领等衣领均可在以上类型的衣领基础上变化而来。

故这里不作为基本类型出现。

四、立领母型(一)立领母型的建立立领母型分常态型和变态型两类。

常态型是指衣身中领圈深和领圈均无明显扩大,基本按上显著增大的立领母型,现分述如下。

当然,常态立领也可按传统方法制图。即以前领座翘势及后领座弯势独立确定衣领,如图4-4-8所示。

其中,前领座翘势越大,则前领止口线越靠近人体颈部,后领座弯势越大,则后领止口线越靠近人体颈部。

在实际情况中,使用这种方法会显得更简捷、更方便。但对于了解并解释与衣身的相互关系及立领成型后的细部形态,则不如前一种方法清晰、明了。

2.变态型由于立领变态的实质是领圈的变态,故应首先讨论领圈的变态,领圈的变态主要反映在领图宽或领圈深增大及领圈形态变化两个方面。

(1)领圈变态首先讨论领圈深和领圈宽的变态。领圈深和领圈宽的增大大致有三种形式,其一,领圈宽不变,领圈深增大:其二,领圈深不变,领圈宽增大:其三、领圈宽和领圈深同时增大。

如图4-4-9所示其次讨论领圈形态的变化。

领圈形态变化也大致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全弧形态:第二种是半弧形态:第三种是方角形态,如图4-4-10所示。

此外,在领圈宽或领圈深增大及领圈形态变化的每一种形式中又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区别,因此,按不同的要求,可以得到无数种变态领圈。

(2)领基圆由于领圈的变态,造成了作领切线的困难,以及可能带来的种种错误。

为此,需要引入一种领基圆以保证制图的准确性。

首先在变态领圈中作领基圆,一般按二种情况处理。

①如领圈宽不变,领圈深增大,可将标准领圈当作领基圆。②如领圈宽增大,不管领圈深是否变化,均应另作领基圆,作法如图4-4-11所示。

(二)立领母型分析领切线的变化角域,如图4-4-15所示。

其中,领切线变化角域的上限线平行于领肩点与领窝点的连线,下限线平行于上平线,领切线适宜于此角域内变化。

1.领切线的变化角域上限领基圆下限下限常态形变态形图4-4-152.领弯线比值取值范围取值范围为:15:Y(-△< Y <10- a ),如图4-4-16所示。

其中,领弯线下限在领切线下方,上限在领切线上方。

领弯线通常在此范围内变化,若越出该范围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弊病。

3、领切线与立领形态的关系一般情况下,领切线愈靠近上限线,意味着领座转折点愈往上移,这说明领座线与领圈线重合的部分也就愈多。

反映在制作成型后的立领上,前领线与衣身前中线夹角愈接近180°。

反之,领切线愈靠近下限线,则前领线与衣身前中线夹角愈趋向90。

,如图4-4-17所示。通过摸清领切线与立领形态的关系后,就可以有目的地去选择领切线。

4.领弯线与立领形态的关系一般来讲,领弯线比值的大小将决定领中线与衣身后中线的夹角大小。

。领弯线愈靠近上限线,说明领中线与衣身后中线夹角愈接近180。反之,领弯线愈靠近下限,说明领中线与衣身后中线夹角愈小于180°,如图4-4-18所示。

可见,了解并认识领弯线与立领形态的关系,对于我们掌握结构设计的主动权是极有帮助的。

五、翻驳领母型从理论上讲,任何一种翻驳领,它既可制成连领座的,也能制成装领座的,两者可互相转化,一切都按实际需要及工艺制作要求而定,这就启示我们,一旦找到了连领座翻驳领母型的制图方法,那装领座的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一)连领座翻驳领母型1.连领座翻驳领母型的建立(1)驳口线的定位法则在建立翻驳领母型过程中,驳口线的定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稍有不合理,就会严重影响翻驳领母型的正确性。现介绍两种驳口线定位的可靠方法。

①领基圆法其基本方法是在领口部位放置一个假设的领基圆,然后通过驳口点作领基圆的切线即得驳口线。这是一种极为有效、正确的方法,适用性甚广。

如果1< a <0.2N,且驳口点处在任一位置上,都可按如图4-4-29所示方法确定驳口线。

②基点确定法其基本方法是在上平线中确定一基点,将其与驳口点连结即得驳口线。

这种方法较为简捷。

但适用面较窄,且有一定误差。

如果2.5< a <4,且驳口长≥25厘米,领宽无明显增大,则可按如图4-4-30所示方法确定驳口线。

(2)松斜度确定及制图原理松斜度是指翻驳领的领口线与驳口线在平面图中的夹角,用 a表示。

它是刻画领头弯曲度的最有效量度。

而弯曲度的大小又将决定翻驳领的松紧程度。因此,松斜度的如何确立便成了翻驳

领母型的核心内容。

①松斜度公式 alaitaz如果1< a <0.2N. a < b <6a,驳口点处在任一位置,则翻驳领松斜度α为:(α)称主松斜度,α2称副松斜度)其中, a,的两相邻直角边之比为( a + b ):2( b - a )α2的两相邻直角边之比为:( a + b ): u当驳口线在驳基线的外侧,α2取正;在驳基线里侧,α2取负;与驳基线重合,α2为零,如图4-4-31所示。

2.连领座翻驳领母型分析(1)领肩同位点的调节当驳平线与肩缝线交点离领肩点尺寸小于或等于2厘米时,可以将该交点近似作为领肩同位点:但当这交点离领肩点尺寸大于2厘米时,应独立确定一个领肩同位点,方法如图4-4-37所示。

(2)领座中点的调节当领座线凹势小于或等于2厘米时,领座中点不必调节,但当领座线凹势大于2厘米时,就应按图4-4-38所示方法调节领座中点。

(3)驳基线的调节前面介绍翻驳领的制图法则中,曾定义了驳基线始终垂直于前肩缝线,不过这仅对后肩缝线处于母型状态下适用。

如果遇到后肩缝线显著抬高,同时翻领差( b - a)又比较大,则驳基线可按图4-4-38所示方法调节,

由此也能看出,后肩缝线抬高越多,所量取的比值也就越大,从而形成的副松斜度α2必然越(4)翻驳领松斜度公式的调整大。

由于前述的领座高和翻领宽均指背中线处的尺寸,因此.两者的翻领差必然也指背中线处的尺寸。

然而,我们不得不指出,这种定义及由此而建立的翻驳领松斜度公式仅适用于从肩缝线至背中线间上的翻领差处处相等(或相近)的一类翻驳领。

也就是说,当肩缝线处的翻领差显著大于或小于背中线处的翻领差时,绝不能盲目套用翻驳领松斜度公式。

无论从理论分析,还是从实际经验中都知道,由于领座与肩缝线的夹角远小于领座与背中线间的夹角,因而使得肩缝线处的翻领差成为四周翻领差中对松斜度影响最为活跃的一个因素。

因此.如果背中线处同肩缝线处两者的翻领差相差较大时,应以肩缝线处的翻领差为准。

于是,可将前述的翻驳领松斜度公式改写成:如果1< a <0.2N. a < ba <6a.| ba - b |>1.

且驳口点处在任一位置,则翻驳领松斜度α为:2= Xi±α2其中,

2的两相邻直角边之比为:( a + ba ):2( ba - a ) z的两相邻直角边之比为:( a + ba ): u如图4-4-40所示。

(5)松斜度因素的分析松斜度变化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翻领( b - a ),假设有一个领座高为 ao,翻领宽为 bo,松斜度为α o的翻驳领.它的领止口线长恰巧等于衣身中领止口同位线长度。

现在此基础上单独扩大翻领宽,如 b = bo + Ab ( Ab表示新扩大的量)。

这样,新的领止口线长度必短于衣身中新的领止口同位线长度。

这是因为在二个不同弯曲度的部位扩大样阔度,它们的弧长增长当然不一致,如图4-4-41所示。

这说明,原来的松斜度 ao已不能满足新的要求。

而唯有相应扩大松斜度,使α=α o +△α(△α表示新扩大的量),才可以保证新的领止口线长等于衣身中的新的领止口同位线长度,如图4-4-42所示。

可见,翻领宽的扩大将导致松斜度的扩大,而翻领宽扩大又意味着翻领差( b - a)的扩大.因此,说到底是( b - a)的扩大引起了 z的扩大。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松斜度 a随翻领差( b - a)的增减而增减。

②后肩斜度0,这个变化因素是很显然的。

因为在 a . b均为一定的条件下,后肩斜度0的逐渐减小,意味着衣身中领止口同位线长度逐渐增大.如图4-4-43所示。

此时也只有逐渐扩大松斜度2.才能使领止口线长度满足由于0的减小面引起的衣身中领止口同位线的增大。

因此可以说,松斜度2随后肩斜度0的减小面增大。

③驳口线与前肩缝线的夹角 B.分析方法同上。

B增大相当于后肩斜度减小, B减小相当于后肩斜度增大。

因此,松斜度2随 B的增减而增减。

④领座变形程度 K,领座变形一般有两种手段,即工艺归拔和装领座。

所谓变形程度是指领座变形前后的弯势差值,如图4-4-44所示。

变形程度大,表明领座与肩缝线夹角因之增大。

从而引起衣身中领止口同位线长度缩短,如图4-4-45所示。

最后迫使松斜度 z变小。

因此,松斜度 x随领座的变形程度增大而减小。

⑤领止口的缝纫绉缩量 g . g的大小与面料的缝纫缩率及领止口缝线次数有关。

一般地来讲,在缝纫缩率较大的前提下,领止口缝线次数愈多,则 g就愈大,以致领止口线愈短于衣身中领止口同位线长度。

显然,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也只有事先扩大松斜度。

因此,松斜度 a随领止口的缝纫绉缩量增大面增大。

上述五个变化因素中以( b - a)最为活跃,其次为驳口线与前肩缝线的夹角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