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吴藩标准步兵团计划(1/1)

罗马人的故事实在太久远,当代又缺乏足够相似的先例,因此,朱文奎主持的这一轮改革,其实是他们自己寻思出来的。

在制定训练手册时,杰士卡等人认为,他们明军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和欧洲其他军队一样,非常“封建”。

各个地区的军队——或者说可能都称不上军队,只是当地居民自发组织的民兵,相互之间差别巨大。不但语言不通,训练程度、武器装备、作战习惯

都完全不一样。这样去作战,效率肯定非常低下。

吴藩之前组织人手,去和土匪、领主交战的时候,就多次遇到这种问题。由于领土实际上是离散分布的,因此就算有道路沟通,人员和物资的转运也很困难。

再加上吴藩的行政人员严重不足,组织远没有大明本土那么严密,导致很多地方,官府缺乏足够的仓储,也没有完善的兵站网络。

到了需要交战的时候,王府就得从头开始忙——比如,巴伐利亚那边,几个效忠吴王的骑士,和临近的领主们打起来了。对方喊了一堆亲戚来增援,所以他们也要求封君赶紧来帮场子。

为了帮忙,地方官员首先得去和他们联络,侦查敌情,评估这边需要的援军规模和战斗力。

如果只是那种常见的乡间矛盾,对面只是几个同样的小领主,打起来的原因就是日常的抢水抢地,那么从附近的几个州县调集民兵助阵,仗着人多势众,就能把对方吓软,逼他们好好谈判。可能都不需要专门准备军械和物资;

但有时候,也会有大贵族盯上他们。不管是改良之后的田地,还是修筑的水利、道路这样的公共设施,对其他人的诱惑都很大,因此免不了有人想要侵占。遇到这种情况,就得调集更多、更正规的军队了。

这种大场合,就需要更认真的规划。

因为本地物资大概率不够用,他们又不能跟对面一样随便抢。而且,很多军械,也不是当地生产,抢也抢不到的。

对方的大领主可以提前采购军械物资,但吴王属下的这些人,普遍不怎么富裕,总不能都去意大利买,因此绝大部分还是要靠朝廷协调、调运。

这样一来,各级官府还得提前安排物资的转运。缺的盔甲从哪来,弩箭谁还有盈余,火药大概需要多少……都得进行计算,然后命令下级进行运输。

同样,人员的安排也是如此。

吴藩的军事力量虽然看起来很庞大,但能随时调度的其实并不多。大部分民兵只愿意保卫本乡本土,也缺乏行军经验,既没有士气,也没有足够的组织,去长期在外作战。而且长期出远门,确实会很影响生产。很多地方百废待兴,刚刚有点起色,确实还是避免比较好。

而吴藩国土散布各处,经常会面对不止一个地方同时遇到麻烦的情况。因此,反而经常会出现人手不够用的问题。

所以,附近哪里的军队有空闲可以支援;哪些军队更适合对付这些敌人,这些同样是需要提前规划好的。因为士兵数量有限,所以就必须得“好钢用在刀刃上”。

比如对面有大量骑兵,需要借助森林沼泽之类的地形进行防御,就会召集一批山民过来;如果敌人也是大批征召领民,行动迟缓,就把蒙古骑兵喊过来;如果需要攻打堡垒,就从巴伐利亚和莱茵河流域召集那边的矿工和工匠。这样左支右绌,才能用尽量小的代价,维护安全。

当然,这样的后果,就是反应的速度也很慢。如果前线情况突然变化,很容易反应不过来。而且由于行政人员的数量和水平都有限,时不时就会发生错误。可能是士兵不够,也可能是兵器送错地方,严重的时候甚至能搞错时间和位置,把援军给派到其他战场去,让大家十分无语。

不过,在当地,这也是普通人唯一能有效得到外援的平台了。

阿勒曼尼地区的村民,又不是英格兰人,他们一向彪悍,时不时就有人暴动反抗领主。然而,领主可以四处喊人帮忙,村民却很难。因此,大多数暴动,都以被优势兵力的敌人镇压而结束。

而现在,有这么个机会,当地人肯定不会因为有点瑕疵就嫌弃。何况相比起来,吴藩这套草台机制,至少还有个机制。

而且,领主们征兵毫无保密性可言,因为整个佣兵市场都是“开源”的。他们的军队和物资,同样要通过这样东拼西凑的方式攒出来,甚至还没有吴藩的速度快。如果吴藩的调度管理和信息传递,属于效率比较低,那他们都可以算是近乎不存在了。

所以,尽管看上去很草台,但吴藩调兵的时候,甚至还有余裕去监控敌人的进度,进行调整和补救。也是因此,一直没有出过比较严重的问题。

不过朱文奎认为,总不能始终就这么将就着。尤其是他在紫帐汗国居住的时间比较长,接触的都是这边的军队,就觉得哪怕在泰西,也是可以做得更好的。

他希望,能够通过改革,让所有队伍都尽量规范化、统一化,摆脱封建军队的各种陋习,就算不能立刻变得像罗马军队一样,至少也得有点现代军队的样子。

不过,尽管朱文奎给的指标比较高,但杰士卡在制定计划的时候,还是做的非常保守。他在进行了一番考察之后,认为现在军队里,各级军官的平均素质很糟糕。许多人都是仓促被提拔上来的,缺乏军事教育和指挥经验。

朱文奎在和脱欢等人的讨论中,又不知道怎么得到了激励。于是,讲解自己目标的时候,动辄就“我太爷爷当时……”如何如何,觉得他太爷爷是农民,中山王、开平王也是农民。人家当年都能做到,我们现在也是有希望的。

但杰士卡查了些资料之后,认为明军当时那个军官团的素质,实在有些惊人。别说他们这些人了,估计就连罗马人都够呛能比的。这是真的不好学啊……

杰士卡本人,是那种典型的老兵。虽然那会儿还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才华,但经验非常丰富。从英格兰到但泽,天南地北都去过,对于各处的军事传统颇有了解。

他认为,把所有队伍都进行规范化,不止是训练难度的问题。而是如果要求大家用同一个操典,同一套战术,那么,以现在这些军官和士兵的素质,肯定只会强行套用。

目前,吴藩的各支军队,都是以抗击敌人入侵为主。在对抗敌人的时候,很大程度是要依靠本地人的优势,借助对地形的熟悉,发挥机动性和更强的主观作战意愿,去千方百计打击敌人。

他担心,要是告诉大家“这是一套万能解法,必须按照这个来”,那他们可能会盲目追求统一的战术,连目前最大的优势,都丧失掉了。

因此,杰士卡建议,先从其他地方开始进行统筹工作。在他看来,最适合作为开头的,是语言和服装、盔甲。

语言这方面是有切实的需求在。一开始他们的影响区域比较小,勉强还能应付。而现在,已经从东欧延伸到意大利,再到法国边境,都跨越了好几个大语言区了。

官府层面,倒是在推行官话,否则官吏办事出差,带的翻译得比工作人员还多。但军队里,推行的还是严重不足。目前,最好效法紫帐汗国,除了进行教育,推广识字,以便使用汉字文书,也要加紧推行“军团话”。这才应该是统一编制和正规化的第一步。

此外,他还建议,要对士兵的外观也进行统一。各个地方,不管是自行生产还是去外面购买,都应该使用统一标准的服装和盔甲,做到整齐划一。

王府里一些人对此有所质疑,觉得这么多事情都没做呢,他就在这儿搞形式了。但杰士卡认为,这才是进行统一的第一步,也是不可忽视的过程。

他之前帮胡斯派练兵,有一些经验。在他看来,一支军队,如果自下而上,都有统一的信仰,有共同奋斗的目标,那么对于战斗力的提升,会是非常惊人的。

吴藩控制的各地,宗教教派并不相同——公教教会大分裂之后,不同地方的国王和领主们,都纷纷选择自己支持的教宗。更别说,还有胡斯派这种“异端”存在。而越是这种混乱的环境下,就越要强调己方的共识,凸显统一的特性。

他们这些人,都是大明的子民。不管追随哪个教派,使用哪种仪轨,都信奉上天,尊崇天子,认为大家应该共同努力,扫除压迫百姓的腐朽教会贵族和世俗贵族,建立更好的秩序。这个理念其实相当优秀,非常具有潜力。因此,更应该光明正大地展示出来。

在欧洲,艺术领域的最大赞助人,就是教会。长期以来,教会一直在大力支持建筑学、音乐和绘画等领域的发展,因为他们认为,通过这些方式,能够直观地展示出宏大感,可以更好地打动信众,强化大家的信仰。

而对于军队来说,整齐的队列和统一的军装,就是一种宏大感和秩序感的展示,让所有人一眼都能看出,大家是一体的。

此外,对于各地的正规军队,还要规范编制、旗号和军职名称。现在大家经常自己乱起一通,吴王居然也不管,只要来投他的,全都直接认。但往后,就不能再这样了。现在的各种名号,也得进行改编和整顿。

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推广一些比较基础的军事技能训练。比如行军队列练习,土工作业等等。战斗的时候,也要从日常开始,先统一和规范营地里的各种纪律——比如如何构筑营垒,如何领取补给,怎么分配战利品,等等。

而当这些都已经练的非常熟练,就可以去推动最后一步,也就是军队战阵本身的正规化训练了。

吴王府的留守大臣们,也不太懂这些,迟迟不能决断。不过,杰士卡的思路得到了脱欢和郭康的赞同。朱文奎于是把这个文本发到吴王行营那边,但对方回复说,目前一切运作都还挺好。推广官话这个事情,可以支持。至于物资采购的调整这些,就过于麻烦,目前的财力和人力都不足以支撑,所以,还是先算了吧。

朱文奎又自己盘算了下,发现确实得花钱,于是也开始犹豫起来。

王府里几个算账的人天天争论这个话题。杰士卡等人不愿意放弃,最后让步说,如果实在压力很大,就可以找几个地方,进行试点。

杰士卡认为,这种尝试,可以从最不花钱的步兵开始。他建议,找一个步兵的“模板”,然后再让相近的人都去学习。这些人,就可以作为整顿军制的开端。

如今,紫帐汗国以西的广袤地区,最能打的步兵,他认为是瑞士人。正好,吴王府控制下的蒂罗尔地区,和瑞士人往来密切,而且环境和文化也有相似。之前,他们甚至已经请过瑞士教官了。

如果需要试点,可以把这种制度书面化、规范化,然后让蒂罗尔那边的几个千户先去尝试,学习瑞士雇佣兵团的各种技战术。这样,哪怕效果不好,影响也不大,而且也不会太亏钱。要是成功了,就把蒂罗尔步兵团作为样板团,进一步推广。

朱文奎对此也有意,不过又怕王府行营那边还是不准,一时没想好怎么办。

结果马王妃也知道了这件事情,就把朱文奎训了一顿。说他怎么关键时候就抠抠索索的,不像个世子,倒像是个小门小户的管家媳妇。当年王府派到意大利的,只有几个小吏、师爷、鞑官,人家都能设法自己筹钱,盘活了整个州的经济。他现在条件这么好,怎么反而不行了?

至于练兵的事情,他不听老杨的,反而去听行营那边的话,是不是搞反了什么?那边的回信,一看这行文,肯定是那几个文人写的吧。至于他爹,这会儿估计还在拉人吃饭、吹牛呢。

老杨这帮人,哪怕再没文化,也是实际打过仗的。不听他们的,难道要让黄子澄去带兵么?

朱文奎一时语塞,又犹豫起来,马王妃便拿出之前吴王给的文书,让他用这个,去直接给蒂罗尔地区,山阳、山阴五州下命令,让他们开始准备。就说那边离大都近,离吴王反而远,所以为了提高效率,就先便宜行事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就不用操心了,回头自然有人会处理好的。

朱文奎觉得有道理,于是开始执行。这之后,他们的统一训练,才开始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