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超级团结人成吉思汗(1/1)

除了自己研究,朱文奎也和其他很多方面的人进行过联络,参考别人的意见。因为现在的地中海世界,也不止一种军队组织思路。

当初,朱文奎甚至和脱欢交谈过,想要了解“蒙古战术”。

因为之前有段时间,让娜女侠念叨说,他一直在君士坦丁堡窝着,不去带兵,也不去打仗,着实不像个贵族。朱文奎一气之下,便决定弃政从武。

他之前确实没系统学过这方面的知识,既没认真研究过老家大明那边的兵法和武艺,也不太懂地中海世界这边的战斗技巧和军事理论。被女人刁难几句,都答不上来,确实憋屈。于是,他便离家出走,跑到郭康家里,非让郭氏一家教他点武艺,以便今后上阵用。

不过吴王府的事情太多了,其他人天天有事要找他,见他不在,就满城找,搞得沸沸扬扬,整个大都都要知道这事了。有些比较急的,甚至直接追到郭家的住宅那边,在门口堵他,根本没法丢下不管。

朱文奎没办法,只好决定从理论开始,先学习“万人敌”吧。

郭康自称也不擅长军事,说自己是教不了他的。于是,朱文奎就去找脱欢,问他说,现在贵国兵强马壮,上升势头这么好,那么有没有什么军事相关的经典书籍和战例集,以及一些军事家的事迹,可以让他看看?这样,也好了解下这边的军事特色,适应泰西的各种状况。

脱欢便拿了几本书给他:有凯撒的《高卢战记》,有莫里斯的《战略》,还有几本传记作家写的流行小册子。然后告诉他,看这些入门,大概就可以了解这边,历代的军事思路,以及变迁过程了。

朱文奎连忙说,他指的不是这些。他想了解蒙古的战略战术,怎么给他这么多罗马的东西……

脱欢则表示,这边不就是罗马么。你不说,谁知道你要的是蒙古的资料啊。

朱文奎只好解释说,现在地中海世界的军制,和凯撒、莫里斯当年那会儿,应该已经差距颇大了。至于现在,按理说,蒙古人的战略,对泰西地区的这些势力,才是最有效的吧。他现在想学习兵法,经营王府的军队,而学习这些的目标,都是为了迎战泰西各国。所以,他才觉得,最好了解一下蒙古人手里,那些最出色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备今后使用。

于是,脱欢又拿了《李卫公问对》和《六韬》之类的书给他。还好奇地问,他那边连这种书都没有么。

朱文奎感觉他是不是在哄自己。他表示,这些书,他那边还是购置了的。但这都是汉人的军事思想啊,哪有蒙古人的啊……

然而脱欢却说,这就是蒙古人手里最有效的军事典籍了。如果朱文奎想要了解最先进的、蒙古人使用的战略思路,那么肯定就是这些了。

他解释说,成吉思汗的继业者里,最强大的就是忽必烈;而忽必烈构筑的军事体系里,最核心的战斗力,就是汉人组成的侍卫亲军。大元王朝的中坚力量,便在五卫亲军都指挥使司里。不管是南北征伐,还是拱卫大都,都要倚靠这些人。

之前的大汗靠着草原上的力量打遍了世界,但忽必烈靠着汉军打遍了草原,所以其实还是他的思路更厉害。由此可见,也没必要学草原人的套路,直接学汉人自己的不是更好么。

朱文奎表示,这些大道理他当然知道,但现在的问题,不就是环境太差,当地组织基础太薄弱,没法直接学汉人的方法么。

他举了个例子,说之前,大都开始流行说书。有不少人出现在街头巷尾,给大家讲各种故事。

后来发现,是因为传统的剧团数量太多,不仅在大都附近和希腊地区,连意大利的很多剧团,都跟风到这边来表演,认为在大都混出风头,才算真正出人头地,敢对外宣称自己是个有影响力的文艺创作团队了。

在这种环境下,很多小剧团的生活越来越艰难。这时候,有人带来了东方流行的说书文化。在此影响下,不少演员和剧作家,就开始转型说书。

这种方式,一般只需要一名演员,对演技、道具、场景之类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有合适的说书剧本——按东方说法,叫话本,就可以直接找个人多的地方开讲,也不用担心租用剧场的费用。一些流行的话本,还可以同时在城里许多地方一起开讲,互相并不干扰,可以养活很多说书人。

因此,不少人都开始跟风,把这件事当做业余、甚至职业工作来做。

郭康也很高兴,还自己写了个话本,讲一个未来的塞里斯人,突然被天兄带到了欧洲,然后开始教化周围百姓,打击蛮族,从头建立一个国家的故事。

不过,李玄英看了这个话本之后,却说这个故事不太行。因为现在流行的说书内容,是讲古。相比于史书,讲古故事里的各种演义内容,肯定要夸张很多。但优秀的讲古话本,还是不能过于离谱。起码,得是观众能看得懂、理解的了的才行。

郭康的话本里,为了节约时间,赶紧进入主题,主角上来就照搬塞里斯的制度,开始官制建设。这一套官制过于中原,连现在的紫帐汗国,经过开国时这么多英雄人物的奋斗,经过这么多年几代罗马人的努力,都难以做到。

这种夸张,倒不是说不行,但看客们对于这种故事里,主角工作的效果,其实会有一个判断。最好的设定,是改革的效果,比现在紫帐汗国更弱上一点。

因为如果强过头,听众就会觉得不真实;如果弱过头,听众就会觉得主角太无能。总之,要把握好一个度。

相对而言,更弱一点又比更强一点,要更合适。因为这样一来,既生动能表现出这个“有能力主角”的形象,也会满足听众的自尊心,觉得“还是我们现在更厉害”。总之,像他这么写,肯定是不行的。

连里,都不能这么乱写,他们父子俩的经营,自然也做不到这么完美。要不然,他爹在洛林落脚的时候,就该开始使用完整明制了,也不会等到现在再犹豫的。

只要比现在欧洲的情况更好一些,他就满足了,所以,也没有去强行学习大明本土的制度。在他看来,作为“简化版”的蒙古,就已经足够欧洲人学习很久了。

尤其是军事方面。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们,靠着草原上那点产出和人口,就几乎打遍了已知世界。即使战斗力上限不够高,但在适应性这方面,还是非常惊人的——而且看起来好像特别擅长欺负欧洲人。金帐汗国各部,后来都烂成这样了,还能对人家构成威胁呢。

而这,正是吴藩目前这个状态,最需要研究的东西。所以,他想看看,当年的蒙古军事集团,到底是如何考虑战略战术,如何对战争做出规划的?很可能,这就是过于“文明”的吴王府团队,在这片蛮荒大陆,所欠缺的东西。

如果能说明白这些,大概就会知道,蒙古人是如何从塞里斯北边的草原,一路打到这边来的。如果能从他们的视角了解一下,应该也会有很大好处的。

不过脱欢直言,蒙古人能打遍世界,是因为他们到哪儿都会学习当地的兵法、战法。因为真论起来,他们基本上只有一点狩猎基础和组织本能,谈不上“理论”这么高大上的概念。

不管中原、波斯还是罗马,大家的军事理论,都比他们更加系统、完善。所以,蒙古人自己,都还得去学人家呢,适应性自然就好了。他想了解蒙古特色,怕是没有什么好了解的。

而且,脱欢还表示,学习我祖宗,不如学习你祖宗。这些年,紫帐汗国这边,都在通过爪哇元和帖木儿那边的渠道,了解明朝的各种战例呢。

朱文奎感觉有点出乎意料,但脱欢也给他说了个例子——比如这年头,很多地方的人,都把成吉思汗当做武力超强的魔王。但他当年能起家,最依仗的反而不是军事能力,而是擅长把更多人拉到自己阵营里。

真论打仗,哪怕在草原各部落内部,他也打不过扎木合,打不过桑昆。几次决战,更多的是靠部将出力,而不是自己开发出了某种新战法。相反,他主要的创新,反而都在练兵和组织方面。

不过这些组织,相对于汉地,还是太原始落后了。地中海世界虽然目前比较混乱,但自然条件这么好,其实反而用不着这种低配的版本,不如直接学中原。

朱文奎很好奇,于是继续追问,那成吉思汗身上,到底有什么最值得学习的地方?脱欢想了一会儿,告诉他,是仁义。

这个结果差点让朱文奎绷不住,但脱欢却认真给他解释了一番。

他说,当年成吉思汗被扎木合击败,一度十分落魄。但有人来投靠的时候,他还是尽力照顾。

有个部落叫照烈部,遭到扎木合的泰赤乌部欺压,于是跑过来投奔他,成吉思汗见他们穷困,就在围猎的时候,把猎物故意往照烈部那里赶。后来照烈部遇到灾害,成吉思汗提出“衣人以己衣,乘人以己马”,把部落里的粮草也分给他们,甚至把铁锅都借给他们使用。照烈部感激涕零,发誓要帮助他战胜泰赤乌部来报答。

不过,扎木合的实力还是过于强大,因此,部落头人们很快又反悔,反而叛逃回了泰赤乌部那边。不过成吉思汗依然善待部落民,并不因此怨恨他们。后来,那几个头人因为和泰赤乌部的人发生矛盾,被他们杀死,投靠成吉思汗的人反而幸存了下来。因此,各个附属部落都说成吉思汗是宽仁长者,纷纷转而投奔他。靠着这种方式,他才团结起了更多人,最终击败了扎木合。

至于说残暴,对当时的蒙古人和中亚人来讲,他还真算不上残暴。

说难听点,很多时候,大家关注的不是统治者残不残暴,而是对谁残暴。如果像成吉思汗这样,对内能分铁锅,对外能带大家抢东西,那么对大多数牧民来说,反而是件好事。

至于说被屠城的人怎么想……如果能杀一些外人,换来自己人的更好生活,那么大家肯定会踊跃去做的。而如果有人能通过这种方式,团结更多人,让自己人的队伍愈发壮大,那么大家自然会去追随他。

说到底,只有能打赢,能活下来,才配去谈道德问题。汉人自己战斗力很强,从来不担心被人一拳打死,所以总是追求这种“高端”的概念。然而草原上,这却是各部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哪有心思关心这么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且退一步说,这会儿屠城灭国的事情太多了,大家早都麻木了,他不干,那些中亚西亚的军阀也会天天干。很难讲在当地人眼里,屠城算是个多大的不道德……

朱文奎总感觉有点不对劲,又去问郭康,结果郭康也赞同脱欢的观点。他给朱文奎说,人家老刘家的看家本领就是拉人,这个话是没问题的。

真要认真论起来,会拉人其实比能打还稀有。成吉思汗本人,更是个超级“团结人”——他连杀父仇人塔塔尔人都能给团结了,然后硬塞进他捏出来的“蒙古”认同之中,也是够拼的……

当然,要是觉得学习他比较别扭,那也可以学习汉高祖。他同样是以“宽厚长者”着称,擅长拉拢和团结各种各样的势力,最终战胜比自己更能打的对手。这两人都影响深远,一个创造出了“汉”的认同,一个创造出了“蒙古”的认同。可见,真正擅长团结众人的政治家,能创造出多大的成果来。

不过,别人乐意被团结的前提,是真把人家当自己人,而且能给大家带来实打实的好处。但这一点,其实并不好做到。成吉思汗的后人,就逐渐开始无视自己亲手塑造出来的“蒙古人”,甚至因为这些人是自家本部,反而给他们更大的压力。

结果,没过多久,很多蒙古人就不再认同“蒙古人”,也不愿意再因为大家名义上都是一个民族,就给蒙古汗王们效力。红巾军起事的时候,就有蒙古人响应;朱元璋刚起家没多久,也能招募到蒙古人加入他麾下。

等到北伐的时候,四十个蒙古万户,有三十六个都投靠了朱元璋,比元顺帝手下的多多了。短短几十年,当年“蒙古”的主体民族,就这样变成了明朝人。这个对比,就可以非常明显地告诉后人很多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