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最大明的蒙古人(1/1)
在这一系列事件之后,当地的士兵,也因此出了名。在吴藩内部,还被当做模板,成为其他后加入者的学习对象。
吴藩的兵士,来源十分广泛。而且,因为吴王等人其实不太怎么懂带兵,所以各地士兵的训练,都非常“自由放任”。
最初,吴王等人自己都惶惶如丧家之犬。他们进行的各种经营,也都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总之先把人拉过来再说。
限于客观条件和吴王团队的实际能力,他们的制度建设,往往只能靠着记忆和本能,搭建一个大体架构出来。很多方面,其实都没有具体内容,只是先按照大明制度,或者吴王喜欢的《周礼》内容,做一个壳子出来。内核还是沿用当地的传统,甚至允许百姓自己发挥和寻思,总之能仓促运行起来就行。至于具体细节,就等遇到问题再说,到时候再慢慢修改。
这样的好处,是投奔大明之后,当地的负担会一下降得非常低,因此使得吴王府的影响力,在早期扩散得非常快。但缺点是,吴藩的基础,就远不如旁边,同样东方色彩浓厚的紫帐汗国那么牢固。
后来,事业稍有起色之后,马王妃就在大都活动,想要请紫帐汗国的人去那边考察,帮他们指点一下。
平日里,马王妃是完全不管王府事务的。
朱允炆带着齐泰、黄子澄等人去西边闯荡之前,专门告诉她,虽然大都这边,只有他们的家小在,实际上只是一个托付妇孺的庇护所,但至少名义上,还是王府宫禁所在。因此,即使没有什么人可以供差遣调度,也得把门面撑起来。为此,她可以便宜行事,视情况需要,去做自己认为有必要的事情,不用等来回传信。否则,等使者找到他,估计这边都已经结束了。
马王妃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能做的,但她表示,自己一直非常重视礼教规章,哪怕身处泰西,这一路过来,也都严守妇道,不做违背礼义的事情。
而且,现在朱允炆自己要离开,把他们娘俩安置在这里。一个女人一个小孩,孤悬海外,处境其实非常危险。所能依赖的,不过是大明的威名和自己的正直作风,以此来吓退小人,取得君子的认可和同情,才能得以自保。因此,他们必须更加以仁义待人,严守尊严和礼仪秩序,不能自己先做出出格的事情。
现在,朱允炆口头要求的这些,就过于随意了。如此轻佻的安排,别人就算知道是真的,也会心生轻慢。因此,她要求朱允炆等人,正式起草一份命令,把能走的流程都走好。
其他人觉得,这个说法确实也有道理。于是,在她的要求下,齐泰、黄子澄草拟好文书,朱允炆自己抄录、签名、盖章,然后把副本送到了大秦国各个相关部门。在摆赛汗宫廷、礼部、娘娘庙等处,公开进行了文书的递送、公告展示、公文归档等流程,让大家都知道。都完成之后,朱允炆等人才就此离开。
大家都觉得,她这么大张旗鼓,估计是要借助这些程序和文书,把自己的权力确认下来。因为要是按这份公告,那么她就是目前吴王府的主事人了。不过,在这之后,马王妃就沉寂了下来,几乎不从事任何公开活动。平日里,连王府的日常运转,都不怎么出面。
那会儿朱文奎年纪还小,但马王妃依然一股脑地把工作全都丢给了他。其他人询问,就说自己身体不好,而且有些水土不服,需要休养。
结果,朱文奎从小就得开始处置公务。
经常一起玩的贵人家的小孩,都有不少闲暇娱乐时间。像脱欢、李玄英等人,都有功夫在街上大摇大摆地闲逛,和刻板印象里的富贵公子一样,到处惹事。连郭康,也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天天在娘娘庙搓东西。
只有朱文奎,整日加班干活,根本闲不下来。有人好奇询问,脱欢他们就只好说,这可能是他们老朱家的传统吧……其他的,也帮不上什么忙。
至于马王妃自己,她笃信佛教,因此经常到娘娘庙,诵经清修。到后来,有消息说吴王在法国玩砸了,她才开始和主动其他人联系,看看有没有办法救援;吴王又组织了一批人,开始东山再起,她这边就开始找人游说。
娘娘庙不止是个宗教设施,也是个很重要的社交平台。因为紫帐汗国高层,基本都是在这边举行各种相关仪式。平时,元老、高官和他们的家眷,也都是经常在娘娘庙出入。因此,很多人都和几乎常驻在庙里的马王妃很熟悉。
后来,马王妃就找到了摆赛汗和郭家人。她说,自己一介妇人,按照祖制,不应当插手王府的事情。但夫君要求她,在这种时候要出来做事,还专门发公文,闹得大家都知道,所以她也没办法了。
现在,吴藩制度草创,她看到朱文奎那边整理的消息,发现很多规章都极不完整,甚至可以说是十分草率的。这样下去,肯定不行,但吴王等人已经尽力了,实在没办法面面俱到。所以,她希望能找这边借点人,去吴藩现在的控制区考察一下,看看有哪些具体问题,再看看泰西这边有没有什么解决经验,好让他们进行调整。
这个要求也不算太高。而且,紫帐汗国继承了很多罗马法的内容,并且和古代罗马人一样,对于自己的法典和制度非常自豪。哪怕不找他们,有时候都会主动去推销,别说现在这种情况了。
所以,在她活动之下,汗廷很快就以非官方的名义,派遣了一个使团,由长期隐居不仕的名士黄老先生率领,带着一批地方干吏,去那边考察,顺便把紫帐汗国的法典和各种规程,也带给他们一份,让他们参考。
当然,也有人觉得这事没那么简单——比如郭康。
在大家眼里,马王妃是个传统的塞里斯贵妇,非常温和内敛。在娘娘庙里,也很安静,而且从不和他人起冲突,也不参加任何小团体。
由于娘娘庙其实也是个社交平台,因此也有许多希腊贵妇活动。她们天天吵架、撕扯、拉帮结派,因为各种莫名其妙的原因争风吃醋,十分喧闹,算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少高层甚至都觉得,还是马王妃这样的塞里斯女性,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不像某些当地妇女,虽然也接受了不少教育,但本质上还是个街头泼妇,实在没法教化。
不过郭康却认为,这人肯定不简单。
他之前在娘娘庙测试蒸汽天兄,试图用机械臂进行锻打。机器的噪音非常巨大,而且郭康想赶进度,每次礼拜一结束,那边“天兄”就准时开始工作,哐当哐当地敲打东西。
不止教士们被吵得心烦,连十分喧闹的希腊贵妇们都受不住,只能取消了礼拜仪式之后固有的交际时间。连自我吹嘘、讽刺挖苦其他贵妇、让自己的小团体吹捧自己,这些必经流程,都没心思进行了,仓促就离开了娘娘庙。
而大家接连投诉,也让王大喇嘛都顶不住压力了。最后,只能让郭康把大部分设备都搬到城郊去,就此才开始了筹建“圣光之愿”修道院的计划。
然而,即使在这种环境下,马王妃依然能沉静地安坐,好像那些乱七八糟的动静不存在一样。郭康发现这件事之后,就非常惊奇,觉得这种心性,肯定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而且,他还给家人说,他觉得马王妃是把“妇道”,当成了一种盔甲和武器。有了这些,就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不管是希腊贵妇,还是其他好事的人,都无法轻易找到理由去骚扰她家,少了很多是非。
她平日里都在娘娘庙,因此对于紫帐汗国高层都很熟悉。而且,正是因为她平日里不干涉各种事情,关键时候的活动,才更加有效力。因为大家都知道,她平时是不会随便掺和公务的,到了她都不得不出面的地步,说明情况一定非常严重了。这样一来,其实还增强了她说话的份量。
所以,他总觉得,马王妃并不是简单地在大都混日子隐居,很可能还有什么计划。相比于那些咋咋呼呼的希腊女人,她可能才是更有实力的。
不过,家里人只是让他不要乱说。而且,他也确实没办法直接给朱文奎讲。总不能上来就说“你妈把你当干活背锅的‘阁老’,自己去当念经的‘皇帝’,比你更像老朱家的人”吧。所以,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经过这一系列事情,吴藩的地方管理逐渐步入正轨,不过军队的建设,依然要落后不少。
吴王又不是他四叔,确实是不知兵,想管都不知道怎么管。他的亲信齐、黄等人,也更加重视官僚制度的构建,对于军队同样不懂,也不是那么注重。
紫帐汗国带来的参考资料,和之后的考察报告,确实提供了不少帮助。但由于没有人去组织和推行,因此,基本上只在名义上进行了军制的统一。
现在欧洲军事最先进的政权,就是紫帐汗国。所以,吴藩的军制,也受到了他们很大影响。彼此连接比较紧密的地方,比如莱茵河两岸那些归属不明的村落,或者蒂罗尔山民和山南的城市民兵,当地官府会按照规章,定期组织士卒进行大规模的联合操演。虽然不同编制的名字不一样,但具体手段上,就是模仿紫帐汗国组织军团的方式。基本上,越正规的明军,看起来就越罗马。
不过,其他地方的执行情况,就不好说了。而且,还有一些士兵也是例外。比如蒂罗尔的蒙古人,就并不喜欢当年联合帖木儿对付自己的紫帐汗国。
因此,他们在训练的时候,就坚持使用大明的术语和习惯,还通过锦衣卫获取明朝那边的资料,学习明军正规骑兵的组织方式。而不是和莱茵人、巴伐利亚人那样,更喜欢用采用罗马的术语和队列习惯等。
时间长了,这也同样成了习惯。可以说,这些蒙古骑兵,算是吴藩里“大明”味儿最浓的军队了。
而吴王府真正开始尝试统一军制,都得到这几年了。
而且,这件事的主导者,并不是一直对于军队比较放任的朱允炆,而是这几年逐渐有了名声,开始推动进一步改革的“小吴王”朱文奎。
大都的吴王府,一开始只有几个人,一把手都能数过来。到后来,人数逐渐增长,职能渐渐齐全,一路上也遭遇了不少问题。不过马王妃告诉朱文奎,不用害怕出现挫折,尽管放手去做就行,反正他们有人兜底。
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如果闹大了,她就会给其他人说,是朱文奎年少,也没有接受足够的君主教育。她自己就是个妇人,政治的事情,什么都不懂,也没法去教儿子。因此,出现错误,实在是没办法,希望大家能够见谅。
这个办法一直都不错。而且,在这一系列事情的影响——可能还有铁匠工坊的习惯作用下,朱文奎对于承认错误和改正错误,已经习以为常了。
虽然整天在外人面前摆架子,但相比于其他王公贵族子弟,他对于承认错误,也没有多少心理压力。只要发现自己有错,他立刻就会试图改正,很少考虑这件事对于自己面子的影响。在需要改变既有状况,做出改革的时候,也并不太纠结所谓面子问题。
发现军队状况还是很草台之后,他便开始着手制定新的规章制度,试图把各地的练兵标准进一步规范化。为此,他计划招募一批了解欧洲军队情况、有丰富相关知识的人士,来帮助制定一套适合吴藩此时情况,能够在各地通用的、灵活实用的制度。
在计划里,这个团队的人员,包括专门研究军事历史的学者,有指挥经验和研究思路的佣兵将军,以及在欧洲各处都有作战经历的老兵。
不过,吴王府当时的经费过于拮据,导致计划一砍再砍。最后,只通过别人推荐,聘请了杰士卡等寥寥几人,任务也削减成了给新兵的训练,编纂更可行的操典——现在颇受朱文奎信任,统帅各部兵马的老杨,反而是那会儿请来,专门做军队文职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