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商演搭台,红利开道》(1/1)
靖远的乡村巡回演唱会落下帷幕时,后台的灯光还亮得发烫。省团委的刘奕拍着李修贤的肩膀笑,靖远县宣传部的张部长对着厚厚的好评信点头,星海音乐学院的谷老师在本子上飞快记录着节目反响,风雅颂文化传媒的邹瑜则核对着最后一笔赞助款——这场由多方合力促成的演出,像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南粤大地上漾开了层层涟漪。
凌晨在工作室听邹瑜和谷老师汇报时,指尖在桌面上轻轻敲着。邹瑜递上的总结报告里,“文艺+商业”的字眼被红笔圈了又圈:模特穿着太空褛走秀时,台下订单电话响个不停;四大歌手抽奖环节,供销社的积压商品被一抢而空。这些细节都在印证,这种模式戳中了当下的市场痒处。
“谷老师,”凌晨抬眼,目光清亮,“你得把队伍扩起来。歌手、舞蹈队、乐队,越多越好,越杂越好。不光要能唱能跳,还得懂点吆喝——往后咱们不光推自己的货,全国各地的积压商品,都能借着商演的台子清一清。”
谷老师愣了愣,随即反应过来:“你的意思是,把演唱会变成流动的促销场?”
“不止是促销场,是能让各地货物流起来的渠道。”凌晨翻开邹瑜带来的节目流程表,指着模特走秀环节,“太空褛能火,换成北方的棉鞋、江浙的丝绸,照样能借着舞台让人看见。抽奖活动更是万能钥匙,什么滞销品,裹上‘中奖’的糖衣,就有人愿意尝。”
邹瑜在一旁补充:“这次在靖远,光靠抽奖就清了供销社三个月的存货,他们老总还托我问,下次能不能优先安排他们的货。”
凌晨笑了。两世为人,他太清楚这种“商演+促销”模式的爆发力——80年代的市场,缺的不是商品,是让商品被看见、被抢着要的渠道。而巡回演唱会,就是能带着商品跑遍城乡的“移动柜台”。
“给你批笔预算,”他对谷老师说,“去音乐学院挑人,去剧团挖角,甚至乡下唱山歌的好手都能要。舞蹈队多排几套接地气的步子,乐队不光练流行曲,地方戏也得会两手——到了什么山头,就得唱什么歌。”
又转向邹瑜:“你去联系各地供销社、厂家,就说风雅颂能帮他们清库存,条件是给咱们最低折扣,利润咱们五五分。”
窗外的寒风还在刮,工作室里的气氛却热得像要冒蒸汽。谷老师捏着预算单,眼里闪着跃跃欲试的光;邹瑜已经开始翻通讯录,盘算着先从邻省的棉纺厂下手。
凌晨望着墙上的南粤地图,手指从靖远划过,一路蔓延到周边各省。他知道,这场始于靖远的尝试,只是个开始。未来几年,这些由歌手、模特、乐队组成的“促销队”,会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进乡镇,把商演的红利,变成实实在在的流水、响当当的名气。
而他,绝不会错过这场属于时代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