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寒冬里的家诺》(1/1)

1981年的春节前,粤省的寒风卷着雨丝,刮得人缩着脖子赶路。可千色服装的厂房里,缝纫机声却比寒风更烈,昼夜不息——太空褛成了南粤大地最抢手的物件,订单像雪片似的飞来,压得仓库管理员天天往车间跑。

这把火,是几场巡回演出烧起来的。省团委和靖远县宣传部牵头,风雅颂文化传媒公司搭台,把文艺汇演办进了粤北的乡镇。省电视台《万紫千红》节目组跟着录播,镜头里,时装模特穿着太空褛走在田埂搭的T台上,鹅黄、枣红、墨绿的面料在阳光下闪着柔光,比年画里的新衣裳还惹眼。

更让人疯抢的是抽奖环节。四大当红歌手握着奖券喊号码时,台下的乡亲们举着票根往前挤——中奖的能直接领件太空褛,没中的也红着眼往促销摊冲。“给俺闺女来件鹅黄的!”“我要那件跟歌手穿的一样的枣红!”吆喝声盖过了舞台上的歌声,连供销社的货架都被搬空了好几次。

何静茹在办公室里算着账,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再加开三条生产线!”她对着电话喊,声音里带着压不住的兴奋,“太空褛的面料让布厂连夜送,辅料不够就去广州十三行扫货,哪怕让工人轮班倒,也得赶在年前把货供上!”

车间里,女工们咬着馒头踩缝纫机,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滴,混着布料的香气。有人的孩子在厂里临时搭的棚里睡着,醒了就扒着窗户看妈妈踩机器,小嘴里念叨着“妈妈,我也要太空褛”。

凌晨去厂房视察时,正撞见卡车司机裹着军大衣卸货,车厢里的太空褛堆得像座小山。“靖远县的供销社又催了,说乡亲们提着年货篮子排队等货呢。”司机搓着手笑,“这衣服邪门了,天冷穿暖和,样子又时髦,连城里的姑娘都托人来乡下买。”

寒风还在窗外呼啸,可千色服装的厂房里,却热得像开春。缝纫机声、工人的笑骂声、货车的鸣笛声混在一块儿,成了1981年最冷的冬天里,最热闹的调子。何静茹望着账本上不断攀升的数字,忽然明白——这太空褛火的不只是款式,是南粤人盼着日子越过越暖、越来越俏的心思,借着这场巡演,借着这冷冬,总算找到了个滚烫的出口。

寒风拍打着滨江路工作室的窗户,凌晨对着厚厚的订单表皱眉时,薛玉瑾端着刚炖好的银耳羹走进来。“先歇会儿,”她把碗往桌上推,白雾漫过她鬓角的银霜,“晓薇去仓库盘点太空褛了,我给你俩留了热乎的。”

凌晨接过碗,银耳的甜混着冰糖的香,熨帖了连日的疲惫。他知道干妈这次来广州,不止是做客——石坎老家的长辈们总念叨,他和晓薇这对青梅竹马,该把事儿定下来了。薛玉瑾嘴上不说,眼里却总带着这份盼。

“干妈,这阵子太忙,没好好陪您。”凌晨搅着银耳羹,语气里带着歉疚。原计划陪她和晓薇逛遍广州的公园,如今却被千色服装的订单、巡演的收尾工作缠得脱不开身。

薛玉瑾笑了,眼角的纹里盛着了然:“忙正事要紧。我看晓薇跟着你跑前跑后,眼里的光比逛公园时亮多了。”她顿了顿,声音沉了些,“凌晨,有些话,干妈得跟你挑明了说。”

凌晨抬眼,见她神色郑重,便放下了碗。

“你和晓薇自小在石坎一块儿长大,是穿一条开裆裤的情分,”薛玉瑾的指尖在桌沿轻轻点着,“我知道你们现在觉得这样挺好,像家人一样。可日子长了,总得有个说法。”她深吸一口气,说出藏在心里的话,“不管将来你们结不结婚,晓薇是我闺女,也是你三姐,你们得有个孩子,孩子得姓沈。”

这话像块石头落进水里,凌晨的心跳顿了顿。他望着窗外——晓薇正裹着件太空褛往仓库跑,辫子在风里甩得老远,那是比他大两岁的三姐,也是打小就护着他的人。他们之间的情分,早超越了寻常的青梅竹马,像石坎山上的老榕树,根缠在一块儿,分不清彼此。

“干妈,您放心。”他声音很稳,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我会对三姐好,这是肯定的。”他想起小时候晓薇替他背黑锅挨打的样子,想起她把省下来的糖塞给他的样子,“等我们年纪再大点,就生孩子。不管将来怎么样,孩子姓沈,我绝无二话。”

薛玉瑾眼里的光松了些,像卸下了千斤重担。她起身往厨房走:“有你这话,我就踏实了。你不用管我,我在家把饭做好,把后勤给你们守好。”走到门口又回头,“让晓薇多帮帮你,她那脑子灵光,比你细心。”

傍晚,晓薇带着仓库盘点表回来时,见凌晨正对着订单发愁。“靖远县的货还差两百件,布厂说明天才能送料。”她把表格往他面前一放,伸手揉了揉他的肩,“我跟阿勇说了,让他去十三行找找看有没有现成的面料,先凑一批应急。”

凌晨抓过她的手,见指节冻得发红,就往她手里呵气:“别跑了,外面冷。”

晓薇拍开他的手,笑他:“多大了还学小孩?赶紧看表,我去厨房帮妈烧火,今晚吃你爱吃的腊肉炒蕨菜。”

厨房里很快传来薛玉瑾的笑声和锅碗瓢盆的响。凌晨望着那扇透着暖光的门,忽然觉得干妈说得对——他们本就是天生的家人,有没有那张纸,都改变不了什么。而未来的孩子,姓沈也好,叫什么名字也罢,都会是这家人的延续,是石坎的风、广州的雨,共同养大的牵挂。

他拿起笔,在订单表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和厨房里的热闹混在一块儿,成了这个寒冬里,最让人踏实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