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成型(1/1)
鼓身因为是圆锥形,而且西里故意扩大了鼓身,尽量保留原来的芒果树干,想要做一个大号的象脚鼓,雕刻鼓身四周的时间需要耐心磨上很久。
因为西里提前画了线稿,老师傅有空也会过来雕一会,这个鼓身凝聚了大家的心血。
制作象脚鼓的最后一步是修光,它是雕刻过程中的一道精加工,打坯过程中出现的细微的不足或缺陷,可由修光来补救。
此阶段要求将细坯中不实的部分和刀凿过的痕迹修除。用刀时要注意木纹的顺逆,应顺纹行刀。
修光师傅会结合削、剔、刮等技法,把无需的刀痕与凿迹修去,同时把各个部分的细节造型刻画出来,达到质感分明的效果。
“修光就像是化妆,通过细腻的雕饰,让作品更加生动、鲜活,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最后一步是打磨,让作品光滑如镜。
打磨是根据作品需要使用粗细不同的木工磨砂纸磋磨。
磨光工序,一般先用木锉刀顺木纹遍刮刀凿的痕迹,然后用粗砂纸打磨,之后再用细砂纸进行细磨,要顺着木的纤维方向打磨,直到象脚鼓达到理想效果。
打磨的过程就像是一场与作品的亲密接触,通过不断地摩擦,让作品表面变得光滑细腻,手触无毛刺。
在打磨时,木雕艺人要注意力度的均匀,避免出现打磨过度或者打磨不均匀的情况。
对于一些细节部分,如镂空处、雕刻的花纹等,需要使用特殊的工具或者技巧进行打磨,以确保这些部分的光滑度和质感。
“打磨后的作品,它的纹理更加清晰,质感更加温润,让人忍不住想要触摸。”
因为西里保留了南诏时期的鼓杆造型,打磨完鼓身之后,他最后一步雕刻鼓杆。
这样的设计是参考了历史资料,也方便击鼓的人可以轻松扛在肩上。
在鼓身和鼓杆的连接处,他在里面做了一个镂空雕刻,这个地方的的形象更像是细长的壶口。中部微微收起,底部收口,整体线条流畅,如象脚一般。
打磨这个鼓身,在大家的努力下,用了一周时间,最后一步是上色,寻找合适的牛皮或者羊皮,为了更接近原始的古代声音,苏郁繁专门发了个公开消息,购买风干黄牛皮和羊皮。
幸好很快得到了私信,就在丽江有个人专做手鼓,需要多少可以邮寄过来。
苏郁繁每种购买了两张。
在老师傅的指导下,西里套上了鼓面,选用的是黄牛皮。
刚蒙上的鼓面,需要三天时间晾晒和融合。
西里耐心等了三天,很多人都来围观,都想听到这个还原南诏时期的象脚鼓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杨师傅被推选为第一个拍鼓的人,他重重拍下,象脚鼓发出一阵蒙尘的声音,似乎来自遥远的地方。
大家都被惊出一身冷汗,这声音好像不对劲....是不是鼓面没用对的问题?
苏郁繁已经请来会演奏象脚鼓的非遗老师,他坐在木椅上,把象脚鼓挪到双脚之间。
但因为有鼓杆,他只能倾倒在地面上。
轻松地拍了一段三月三赶花街,大家都平息聆听,鼓声清晰浑厚,十分有力量感。
聂老师拍了一小段,不由得停下手上的动作,翻开露出的半截黄牛皮,惊叹:“这牛皮不错,这鼓身谁做的?”
西里有些迟疑地走上前,牛皮不错,那就是鼓身有问题?
“聂老师,鼓身里面掏空是大家一起做的,整个设计和雕刻是我完成的,是不是鼓身不够薄?
音感听上去有些闷是吗?我不懂乐器,我第一次做,跟您请教一下,什么样的声音才是正常的?”
“正常?你们这个鼓就很正常,我听别人说你们要做南诏时期的象脚鼓,以为你们闹着玩。
这下我真切感受到了遥远的古代象脚鼓声音,我个人认为应该是这样的声音。
鼓身的厚度刚好,打薄一点的话,声音会更清脆,但缺力量感。
我也没听过古代的象脚鼓声音,总体来说,算是合格品。象脚鼓单独奏的话,不够有气势,需要与别的乐器一块演奏,才能突出。
我再来一段,你们仔细听啊。”
苏郁繁打开摄像机,同时用手机录屏,见证他们做出的第一个南诏象脚鼓。
现代的象脚鼓已经没有象脚,普遍放在地上拍打。
聂老师很专注的演奏完一首完整的打击乐,苏郁繁他们都很震惊,难道这鼓还挑曲子吗?
西里突然发现了一个知识盲点,这个是有鼓杆的象脚鼓,需要扛在肩上完成演奏,而不是放在地上....
刚才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侧面打击鼓面发出的声音怎么能和正面打击的音质一样呢?
“聂老师,我跟您请教一下,有鼓杆的象脚鼓,应该扛在肩上拍打吧?或者由另外一个人来完成拍打?
如果您这样放在地上斜靠着拍打,声音与腾空在肩膀上发出的会不会不同?”
“你别说....你提醒我了,最原始的象脚鼓,确实是扛着打的,你这个做的太大,我一个人扛着又要打,有点难度,你来扛,我来选一曲再试试。”
西里二话不说,马上拎起鼓杆扛在肩头,但他觉得应该还缺了什么。
现在的鼓已经去处了鼓槌,鼓面很多事人造皮,用手拍也不会累....
但是这是古代的象脚鼓,又是黄牛皮,手掌绝对演奏不出更响彻的声音。
聂老师废了半天劲,用尽了全力拍打。
可是声音还是没有多少改变。
西里摆好象脚鼓,哈哈大笑起来:“家人们,这种象脚鼓要用鼓槌敲!人的手掌拍下去,力量有限,发挥不出它原来的音质。
既然聂老师觉得鼓没问题,我们再做几幅鼓槌来试试。
上色的事交给美术组完成,不能出一点差错啊。我们今晚就来研究鼓槌的事!”
美术组参考了南诏时期的石窟用色,以及一些少民的配色方式,慎重的选用红黑两种厚重的颜色交叉上色。
着色的方法主要是掌握木料的本质和花纹在颜料的覆盖下还依然可见,有些木纹通过染色更加清晰。
所以在调配颜色时不宜过厚,颜料与水的比例约是三十比一,要适当的稀薄,呈透明状。
如果颜色调配得当,上色三遍就可以了,但要干一遍上一遍,上色的刷笔含水量不宜过多,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有些深凹处积淀颜色易产生不均匀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