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暴君(1/1)
天坛祭天,太庙祭祖。
回到前朝大殿,李玄尧只要在接受百官朝拜后,将正式登基为大周新帝。
“奉天承运皇帝......”
就在礼部尚书高唱宣布即位诏书时,突然有名年轻的朝臣拱手而出,声震朝堂。
“臣有一言,须由陛下亲答。”
礼部尚书一怔,群臣亦是哗然,纷纷侧目看向那名不要脑袋的大臣。
李玄尧则面色沉冷地端坐于龙椅之上,一双异瞳透过垂放的珠帘,森冷锐利地睥睨着那名臣子,而肃杀之气则从他周身瞬间涤荡开来。
登基大典本是不用李玄尧言语一句的,只待诏书宣布完毕,接受文武百官礼拜后便可。
却未曾想会有人敢冒着被杀头的风险,于大典之时,站出来公然挑衅皇权。
礼部尚书不知所措地看向李玄尧,而前朝老臣右丞相则转身呵斥。
“登基大典,岂容尔等放肆造次,有何话要问也该等诏书宣布后再问,还不速速退下!”
而就在这时,惠贵妃的兄长蔺国安亦是手捧朝笏出列,站在刚刚那个不要命的朝臣身边,躬身言道:“事关黎民百姓,大周社稷,臣也有一问想在诏书宣布前同太子殿下。”
右丞相怒目看向那人,扬声指责。
“蔺国安,注意你言辞和身份!”
“坐在你眼前的是当今新帝,不再是太子殿下。”
蔺安则一脸正义之色,严声反驳:“诏书尚未宣告,还算不上真正的君王!”
“大胆!”
右丞相高声震怒,指着对方道:“身为朝臣,本该恪守君臣之道,遵守礼制教义,你如此这般,成何体统!”
“来人!”
就在右丞相欲要开口叫侍卫将蔺国安拉下去时,陆陆续续有十余名大臣出列,如同事先商量好的一般,站到蔺国安身后,拿着朝笏拱手请言。
“臣也有一问请教太子殿下解惑。”
“臣也有!”
“请太子殿下解惑。”
......
大殿中央,哗啦啦地,瞬间就跪了一片。
不等李玄尧和右丞相准允,那不要命的年轻臣子则仗着身后的阵势,高声问道:“在太子殿下看来,为君者当以何来治世?”
见李玄尧沉着面色,坐在那里迟迟未言,那大臣继续逼问。
“请陛下赐教,为君者当以何来治世?”
右丞相望向龙椅之上的李玄尧,神色凝重无比,转眼看向谷俊,右丞相递了个“杀”的眼色。
谷俊提着剑,走到那年轻臣子的身前。
“胆敢于朝堂之上蔑视天威,其罪当诛!”
话落,剑落,人捂着喉咙也没了命。
殿内氛围骤冷,重压如山。
所有的人都屏气凝神,或低着头,或抬头偷偷打量着李玄尧,或互相交换眼色。
蔺国安身后的一名老臣见状,立马高声谴责,气势咄咄逼人。
“臣子问君以何来治世,纵使有失为臣之道,却罪不至死。殿下登基大典便诛杀朝臣,此乃暴君之行!”
另有大臣亦是附声提问。
“太子殿下为何不答?”
“是不想答,还是......不能答?”
“可是因为殿下不仅是异瞳,还是个不能言语的哑人?”
“才不得已以杀人来宣威?”
大殿之内,再次哗然,臣子们面面相觑,皆是一脸错愕地望向李玄尧。
李玄尧起身,踱步走到南星身前,抽出他手中的长剑。
这时,跪在殿中的几名大臣也陆续开口。
“臣有一事,也想同太子殿下求证,殿下的异瞳既是仙人所赐的慧眼,为何又言会时有时无?难不成,是那仙人的法力不足?”
“臣也有一问,听闻皇室之人皆养有影子替身,不知殿下的影子们都用在了何处?还是此时的殿下,是影子?”
“臣于前日收到一封密信,说太子殿下自小便是不能言语的哑人,今日臣也想求证此事,请太子殿下清臣心中疑惑。”
......
无论是右丞相,还是李玄尧,都未能预料这瞒了许多年的秘密竟然会被人知晓。
还是在这么重要的日子被揭发。
事情再明显不过,有人泄了密。
这样倒好,以后不用再时不时与穆珩演戏伪装了。
李玄尧提着长剑,顺阶而下,带着一身森冷的肃杀之气,踱步走到那几名开口质问的大臣面前。
提起剑,搭在其中某一位的侧颈上,一剑封喉,血溅四方,以儆效尤。
按照衡帝的交代,他要强权登位。
吁叹一口气,他微微侧了下被溅上血的脸,一双异瞳变得愈发地阴鸷森冷,脸上的表情更是耐心欠奉。
说话是不可能说的。
他那晦涩难听的声音,说出来不仅不能自证,还会被世人耻笑,有失天子之威。
不管如何,今天他这个哑巴皇帝是当定了。
而一旁的蔺国安则端着一副不怕死的正义姿态,大义凛然地高声言语。
“天子者,奉宗庙,承天命,以抚四海者也。”
“自古帝王,皆须体貌端庄,声音清朗,以示天地。盖天子一身,非独一人之躯,而乃一国之象;若形体有亏,声息不彰,则恐为兆民所疑,失天命之重,动天下之心。
“只要殿下能亲口以言自证,臣当誓死效忠,永不二心。”
李玄尧下狠,一剑欲要杀敌蔺国安,而朝中的文武百官在听了蔺国安的话后,纷纷下跪,一声声话语此起彼伏。
“请殿下自证。”
“请殿下......自证。”
手握着长剑,戾气极重的眸眼依次掠过每一张脸。
李玄尧很清楚,他杀得了一个,却杀不了满朝文武,否则,他将以暴君之名登位。
收了剑,李玄尧转身踏阶而上,在经过礼部尚书身边时,他抬手点了点那张诏书,示意礼部尚书继续念下去。
礼部尚书看向右丞相,见右丞相点头示意,便高声唱起,继续念着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日......”
而以蔺国安为首的十几个大臣们则也高声对着喊。
“殿下形体有亏,不祥异瞳,声息不彰,则恐为兆民所疑,失天命之重,动天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