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赤缨枪(27)(1/1)
“将军的意思是?”
赵平威抬眼扫过帐内的几个核心部下,他们眼里或多或少都藏着困惑,便索性把话挑明。
“我的意思是,待与李恒商议妥当后,我便带着咱们这十万兵马,归顺于他麾下。”
阿力第一个急了,往前迈了两步,声音都拔高了几分。
“将军!您这是何苦?咱们现在有十万大军,守着三州,粮草也算能够自给,足以做一方诸侯,何苦要屈居人下?”
“您忘了咱们当初是怎么拼杀出来的?多少弟兄为了护这三州丢了性命,现在却要归顺于旁人,这让弟兄们怎么甘心!”
旁边的老周也皱着眉附和:“阿力说得在理,李恒虽有才能,可您也不差啊!这些年您带着咱们打蛮族、守城池,哪一次不是冲在最前面?”
“三州百姓谁不敬重您?凭什么要让您去依附他?”
看着属下们义愤填膺的模样,赵平威没有动怒,缓声安抚道。
“我知道你们为我抱不平,也知道我现在有实力做一方诸侯。”
“可你们想过吗?做诸侯又能如何?周边的势力依旧会打来打去,乱世还是看不到头。”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帐外的流民安置区,那里的灯火星星点点。
“我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追逐什么权势,当初组建队伍,是为了护兖州百姓不被蛮族欺负,后来打青州、夺徐州,也是为了保护更多的百姓。”
“现在李恒比我更有能力、更有眼界,将兵力整合在一起后,便足以扫平周边的其他势力,终结这个乱世。”
“至于屈居人下……”赵平威笑了笑,语气里满是坦荡。
“只要能让百姓们快些过上安稳日子,别说只是归属于他麾下,就算让我解甲归田,去当个普通农户,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咱们当兵打仗,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赵平威的声音不高,却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在帐内众人心里激起层层涟漪。
过了半晌,阿力率先单膝跪地,声音带着几分沙哑。
“末将知错!将军心怀天下百姓,末将却只想着权势高低,是末将格局小了!”
“从今往后,将军去哪,末将就跟去哪,哪怕是归顺于李恒麾下,只要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末将绝无二话!”
“我等也愿追随将军!”
帐内其他属下纷纷单膝跪地,语气里满是信服。
他们此刻才真正明白,自家将军要的从不是万人之上的权势,而是天下百姓的安稳。
这份胸怀,在场之人无不动容。
在这个人人逐利、个个争权的乱世,能把百姓的福祉看得比自身权势更重的人,才是真正能终结乱世、撑起太平的脊梁。
赵平威抬头对亲兵道:“去请李恒的使者来,就说我十分感谢他所给出的建议,想约个时间当面细谈,地点让他定。”
亲兵应声而去,没过多久便带回消息,李恒约定三日后在豫州与兖州交界处见面。
到了约定那天,赵平威带着两名亲兵轻装前往,远远就看见李恒穿着一身磨损的铠甲,正弯腰给流民分干粮。
那些从西北逃来的流民,个个面黄肌瘦,衣衫破烂,接过干粮时,有人忍不住红了眼,哽咽着道谢。
李恒耐心地拍了拍一个小孩的头,又叮嘱亲兵:“把老弱先领到棚屋里,烧点热粥给他们喝。”
直到瞥见赵平威,李恒才直起身,快步迎上来,略带歉意地笑道。
“让赵将军久等了,这些百姓刚从西北逃来,得先把他们安置妥当。”
赵平威连忙摆手,目光扫过安置点里的流民,语气诚恳。
“李将军说的哪里话,百姓的事才是第一要紧的,我多等会儿不算什么。”
“方才看将军亲自给百姓分粮,倒让我想起当初在兖州,也是这么跟弟兄们一起给流民发粮的。”
李恒眼睛一亮,拉着赵平威往旁边的草棚走。
“将军也常亲自照看流民?我总觉得,咱们当将领的,若连百姓的苦都看不见,就算打再多胜仗,也守不住天下。”
亲兵很快端来两碗热茶,粗瓷碗里冒着白汽,混着远处流民的低语声,倒让这草棚里多了几分热闹。
赵平威接过茶碗,却没急着喝,望着棚外正在啃干粮的流民,语气沉了几分。
“现在三州流民越来越多,光靠接济不是长久之计,我想着,等开春后在三州推行垦荒互助。”
“把壮丁流民编队,每队负责一定面积的荒地,官府出农具和种子,他们组队种地,秋收后收成按官四民六分,这样既能让百姓有饭吃,也能让土地不荒着。”
他边说边用手指在草棚的泥地上比划,画出田地的模样。
“我还琢磨着,队里要是有老人小孩,就让他们负责晒粮、除草,也算能帮上忙,不至于让他们觉得自己是累赘。”
话刚落,李恒突然放下粥碗,眼睛亮得惊人:“我在豫州早就试过这法子!流民不仅能吃饱,还能存下些粮过冬!”
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张叠得整齐的麻纸,展开后是豫州垦荒的地图,上面用墨笔标注着各郡的荒地面积、组队数量,甚至还有百姓的收成记录。
“我特意留了今年的麦种和稻种,正想等见面后跟将军说,把这法子推广,咱们几州互通种子,互相借鉴经验,这样收成能更好!”
赵平威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注,忍不住感叹。
“没想到李将军早已付诸行动,连细节都想得这么周全,我之前还担心种子不够,现在看来,倒是我多虑了。”
二人喝了口热茶,话题又转到开春后的隐患上。
赵平威放下碗,眉头微微皱起。
“还有件事让我放心不下,就是先前你在文书中曾经提及的瘟疫之事,我想多招揽些懂医术的大夫,早早防范起来。”
李恒闻言,忽然笑了起来,伸手拍了拍赵平威的肩膀,随即又掏出一本线装册子,封面用毛笔写着“防疫纪要”四个大字,边角有些磨损,显然是常被翻阅。
“赵将军放心,我早有准备!”
“这本册子是我让豫州的老大夫们整理的,里面写了怎么识别瘟疫、怎么熬预防的汤药、怎么处理病人的衣物,连隔离棚的搭建法子都画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