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尚未成熟的少爷(1/1)

虞啸卿站在安达镇收容所的高台之上,演讲声激昂澎湃,好似一把燃烧的火炬,不少衣衫褴褛的溃兵被这股激情吸引,渐渐聚拢过来。他讲得口若悬河,字字句句都似带着千钧之力,可在这激情之下,骨子里却藏着对这些溃兵深深的不屑。

待回到临时征调的宅子,虞啸卿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怒火在胸膛中翻涌,忍不住发作道:“就这些人,也配称作战士?一个个蓬头垢面、邋遢至极,毫无士气可言,与那些未经训练的壮丁有什么两样!”

张立宪站在一旁,双唇紧闭,不置一词。他虽未吭声,但内心深处却对虞啸卿的话极为赞同。看着那些溃兵的模样,他心里不禁泛起一阵失望:这算什么部队啊……也难怪会吃败仗。

其他人心里也都明镜似的,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对溃兵的成见,就像厚重的阴霾,已然在心底悄然形成。就在这时,余治打破了这压抑的沉默,他语气诚恳地说道:

“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上过战场的人。打败仗不是常有的事吗?正面战场十有八九都是败仗,即便偶尔取胜,那也是惨胜。八路军在敌后抗战,条件艰苦,也是苦苦支撑。依我看,咱们不如踏踏实实地练兵,把这些人训练好,未必不能成为一支劲旅,毕竟咱们现在是补充团,有的是机会。”

何书光听了,满脸的不以为然,扭过头去,根本不想看余治。在他看来,不管余治说什么,这些溃兵都是难堪大用,根本不值得寄予厚望。众人正各怀心思,气氛沉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时,唐基神色匆匆地赶来了。他匆匆下了马车,抬手整了整身上略显紧身的军装,神色间带着几分忐忑。

“贤侄啊,部队归拢得怎么样了?收了多少人?”唐基急切地问道。

虞啸卿背着手,望向窗外,眉头紧紧地拧成了一个结,语气中满是忧虑与无奈:“收得差不多了,唐叔。但这些人实在不堪,我看就算归拢起来,也只能充当填线部队。难道我堂堂华夏,真的到了无兵可用的地步了吗?”

唐基心里清楚,这位虞家少爷心高气傲,他向来敬重勇者,也格外欣赏读书人。然而在这民国时期,教育普及程度实在太低。县立高小一年八块大洋的学费,就像一道难以跨越的门槛,拦住了大批家境贫寒的孩子;县立中学十几块大洋的费用,更是让无数人望而却步。

读书这件事,终究还是离不开家庭的经济支持。至于那学费高达几十大洋的专科学校,以及上百大洋的私立洋人学院,更是与普通民众绝缘,留洋求学的机会,对寻常百姓而言,就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了。

尽管心里清楚这些现状,唐基还是耐着性子,好言劝解道:“上头已经有了规划,‘十万青年十万兵’,远征军后续会慢慢调配最精锐的兵源过来。贤侄啊,你也明白,咱们想要获取更多资源,首先得把部队规模扩充起来。你父亲给你的这些美械装备,不过是用撑门面的。真要将整个队伍都武装到牙齿,还得仰仗洋人的支持。当务之急,是先清点人数。”

虞啸卿听后,沉思片刻,开口下令:“张立宪,你即刻去整理那些溃兵,逐一登记造册,建立详细的花名册;何书光,你带领警卫排负责整顿军容,维持好秩序。且瞧瞧这些人究竟是何水平,要是能从中发现可用之才,再做打算,现在也只能是矮子里拔高个了。”

张立宪和何书光二人领命,身姿笔挺,抬手敬了个标准的军礼,随后转身出去安排任务。虞啸卿则走进里间,准备稍作休息。

见虞啸卿离开,唐基将目光转向剩下的两位虞家门生。“李冰,你去盯着那些溃兵。你知道少爷练兵要求严苛,难免会有逃兵出现。守住各个路口,一旦发现逃兵,立刻抓回来。”

安排完李冰,唐基又看向余治:“200师已经调到边境了,你过去配合他们,测试一下路况,看看坦克能否顺利开进丛林。”

唐基有条不紊地安排好各项事务后,吩咐人泡了一杯滇红。茶香袅袅升腾,他在桌前缓缓坐下,开始整理面前堆积如山的战报,这些纸张承载着当下战场局势的关键信息。

此前,他已与虞老爷子深入剖析过现状,二人一致认为,此刻贸然出境绝非明智之举。英国约翰牛的态度暧昧不明,甚至隐隐有放弃殖民地的倾向,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布局充满变数。

反观灯塔,则试图保住半数海岸线,掌控油田,维持一条至关重要的运输线 ,以此保障华夏不会崩盘,牵制日寇百万大军。

当下局势微妙,只要能拼凑出一支部队,一旦时机成熟,只需稍作姿态,便能顺势融入远征军序列。届时,来自洋人的资源自然会向这支部队倾斜。如此一来,只需投入少量资源,就能达成宏大目标,实在是一桩划算的买卖。

唐基心中的计划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蓝图,逐渐清晰、成熟。他轻抿一口热茶,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为了虞家的兴衰荣辱,他可谓费尽心思、鞠躬尽瘁。

所幸虞老爷子深明大义,随着年岁渐长,已然开始为家族接班人铺路,两家的未来,全都寄托在虞啸卿等年轻一代身上。

然而,虞啸卿这位少爷,自幼被家族悉心呵护,年过三十,却依旧未能洞悉国军内部的复杂生态,对当下局势的波谲云诡、战场的残酷无情也缺乏足够的认知。

想到此处,唐基不禁暗暗叹气,看来自己肩头的担子依旧沉重,还有许多事要为这位少爷谋划、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