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兵站建设(1/1)
到了西安,马上有一系列欢迎仪式。林译被授予三等云麾勋章,军衔晋升到了中校。同时还给他发了一千大洋奖金。
林译升为中校后,负责管理一个兵营,全权掌控该地事务。然而,这个地方条件极其艰苦,几乎一无所有。送来的兵源更是令人震惊:士兵们个个骨瘦如柴,虚弱得仿佛风吹即倒,甚至还戴着脚镣。
面对这种情况,林译立即向上级打了报告,强调必须配备医生,否则这些士兵很难活到穿上军装的那一天。同时,他马上让要麻他们赶紧熬制小米粥,每人一小碗,严格控制分量,每三小时发放一次,严格执行这一方案。
林译深知,长期饥饿的人不能立即暴饮暴食,否则容易引发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少吃多餐、逐步恢复体力,是无数饥民用生命换来的教训。
因此,他决定用两口大锅熬制小米粥,每人一小碗,让肠胃先适应,维持基本体力。这些士兵需要一段时间的调养,才能逐渐恢复健康。
虽然粮食供应尚算充足,但兵营里极度缺乏专业人士,如医生、修理工、木匠等,基层军官也十分稀缺。林译意识到,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改善士兵们的处境。
林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整顿这支千余人的队伍。为了缓解管理压力,他将全排战士统一晋升为排长,并将身体较为健康的新兵提拔为班长。按照“一个班长管十个人,一个排长管三个班”的架构,勉强搭建起了管理框架,解决了人员管理的燃眉之急。
与此同时,林译还从外部招募了五名老妇人负责打扫卫生,七名妇女专职做饭,并请来几名木匠修理破损的木板床,并赶制了一批木制澡盆。为了让这些士兵恢复基本的生活状态,他安排烧制热水,组织士兵依次理发、洗澡、去除虱子,并换上干净的军装。
经过一个月的忙碌,这些士兵的脸上终于有了些许神采,也逐渐恢复了人样。与禅达溃败营中那些失魂落魄的士兵相比,这里的士兵曾经更加令人绝望——禅达的人失去了魂魄,而这里的人甚至连肉身都难以保全。如今,在林译的努力下,他们终于重新找回了作为人的尊严与希望。
幸运的是,医生终于配来了,而且还是林译的老熟人——郝西川,那位被称为“老天使”的郝兽医。
当林译看到他前来报到时,眼眶不禁湿润,心中既酸楚又欣慰。郝兽医的身体如今还硬朗,这让林译感到一丝宽慰。自此,林译对郝兽医言听计从,几乎事事依从他的建议。
郝兽医并非普通医者,他曾是县里的秀才,学问深厚。1905年科举废除后,他才转而学习医术,专攻中医,并以此为生。在县里,他的医术颇受认可,算得上是一位不错的医生。
然而,民国十七年,那位因“艳电”而臭名昭着的汉奸,自诩为“革新派”,鼓吹明治维新,提出了废除中医、全面学习西医的口号。中医被贬为“旧医”,要求从业者在两年内到卫生署登记,过期则不得行医。并规定“旧医”的训练期限为五年,至民国二十二年结束。
眼看中医日渐式微,郝兽医开始自学西医,逐渐摸索出一些门道。然而,陕省因大量输送劳工和兵源,本就地广人稀,如今人更少,郝兽医的医馆难以维持生计。无奈之下,他选择加入部队,成为一名军医。
尽管郝兽医并非专业医科学校毕业,无法随军担任正式军医,但在兵站里为士兵检查身体、处理日常医疗问题却绰绰有余。正因如此,他被派到了林译的兵营,成为了这支队伍的健康守护者。
在郝兽医的确认下,这些士兵的身体状况被初步判定为合格。于是,林译下令部队开始操练。
这次的训练内容相对简单,主要集中在队列训练和跑步上,同时学习整理内务和熟悉军营规矩。林译还要求各排长登记士兵的特长,以便挑选出有用的人才,维持兵站的日常运营。
由于新兵素质参差不齐,林译采用了筛选法。他将素质较好的士兵单独挑选出来,成立两个步兵连,分别由要麻和李乌拉带领,进行更为严格的训练,包括行军、挖掘战壕、战斗状态下的队列学习等内容。而其余士兵则继续接受基础的队列训练和内务学习。
通过这种分层训练的方式,林译不仅确保了整体队伍的纪律性,还为后续的战斗任务储备了精锐力量。
一个月后,无论士兵的训练表现如何,所有人都将参与射击训练。因为林译明白根据条例,这些新兵最多只能在这里待三个月,之后便会被调往前线补充兵源。没有这些新兵的加入,部队的缺编问题将更加严重。
当时,全国有几十个类似的兵站,都在执行相同的任务——为新兵提供基础训练,为前线输送战斗力。别的地方林译鞭长莫及,但这里的士兵,他必须负责到底。
果然,三个月期限一到,命令便如期而至:立即抽调800名合格新兵,送往前线部队补充兵力。武器弹药很快运抵兵站,士兵们领取装备后,全副武装登上火车,奔赴前线。与此同时,新任军官也迅速到位,准备接管后续工作。
这批新兵一到部队,便让前线指挥官眼前一亮。这次送来的兵源素质出乎意料地好,几乎可以直接投入战斗。虽然他们尚未经历过真正的战争,但只要上一次战场,便能迅速适应。
消息很快传到了上级耳中。他听完电话汇报,微微一笑,说道:“看来林译确实干得不错,各方面都令人满意。让他继续保持现状,多训练一些部队出来。现在各部队都缺编严重,正是用人之际。对了,物资上多向他倾斜一些,兵源、数量、粮食,这些资源务必优先供应,不能亏待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