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定义与标准之争(1/1)
省电视台的演播大厅,灯光炽烈,空气仿佛都因无数镜头的聚焦而变得粘稠凝重。观众席上座无虚席,目光各异——有好奇,有期待,有质疑,也不乏等着看热闹的。
巨大的《健康论坛》节目logo在背景屏幕上静静悬浮,无声地渲染着现场的庄严与压力。
张景坐在嘉宾席上,一身合体的深色西装,取代了平日里的白大褂或便服,让他看起来少了几分随和,多了几分罕见的锐利与沉稳。
他能感觉到手心微微出汗,但目光却平静地落在对面那位同样已经入座的对手——郑柏明教授身上。
郑教授年约五旬,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金丝眼镜,面容严肃,带着久居学术高位的权威感和不容置疑的气势。
他面前放着厚厚的资料和一台打开的笔记本电脑,显然有备而来。两人目光短暂相接,空气中仿佛有电光闪过。
主持人一番开场白后,直接切入主题,果然如张景所料,第一个问题就抛给了郑柏明,直指核心:“郑教授,您作为着名的神经内科专家,如何看待近期备受关注的‘中医速成培养’和某些所谓的‘治疗奇迹’?这是中医的创新,还是对医学严谨性的挑战?”
郑柏明扶了扶眼镜,语气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主持人这个问题问得很好。首先,我必须强调,医学,是关乎人命的科学,其核心在于严谨和证据。
现代医学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一套以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为金标准的严格评价体系,以确保每一种药物、每一种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都是经得起检验的。”
他顿了顿,目光扫向张景,语锋渐锐:“而反观所谓的中医‘速成’和‘奇迹’,很遗憾,我看到的更多是经验的堆砌和个案的渲染。
缺乏严格的设计,没有客观的指标,甚至无法排除安慰剂效应和疾病自然病程的干扰。用这种类似于‘作坊式’传承和‘讲故事’的方式来培养医生和验证疗效,
我认为这不仅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医学’这两个字的亵渎。这不是创新,这是倒退!”
开场即高潮!郑柏明的话如同重锤,直接否定了中医的科学性和明德堂模式的合法性,现场一片低低的哗然。镜头立刻给到张景特写。
张景面色不变,待对方话音落下,才缓缓开口,声音清晰而冷静:“感谢郑教授的观点。您强调了现代医学的‘严谨’和‘证据’,这一点我非常赞同。
但我想请教郑教授,是否认为‘科学’就等于‘现代医学的实验方法’?是否认为无法用RCT验证的体系,就一定是不科学的?”
他巧妙地将“医学”的争论,提升到了“科学哲学”的层面。
郑柏明微微皱眉:“科学自然有其公认的范式。可重复、可验证、可量化,这是基本要求。”
“那么,”张景紧接着追问,“宇宙大爆炸理论,无法进行实验验证,它是否不科学?量子力学的许多现象,在宏观世界难以直观理解,它是否不科学?
经济学、心理学的许多模型,也难以进行完美的双盲对照,它们是否都不科学?”
一连串的类比,出自一位中医之口,让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都愣住了。
张景没有停顿,继续阐述,语速加快:“科学的精神在于理性探索和有效解释预测世界,而非固守某一种方法。
中医经过数千年、亿万次的人体实践,总结出了一套基于整体观和系统论的理论模型(阴阳五行、脏腑经络)。
它或许无法在解剖台上找到完全对应的实体,但它能有效地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并经得起重复验证——千年来,无数中医正是运用这套理论,重复地治愈着类似的疾病。
这难道不是一种更宏大的、基于复杂系统研究的‘科学’吗?”
他成功地将辩论从“中医是否科学”的被动防御,转移到了“什么是科学”的主动进攻。
郑柏明显然没料到对方哲学功底如此扎实,一时语塞,但立刻反击:“诡辩!你这是偷换概念!
医学是应用科学,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疗效证据!你说重复验证,请拿出数据来!而不是个案!”
“数据我们有!”张景等的就是这一刻,“我们明德堂整理了近期数百例病案。我们发现,对于失眠患者,辨证为‘心脾两虚’型,使用归脾汤加减,有效率超过八成!辨证为‘阴虚火旺’型,用酸枣仁汤合黄连阿胶汤,有效率同样显着!
这难道不是经过统计的、可重复的疗效证据吗?难道仅仅因为它不符合RCT的特定形式,就要被全盘否定吗?”
他抛出了桂翠整理的数据,虽然样本量不大,但足以支撑其论点。
“你那只是简单的统计!存在无数偏倚!如何保证诊断的一致性?如何衡量疗效?主观感觉吗?”郑柏明嗤之以鼻。
“所以,我们承认现有体系的不足,并正在积极探索建立融合中医证候量化评分与现代生理生化指标的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体系!”
张景掷地有声,“我们反对的不是证据,而是证据的垄断和单一化!我们呼吁的是更包容、更符合复杂性疾病特征的多元证据观!”
“对于很多疾病,尤其是功能性疾病和改善生存质量的领域,患者主观症状的缓解、生活能力的恢复,其价值绝不亚于化验单上某个数字的变化!
医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健康,而不是为了崇拜某一种‘方法’!”
张景的话语,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数据支撑,更充满了人文关怀。现场不少观众开始点头,窃窃私语。
郑柏明脸色有些难看,他试图拉回阵地:“哼,说得天花乱坠。但归根到底,你们无法解释其原理!比如经络,解剖学在哪里?中药,有效成分是什么?作用机制是什么?说不清楚,就是玄学!”
“现代科学无法解释,不等于不存在或不合理。”张景坦然回应,“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是无限的。数百年前,我们也不知道细菌、病毒。
中医的理论模型,为生命科学提供了另一个维度的研究视角和无数宝贵的线索。现代药理研究也在不断发现中药复方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优势。为什么不能以开放的心态去研究、去探索,而非要急于否定呢?”
第一回合,“定义与标准之争”,在主持人提示时间到的声音中暂告段落。
现场掌声响起,不如最初热烈,却多了许多思考。
张景没有被打倒,反而在强大的压力下,成功地将中医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科学哲学背景下进行讨论,动摇了对方“唯RCT论”的绝对正确性,并展示了自己对数据化和现代化探索的开放态度。
郑柏明面色阴沉,他显然低估了对手。他深吸一口气,打开了手边的笔记本电脑。他知道,下一个回合,他必须拿出更具体、更致命的武器——案例。
灯光依旧炽热,辩论的风云,即将进入更凶险的下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