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用疗效数据说话(1/1)
学术界的质疑如同冰冷的冬雨,浇灭了明德堂因报道而生的短暂燥热,却也让所有人的心志在压力下淬炼得更加坚韧和清醒。
愤怒与委屈过后,是破釜沉舟般的决心。张景“用数据说话”的指令,成为了整个明德堂行动的最高纲领。
以往略显随意的病历书写习惯被彻底颠覆。张景亲自设计了一份极其详尽的电子病历模板,录入“黄素系统”。
模板要求不仅记录主诉、现病史、望闻问切(舌象要求拍照上传,脉象需选择标准化描述),还必须尽可能收录患者提供的西医检查报告(化验单、影像报告等)扫描件,并设立专门的“疗效评价”字段,要求复诊时必须对比初诊,客观记录症状、体征及指标的变化。
这项工作极其繁琐,耗时耗力。最初几天,无论是张景、黄彪还是学员们,都感到极大的不适应,看诊效率似乎变慢了。
“太麻烦了!看个病还得填这么多条条框框!”黄彪又开始抱怨,但对数据重要性的共识让他只能一边嘟囔一边努力适应。
学员们则承担起了大量的辅助录入工作,他们需要将老师手写的处方和要点快速、准确地输入系统,还要协助患者扫描上传各种报告。这个过程本身,又是一次对疾病认识和诊疗思路的深度复盘。
桂翠成为了这场“数据战役”的核心指挥官。她不仅要确保所有数据准确录入,还要学习如何从海量信息中进行提取、筛选和初步分析。她几乎住在了电脑前,双眼紧盯着屏幕,各种表格和数据成了她新的伙伴。
“张医生,您看这个,”几天后,她兴奋地指着屏幕上的筛选结果,“这是我们最近一个月治疗的27例慢性胃炎患者,按照您说的辨证分型统计,脾胃虚寒型的占了将近六成!
他们用的方子虽然各有加减,但核心都是黄芪建中汤、理中汤这类温补的方子为主。”
张景凑过去看,眼中露出赞许:“很好!继续统计他们的主要症状缓解时间和有效率。”
又过了几天,桂翠有了更重要的发现:“还有这个,15例失眠患者。我们发现,凡是辨证为心脾两虚、用了归脾汤加减有效的,
其治疗前的脉象数据里,‘细’和‘弱’的出现频率非常高!而用酸枣仁汤或黄连阿胶汤有效的,脉象则更多见‘数’或‘弦细’。”
这已经开始触及“脉证相应”的深层规律了!虽然样本量还小,但已显露出巨大的研究价值。
最大的挑战和亮点,依然来自小雅的病例。在征得赵母同意后,他们尽可能收集了小雅在西医医院治疗期间的历次检查报告(包括肌电图、抗体检测等),
与她近期在明德堂治疗后的自我感受、体能变化、以及张景的脉诊记录进行了详细的对比整理。
虽然没有再次进行复杂的西医检查(因家庭经济原因和患者不愿再折腾),但前后状态的鲜明对比,症状体征的逐步改善,以及详实的病历记录,本身就成为了一份极具说服力的纵向追踪档案。
在这个过程中,李微微再次展现了她的专业和能量。她不仅没有在质疑面前退缩,反而更深入地介入了进来,利用她的媒体资源和逻辑分析能力,帮助张景团队梳理数据、构建论证框架。
“单一的病例再神奇,也难免被说是偶然。”李微微一针见血,“我们需要呈现的,不是孤例,而是一种模式,一种趋势。
明德堂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治好了某个疑难病例,更在于你们摸索出了一套可重复、可验证的培养模式和诊疗思路。”
她帮助张景将散乱的数据,整合成一份结构清晰、图文并茂的《明德堂中医临床实效初步数据分析报告》。
报告分为几个部分:
孵化计划成效数据:展示了首期学员考核通过率、独立接诊后的常见病有效率(初步统计高于同期社区医院中医科平均水平)。
重点病种疗效分析:选取失眠、胃痛、咳嗽等几个病种,展示不同证型的分布、核心方剂使用情况及有效率。
疑难病例深度剖析:以小雅病例为核心,完整呈现其诊疗全过程、思路解析、病情变化节点,
并附上尽可能收集到的客观指标对比和详细的医案记录,承认其局限性(缺乏最新西医指标),但强调症状和生存质量的显着改善。
回应质疑:针对“速成”、“个案”、“安全性”等核心质疑点,用数据和事实逐一进行冷静回应,不回避问题,同时阐明自身的理念和边界。
这份报告,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情绪化的反驳,只有冷静的数字、清晰的图表和严谨的医案。它的每一页,都凝聚着明德堂全体成员的心血,和对中医事业的无比赤诚。
报告完成后,张景并没有选择在网络上与质疑者进行口水战。他通过杨主任的人脉,将报告递交给了市中医药学会的几位素有清望的老专家审阅。同时,也提供了一份给《鹿县财经周刊》的编辑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很快,效果开始显现。
几位老专家在收到这份沉甸甸的报告后,态度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他们或许依旧不完全认同“三个月培养”的说法,但对报告中展现出的严谨态度、扎实的病案记录以及对疗效的追求表示了肯定。
其中一位专家甚至在学会内部表示:“无论其模式如何,能如此认真记录、总结、并愿意拿出来接受检验,这份态度,就比很多浑浑噩噩的强多了!”
《鹿县财经周刊》则在后续的版面中,以“读者来信讨论”的形式,节选了报告中部分不涉及隐私的数据和观点,并配发了简短的编者按,呼吁“理性探讨,尊重事实”,一定程度上引导了舆论风向。
虽然质疑的声音并未完全消失,但那些“炒作”、“骗局”等恶意揣测,在这份扎实的数据面前,逐渐失去了市场。更多的人开始以一种更严肃、更探究的目光来看待明德堂这个“异类”。
张景的这次回应,没有喧哗,却有力。
他用实际行动向所有人宣告:中医,不仅可以谈理论、讲案例,同样可以摆数据、重实效!
明德堂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中,不仅没有被打垮,反而完成了一次重要的升级——从依赖个人经验的传统模式,开始向注重数据积累和实证分析的科学化探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而这一切,都被一个人默默地看在了眼里。县中医院的高主任,拿着那份流传出来的报告复印件,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他原本以为只是一场轻易就能摁死的闹剧,却没想到对方竟用这种方式,生生撬开了一条缝隙。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语气冰冷:
“喂?陆科长吗?是我。关于那个明德堂的所谓报告,我觉得,我们医院方面,也不能一直没有声音吧?是不是该以学会的名义,组织一次正式的‘学术评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