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守方之不易(1/1)
小雅母女带着调整后的药方和重新燃起的希望离去,明德堂内却并未恢复往日的节奏。一种无声的期待与更深的焦虑交织弥漫。
张景的话如同警钟,敲醒了众人初闻捷报的兴奋——这只是一场漫长战役的开始,甚至可能只是错觉性的缓和。
果然,接下来的两天,并未等到预想中病情持续好转的消息。赵母没有再来诊所,电话也安静着。这种沉默,比坏消息更让人揪心。
直到第三天傍晚,诊所即将关门之时,赵母才搀着小雅再次出现。这一次,她们脸上的神情远不如上次振奋,反而带着明显的疲惫和更深的不安。
“张医生…”赵母的声音沙哑,眼圈红肿,“药…又吃了三剂…可是…可是好像…又停住了…”
她的话语里充满了迷茫和恐惧:“头两天还好,还是觉得有点力气,眼皮也能多睁开一点…可后来…就还是那样了…不坏,可也好不了多少…走路还是要人扶,吃饭还是呛…这…这可怎么办啊?”
小雅的状态似乎印证了母亲的话。比起第二次复诊时那微弱的进步,此刻的她仿佛又停滞在了那个水平线上,甚至因为连日的期待落空,眼神中的那点光彩又黯淡了几分,重新被一种麻木的虚弱所笼罩。
期望越高,失望越重。这种停滞,对于濒临绝望的患者家属而言,其煎熬程度,有时甚至超过初时的沉重。
几个在一旁悄悄关注的学员,心一下子又提了起来,彼此交换着担忧的眼神。难道之前的好转只是假象?还是病情太过顽固,药力已尽?
张景的面色沉静如水,他示意母女二人坐下,再次细致地为小雅诊察。
脉象依旧沉细无力,但似乎比最初多了那么一丝根底,不再那么飘忽欲绝。舌象变化不大。
仔细询问,得知食欲依旧差,但并未更坏;大便依旧困难,但偶尔能勉强排出一点;睡眠依旧易醒,但噩梦减少。
一切似乎都停滞了,在原地踏步。
张景没有立刻说话,而是陷入了沉思。
这种情况,在他的预料之中,甚至比他预想的还要好一些——至少没有恶化。
阳虚至此,如同冰封大地,非一日之寒。初用温热大剂,如同阳光乍现,融化表层冰雪,故初见成效。但地层深处的坚冰,岂是短短数日之功可以化解?
此时,最是考验医者定力的时候。
家属焦急,渴望立竿见影之效。
患者痛苦,度日如年。
医者自身,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外界的质疑。
若是心浮气躁之辈,见初效后停滞,必疑前方不对,急于更方换药,或加重剂量,以求速效。如此,很可能前功尽弃,甚至扰动气机,变生他证。
但张景深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之理。此刻的停滞,并非药不对证,恰恰是药力正在与深层的沉寒痼冷进行着艰难的拉锯和渗透!
是量变积累、即将引发质变的关键阶段!
此时,最重要的不是改弦更张,而是守方!是坚持既定的治疗大法,给药物足够的时间去发挥作用,给身体足够的时间去慢慢复苏。
“效不更方”。简单的四个字,背后需要的却是医者超凡的定力、对病机的深刻把握以及强大的心理素质。
他抬起头,看着焦灼万分的赵母,语气沉稳而坚定:“阿姨,您别急。这不是坏事。”
赵母愣住了:“不是…坏事?”
“嗯。”张景点头,“小雅的病,不是感冒发烧,一副药就能退热。它伤了根本,如同大树根茎枯朽,需要慢慢浇灌,等待生机一点点恢复。
现在病情没有加重,就是最大的好消息!说明药力挡住了病势,正在底层慢慢起作用。
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心急,不能随便换方子,就像烧开水,不能火刚温就关掉,必须持续加热,直到沸腾。”
他用最浅显的比喻解释着深奥的医理:“现在就是火候不到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坚持和耐心。”
赵母似懂非懂,但张景沉稳自信的态度感染了她,让她慌乱的心稍微安定了一些:“那…那还是吃原来的药?”
“方子基本不变。”张景提笔,在第三次的处方上,只做了一个微乎其微的调整——将陈皮的用量增加了2克。
“孩子食欲依旧不好,脾胃运化功能太弱。稍稍加强理气和胃的力量,帮助吸收药力。其余不变,再进三剂。”
他将处方递给赵母,目光灼灼地看着她,语气加重:“这一次,可能需要更大的耐心。甚至可能服药初期,都感觉不到明显变化。但请一定相信我,坚持下去!这是最关键的时候!”
赵母看着处方上几乎原封不动的药味,又看看女儿虚弱的样子,最后看向张景那双充满不容置疑信念的眼睛,一咬牙,重重点头:“张医生,我们听您的!我们坚持!”
送走母女二人,明德堂内的气氛却更加压抑了。
有学员忍不住小声嘀咕:“真的不用改方吗?会不会…”
“守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另一个学员感叹,“家属那边压力得多大啊。”
连黄彪都皱紧了眉头,私下对张景说:“小子,有把握吗?这守方…可是把双刃剑。成了,功德无量;败了,之前那点效果可就全完了,信任也得垮。”
张景何尝不知其中的风险?但他对自己的辨证和立法有绝对的信心,更对《内经》理论的指导有坚定的信念。
“黄老师,我明白。”他目光坚定,“但此时动摇,才是真正的失败。我们必须给正气一点时间,给药力一点时间。”
此后的几天,张景几乎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给赵母打个电话,仔细询问小雅的细微变化,哪怕只是一丝丝的好转或任何不适,同时不断地给予她们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
这个过程,对于医患双方,都是一场关于信心和耐心的极致考验。
张景顶住了压力,也将这份“守方之难”的理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所有学员。
他让他们明白,中医治病,尤其是治大病,很多时候比拼的不是谁的方子更奇,而是谁的定力更强,谁更能沉得住气,谁更相信身体自身的恢复能力。
时间,在煎熬中又过去了几天。
就在所有人都几乎要习惯这种停滞、甚至开始产生一丝怀疑的时候…
转机,在看似平静的湖面下,悄然孕育,即将破水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