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法考?(1/1)
“既然大明缺乏懂法的人才,那太子你可想到破解之法。”
朱元璋带有几分期待之色,开口问道。
“启禀父皇,儿臣以为法治改革非是一朝一夕之事,如今法律已经有了,缺乏的就是懂得法律的人才,可以在科举之中专门设立一科,每年一考,专门考刑法,增设录取人数,取其中考试成绩优异者去大明各地执法部门上任。”
说到这里,朱标脸上露出迟疑之色。
“办法不错,不过看太子你的脸色,话中似乎有未尽之意啊。”
朱元璋问道。
“是,招募和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大开销,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只怕这样下去大明的国库吃不消啊。”
在现实面前,朱标刚刚想到办法的兴奋也渐渐冷静下来。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对于大明这样的国家来说也是如此。
没钱,实在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啊!
“要打蒙元要打倭国,又要招募官员增加人手……国库的银子实在是不够花啊。”
朱元璋也是反应过来,满脸的苦恼。
要知道在大明,一个从九品的官员,如县主簿、典史等,年俸大概在60石。
往上提升品级,这俸禄还要继续再涨。
执法部门和执政部门分割,要是在整个大明各地各推广开来,尚且不知道要增加多少人手,要多少俸禄才够。
可用脚指头想都知道,以现在大明国库之中的银子,定然是不够的。
之前朱元璋关闭海运、限制人口流通、户籍制度等等限制,已经是让他品尝到经济发展落后的苦果。
“早知道就不关闭那海运,还有什么户籍制度了。”
朱元璋叹了口气,满脸写着无奈。
“父皇,之前不是还有新精盐和新式织布机吗?有大量的新精盐和廉价布匹投入市场,应该能赚不少银子吧?”
朱棣好奇地问道。
朱标在一旁解释道:
“四弟你有所不知,新精盐才开始售卖,再加上价格便宜,如今产出有限,投入市场赚取的银子一进国库又得拿出来用了。”
“至于布匹,布厂的两款新式织布机的确了得,但光是制造这些织布机就需要能工巧匠们耗费许多功夫才能打造成功,而且为了防止技术外流,如今也还不是时候扩大布厂生产,产出的收益虽然大,但也是杯水车薪。”
朱标说到这里也是无奈地叹了口气,说来说去,大明如今发展最需要的就是钱。
没有钱,再好的谋划也难以实现。
“太子,咱问你战船的事情进行得如何了?就是从陈友谅那里缴获的战船,别忘记日本还有金山银山等着我们挖呢!”
朱元璋猛然间扭头,朝着负责战船维修一事的朱标开口问道。
“啊?这……”
朱标一时无言。
“这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话就说!”
朱元璋皱眉,不喜欢朱标这遮遮掩掩的态度。
朱标无法,只能硬着头皮解释道:
“父皇,您忘了,距离战船开始维修,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别说是去日本了,就是近海的海运都无法确保安全……”
换句话说,别说什么日本的金山银山,就是海运都不能放开,海上的倭寇不解决的话,百姓的船只去大海上就是白白葬送自己的性命。
“那修好的战船有多少?”朱元璋不死心地问道。
“算上之前完整的战船,以及已经修缮好的战船,加一起不足三分之一,还不具备远洋的能力。”
“那还有等多久才能全部修好?”
“至少也得是明年之后了。”朱标硬着头皮说道。
“怎么这么慢,传令下去,让这些修船的船工加快进度,尽早完工,咱重重有赏!”
朱元璋很是咬牙切齿,可这会儿哪怕他一国之君也没任何办法,只能在这里干着急。
皇上都没办法,就更别说朱标了。
“儿臣早就下令让船工们加班加点地干活了,已经是最快速度了,再快也快不了多少。”
朱标很是无奈,当今皇上都没办法的事,他一个当朝太子能有什么办法?
“对了!咱差点忘了。”
朱元璋不知想到了什么,突然一拍大腿,转头就对朱棣说道:
“老四,你上课的时候,去找陈平多问几个能赚钱的活计,为大明多挣点银子!”
朱标和李善长等人顿时眼睛一亮。
是啊,他们怎么忘了。
诏狱里面还有陈平这位奇人啊!
无论是新精盐的制作方法还是织布机的设计图纸,乃至于大明将来依法治国的国策,都是出自这位陈平之手。
他们这些凡夫俗子是没有办法,可是这位陈平就不一定了!
朱棣一听有些不乐意了,想起对自己凶巴巴的陈平,小声地道:
“怎么不让雄英去问啊,他可是陈先生得意门生,让我去问,指不定要被他数落多少呢!”
“老四你傻啊,这种欠别人人情的事情,怎么能让雄英去做,别推辞了,除了你,这儿没有适合的人选了。”
朱元璋理所当然地说道。
在朱元璋看来,朱雄英虽然还小,但却是未来继承老朱家皇位的最佳人选。
让一个未来的皇帝去求陈平赚钱的路子,说出去多少有点没有面子,以后史书记下来也不光彩。
还不如让老四去,要到钱,不是,得到赚钱的法子反倒是立下功劳了。
“父皇,你这么说话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朱棣一听,顿时不乐意了。
自己也是你的儿子,怎么搞区别对待这套。
“四弟你就别推辞了,未来大明的将来,这个任务非你莫属,将来史书上也定然有你一份功劳。”
太子朱标善解人意,走过来拍拍朱棣的肩膀,笑眯眯地安慰两句。
朱雄英也是附和道:
“我陪着四叔去,若是陈先生不答应,我再去求先生就是了。”
看着这两父子都这么表态了,朱棣也没了抗拒的心思,叹了口气:
“也罢也罢,为了大明,我豁出去这张老脸了!”
很快又到了讲课的时候,朱棣和朱雄英带着任务再度来到诏狱,见到了刚刚睡醒的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