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雨悟极限(2/1)

当F1的转播镜头和媒体焦点重新牢牢锁定在梅赛德斯的汉密尔顿与红牛的维斯塔潘之间那场火星撞地球般的年度冠军争夺战时,林逸风和他的阿尔法罗密欧车队,仿佛一夜之间又变回了那个最稳固的背景板。

车队内部,持续了不到四十八小时的狂欢迅速被一种冷静到近乎紧绷的氛围所取代。奖杯被擦拭干净,安置在欣维尔总部的荣誉柜里,而车队成员们已经投入到下一场比赛的准备工作中,仿佛那场足以载入史册的胜利从未发生。

喧嚣褪去,一切回归原点。

一次深夜的复盘会议后,林逸风独自留在数据分析室。他没有看屏幕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曲线,思绪却飘回了夏休期,在维也纳与红牛设计大师阿德里安·纽维那次短暂的相遇。

“一台真正快的赛车,总是活在失控的边缘。平庸的设计师试图消灭不稳定性,而顶尖的设计师,学会驾驭它。”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悄无声息地埋进了林逸风的心里。蒙扎的胜利,靠的是教科书般的精准防守和轮胎管理,是极致的“稳定”。但这真的是赛车的终极形态吗?

俄罗斯大奖赛,索契赛道上空的乌云给出了答案。

一场雨水将赛道变成了湿地,所有车队的策略组都在进行一场疯狂的赌博。林逸风的无线电里,充斥着各种关于何时进站、是否要赌一套干胎的激烈讨论。

“Ethan,留在外面!再坚持一圈!兰多还在前面!”

林逸风的眼神扫过方向盘屏幕上的雷达图和数据模型,大脑中的赛道记忆宫殿正在以恐怖的速度运算着降雨量、赛道积水深度和轮胎温度的衰减曲线。

他没有理会工程师的指令,只是按下了通话键。

“进站,半雨胎。现在。”

声音不带一丝波澜,却有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进站,换胎,出站。时机完美。那些赌博的车手,在下一圈纷纷失控冲出赛道。

但林逸风的目标并非仅仅是捡漏。在湿滑的赛道上,他第一次主动放弃了对赛车绝对稳定的追求。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将每一次车尾的轻微滑动都视作必须立刻修正的失误。

他开始去感受,去引导。

赛车在弯心蠢蠢欲动,车尾想要挣脱束缚。他没有立刻反打方向盘,而是用油门,用极其细腻的控制,让那股“不稳定”的趋势,帮助车头更早地指向出弯的方向。

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危险而迷人。他不是在驾驶,他是在与赛车共舞,在一场暴雨中,探索纽维所说的那个“失控的边缘”。

赛后的技术会议上,气氛有些沉闷。尽管最终拿到了不错的积分,但所有人都清楚,他们错失了登上领奖台的绝佳机会。

比赛工程师约恩·贝克尔清了清嗓子,正准备调出数据,分析那个导致林逸风在比赛中段损失了关键几秒的失误。

“这里。”

林逸风已经站了起来,拿起激光笔,指向大屏幕上一段平平无奇的遥测数据图。

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过去。

他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响起,清晰而冷静。“第七弯出弯,我的油门开度比理论最优值晚了0.08秒。数据显示,当时车尾有轻微的滑动趋势,我的第一反应是修正,是稳定它。”

他停顿了一下,激光笔的光点在数据曲线上画了一个圈。

“我当时在对抗车尾的滑动,而不是利用它。这是我的问题,责任在我。”

约恩·贝克尔准备好的说辞卡在了喉咙里。他看着林逸风,这个年轻人已经超越了一个车手的范畴,他正在从一个执行者,变成一个思考者,一个破局者。

那晚,林逸风没有回酒店。

他在数据分析室里,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模型。他没有将其命名,但在自己的脑海里,它叫——“可控失稳模型”。

他不再是单纯地寻找最快的线路,最优的刹车点。他开始反向推演,研究如何通过赛车调校的细微改变,让赛车在极限状态下的动态变得可预测,甚至,可以被利用。

他要做的,不是消灭不稳定,而是驾驭它。

两周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公园赛道。

林逸风因更换动力单元部件,被罚退至队尾发车。而另一边,同样受罚的汉密尔顿驾驶着性能超群的梅赛德斯赛车,正在上演一场疯狂的追击秀。

比赛后半段,汉密尔顿追到了林逸风的身后。

“Ethan,刘易斯在你后面,不要防守,让他过去,我们的目标是积分。”领队赵思宁的指令清晰传来。

“收到。”

林逸风嘴上应着,但身体却很诚实。

当汉密尔顿在直道上利用DRS贴近时,他没有像往常一样死守内线。

进入着名的8号弯——那个需要持续给油、考验赛车下压力和车手胆识的超高速左弯时,林逸风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看不懂的操作。

在入弯的瞬间,他极其轻微地、几乎无法察觉地多给了一丝油门。

C41赛车的车尾猛地向外一甩!

“失误了!”梅赛德斯的工程师在无线电里大喊。

汉密尔顿立刻抽头,准备从内线超越。

然而,那预想中的失控并未发生。林逸风几乎没有转动方向盘,只是用油门的变化,就让那不安分的车尾带着整个车身,以一个诡异的角度精准地切入了弯心。

车尾的滑动,被他变成了辅助转向的工具。

他用更小的转向角度,更早地让车头对准了出弯方向,完美地封死了汉密尔顿的内线。

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快得像一道幻影。

P房内,阿尔法罗密欧的工作人员全都屏住了呼吸。

赵思雨正死死盯着自己面前的遥测数据屏幕。屏幕上,林逸风的转向输入曲线,在8号弯的位置出现了一个平滑得不可思议的凹陷,比模拟器给出的最优解还要小得多。

更诡异的是,他的过弯速度,却丝毫不慢。

这……这不科学!

凭借着在土耳其站的稳定发挥,林逸风进一步巩固了自己车手积分榜第三的位置,将身后的维特尔和博塔斯渐渐甩开。

赛后,领队赵思宁在接受采访时,脸上是藏不住的笑意。“Ethan是我们车队的基石,他的冷静和稳定是无价之宝。”

只有林逸风自己知道,他正在试图打破这种“稳定”。

那晚的技术复盘会后,走廊里,林逸风叫住了正准备离开的周冠宇。

他没有多言,只是在自己的平板上调出了8号弯的那段数据对比图,推到周冠宇面前。

周冠宇的眼神中充满了困惑与震惊。他意识到,自己的这位队友,似乎正在探索一个无人涉足的全新领域。那不是靠天赋,也不是靠本能,而是一种建立在海量数据和恐怖计算力之上的……驾驶哲学。

看着周冠宇紧锁的眉头,林逸风只留下了一句话。

“别怕车尾,去感受它。”

“它会告诉你,赛车的极限到底在哪里。”

前往美洲赛区前,车队召开了最高级别的技术简报会。

技术总监扬·蒙肖站在台前,面色凝重地公布了一项将在两站后的巴西大奖赛启用的、极其激进的底板升级方案。

“根据风洞和CFD模拟数据,这套新的底板能显着提升赛车在高速状态下的下压力,”蒙肖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回响,“但……它有一个副作用。”

他深吸一口气,按下了遥控器。

屏幕上,一张模拟气流图显示,新的底板设计会让流向尾部扩散器的气流变得极其敏感和不稳定。

“简单来说,这会让赛车尾部在进弯和弯中阶段变得非常、非常活跃。”

“活跃”是委婉的说法,所有人都听懂了潜台词——不稳定,难以驾驭。

会议室里,工程师和技师们的脸色都变得有些难看。为了一点圈速提升,去牺牲赛车的稳定性,这在阿尔法罗密欧这样追求稳健的中游车队看来,是一场巨大的赌博。

所有人都面色凝重,唯独林逸风。

他看着屏幕上那张代表着“不稳定”的红色气流图,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精光。

这块“试金石”,来得正是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