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驯兽美洲(1/1)

美洲大陆的阳光似乎格外偏爱红牛赛车。

在奥斯汀的山姆大叔之家和墨西哥城的阿兹特克雄鹰注视下,维斯塔潘的赛车在长直道上如入无人之境,那台本田引擎的咆哮声,成了林逸风无线电里最无奈的背景音。

阿尔法罗密欧C41在绝对速度上毫无还手之力。

林逸风能做的,只有在弯道中将赛车推向极限,用每一寸赛道宽度榨干轮胎的最后一丝抓地力。他像一个精于算计的防守大师,在法拉利和迈凯伦的围攻下,一次次上演着教科书般的晚刹车和线路封锁,艰难地以第六名将8个积分揣进兜里。

墨西哥罗德里格斯兄弟赛道,高原稀薄的空气让所有赛车的下压力和引擎冷却都面临严峻考验。当维特尔、博塔斯等人纷纷进站换上新胎时,林逸风的无线电里却只有工程师约恩·贝克尔沉稳的圈速播报。

“圈速稳定,Ethan。轮胎状况……完美。”

林逸风没有回应,他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感知右前轮细微的衰退上。他用更柔和的转向输入,更精妙的油门控制,将轮胎的磨损曲线拉成了一条近乎水平的直线。

最终,他以一停的策略,在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的情况下,守在了第五的位置。

比赛结束后,一位胸前挂着倍耐力工作牌的意大利工程师,特地找到了阿尔法-罗密欧的P房。他没有太多客套,直接请求拷贝林逸风那套硬胎跑了五十多圈的遥测数据。

“这是艺术品,”工程师对着数据图上那几条平滑得不像话的曲线,发自内心地赞叹,“本赛季最完美的轮胎管理案例,毫无疑问。”

赞誉背后,是林逸风对胜利更深层次的渴望。仅仅是“稳定”和“轮胎大师”,不足以让他站上最高领奖台。

他需要一把更锋利的武器。

两周后,巴西,圣保罗。那把武器到了。

车队技师们小心翼翼地将一块造型极其复杂的全新底板安装到C41赛车上。这块由技术总监扬·蒙肖主导的激进升级,被车队内部戏称为“赌徒的底板”。

练习赛一开始,这块底板就露出了它狰狞的一面。

赛车冲上英特拉格斯赛道起伏的S弯,车尾突然变得神经质起来,任何一点转向过度或是油门踩得稍重,都会引发一次剧烈的摆动。林逸风的双手在方向盘上飞快地修正,好几次赛车都处在失控的边缘。

他能感觉到,车尾的气流像是脱缰的野马,完全不按常理出牌。

“这东西简直没法开!”P房内,一位负责空气动力学的工程师看着屏幕上林逸风狼狈救车的画面,低声咒骂了一句。

整个车队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工程师团队为了调校方向吵得不可开交。有人主张增加尾翼角度,用最粗暴的方式把车尾按死在地上;有人则认为应该从悬挂入手,但拿不出具体的方案。

悲观的情绪迅速蔓延,甚至有人在技术会议上公开提议,为了安全起见,应该立刻换回旧款底板。

周五晚上的技术会议,一直开到深夜。会议室里烟雾缭绕,咖啡的苦涩味道和工程师们的沮丧情绪混杂在一起。白板上画满了各种调校方案,又被一次次划掉。

扬·蒙肖揉着太阳穴,满脸疲惫。这次豪赌,似乎要以失败告终。

就在会议室陷入死寂时,一直沉默地坐在角落里翻看数据的林逸风,站了起来。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一支红色的记号笔。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我们的方向,从一开始就错了。”

林逸风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像一颗石子,在沉静的水面砸出涟漪。

他调出那张代表着“不稳定”的底板气流模拟图,红色的涡流在扩散器上方张牙舞爪。

“我们所有人,包括我自己在练习赛里,都下意识地在‘对抗’它,想用更大的下压力去‘消灭’这种不稳定性。”

他顿了顿,环视了一圈满脸困惑的同事。

“但蒙肖先生在简报会上说过,这块底板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让气流变得‘活跃’。它的特性就是如此。我们为什么要去消灭它,而不是去‘驾驭’它?”

“驾驭?”一位资深工程师皱起了眉,“Ethan,这太冒险了。赛车需要的是稳定性。”

“不,”林逸风摇了摇头,眼神里没有了赛场上的冰冷,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炽热的笃定,“我要的不是稳定,是极限状态下的‘可预测性’。”

他转身在白板上飞快地画出悬挂的几何示意图。

“我们不应该再增加尾翼了。那等于为了让一把刀变得安全,就把它磨成一根钝棍。我们要做的,是给这把刀配上一个最合适的刀柄。”

他指向自己画的图。

“修改后悬挂的几何参数,改变束角和倾角的变化率。不要抑制车尾的滑动,而是让它的滑动变得线性,变得可控。当我知道它在什么情况下会滑,会滑多少,那它就不是失控,而是我转向的工具。”

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林逸风这套“反向理论”震惊了。这完全颠覆了传统F1赛车调校追求极致稳定性的思路。

扬·蒙肖死死盯着白板上的草图,又看了看林逸风递过来的、已经标注好密密麻麻修改建议的数据平板。他的呼吸变得有些急促。

这个年轻人,对赛车工程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车手的范畴。他不仅在驾驶赛车,他还在定义赛车。

“就按他说的做。”技术总监的声音打破了沉默,带着一丝颤抖和兴奋,“所有人,动起来!”

周六的排位赛,整个围场都在关注阿尔法罗密欧的挣扎。

当林逸风驾驶着那台经过“疯狂”改造的C41冲上赛道时,所有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然而,赛车在林逸风手中,却展现出一种诡异的和谐。

进入最后一个计时圈。

通过1号弯,他几乎没有转动太多方向盘,只是靠着刹车和油门的配合,让车尾轻微地向外一甩,车头便精准地对准了2号弯的弯心。

那不安分的车尾,此刻成了他最听话的舵。

赛车像一头被驯服的野兽,咆哮着冲过终点线。

P房内,时间仿佛静止了。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盯着计时屏幕。

当最终成绩定格时,整个阿尔法罗密欧的车库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第三名!

仅次于梅赛德斯的汉密尔顿和红牛的维斯塔潘。

这个成绩,像一颗惊雷,炸响在英特拉格斯。

扬·蒙肖看着屏幕上那个数字,这个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德国人,眼眶竟有些湿润。他转头看向身旁的周冠宇,发现这位中国小将正用一种近乎敬畏的眼神,看着大屏幕上林逸风的头像。

比赛工程师亚历克斯·陈喃喃自语:“他……他真的把那头野兽给驯服了……”

正赛,大雨没有如期而至。

林逸风的发车堪称完美,牢牢守住了第三的位置。身后,法拉利的维特尔和梅赛德斯的博塔斯使尽浑身解数,却始终无法撼动他分毫。

他驾驶着那台“活跃”的赛车,在赛道上划出一道道精准而优雅的弧线,将身后的对手牢牢地挡在乱流之中。

他不再是那个只能在积分区边缘挣扎的防守专家,他成了冠军争夺战中,一个谁也无法忽视的第三方变量,一个真正的挑战者。

当他驾驶着赛车冲过终点线,与汉密尔顿、维斯塔潘一同将赛车停在颁奖台下时,整个世界都看到了这张来自东方的年轻面孔。

他不再是背景板。

赛季的脚步来到全新的卡塔尔洛赛尔赛道。这条高速弯道众多的赛道,对空气动力学的要求极高,简直是为林逸风那套“不稳定驾驶哲学”量身定做。

在车队的第一次模拟器会议上,林逸风就已经帮助工程师团队,找到了利用赛道高速弯道中不稳定气流的调校窗口。他对赛车动态的理解深度,让整个技术团队为之折服。

第四名的成绩,也为他的赛车理解深度做了很好的背书。

赛季临近尾声,经纪人杰克·哈里森在一个傍晚找到了林逸风。

“Ethan,红牛那边……有非正式的接触。”杰克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兴奋。

林逸风只是平静地听完,目光依然停留在平板上下一站的赛道图上。

“赛季结束前,我只关注比赛。”

那份来自红牛的橄榄枝,似乎并未在他心中激起任何波澜。

赛季倒数第二站,沙特阿拉伯,吉达。

F1历史上最快、最狭窄、也最凶险的街道赛道。

赛前技术简报会上,扬·蒙肖的表情前所未有的严肃。大屏幕上,是吉达赛道模拟器飞驰的第一视角,两侧的护墙快得像两道流光。

“这里没有缓冲区,没有犯错的余地。”蒙肖的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回响,“这里是黑暗丛林,任何猎人,都有可能在下一秒成为猎物。”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只有林逸风,他凝视着屏幕上那条在护墙之间穿梭的虚拟赛道,身体微微前倾。

别人看到的是无尽的危险。

他看到的,却是能让他的那头“野兽”,尽情咆哮的完美猎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