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巡盐(1/1)
那衙役觑了他一眼,吞吞吐吐的答道:“老母…妻子,和一双儿女,大人问这个做什么?”
萧业缓缓答道:“欺瞒皇差,合当灭族!”
那衙役听了,“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不停磕头,“大人饶命!小的说的都是实话!”
萧业看了谷易一眼,谷易了然,上去揪住了那衙役的衣领,不许其磕头。
“对,你的确没说谎。本官问你吴浦石的房里是否来过女人,你说是。可你只说了一个,却瞒了另一个女人!怎么?你们合谋杀了吴浦石?”
那衙役被谷易揪着衣领,梗着脖子直挺挺的跪着,惊骇的瞪着双眼。
“大人明鉴!小的哪有那胆啊!吴都尉的房里除了柳四娘子的确还来了一个女人,一共来了三次,但她每次都是夜半来夜半走,还穿着黑斗篷,小的真的没见过她,不知道她长啥样!”
萧业略一思索,吴浦石狎妓从不避人,那柳四娘子甚至住在行署为其浆洗衣衫。为何这名女子这般神秘?
“你从未正面见过她?”
“从未见过!”
“那她每次来都是谁去开门?”
“吴都尉自己。”
“他的仆从呢?”
“应该也没见过,我看他们都早早睡了,从未出来过。”
萧业审视的目光盯着那名衙役,“可她每次来你都知道,就这么巧?”
那衙役的脸色有些尴尬,“大…大人,小的在行署当差,只有休沐才可回家,有时想念娘子,就……吴都尉狎妓成性,大家都知道,他也不避讳,有时我就去听听墙根儿……”
萧业追问道:“他们都说过什么?那女子听口音是不是本地人?”
那衙役为难道:“大人,这哪听得出来啊,就觉得那声音还挺勾人的。”
“混账!他们就没说过话吗?”萧业厉喝一声,打断了那衙役满脑门的龌龊。
那衙役打了个激灵,连忙道:“说过,说过。”
“说了什么?”
那衙役小心的抬头看了萧业一眼,小声答道:“吴都尉说‘我睡过那么多女人,从没一个比得过你。’”
“那女人答了什么?”
“那女人只是笑,没有答话。”
萧业威严的黑眸扫了他一眼,“他们可提过越州?”
衙役摇摇头,“我不知道,我听到他们完事了就赶紧跑了,因为那女人完事儿就走,我怕吴都尉撞见。”
“那你有没有听吴浦石提过要去越州?”
衙役又是摇头。
“你觉得曾广和会不会知道?”
那衙役再次摇摇头,神色肯定,“吴都尉肯定不会告诉曾大人,他们相互都想拿捏住对方的把柄呢!这种擅离职守,私自改道的事他断不会告诉曾大人的!”
对于这话,萧业倒是相信。吴浦石的那名仆从就是在其失踪多日后才告知安州盐运司的,想来之前也是想要遮掩。
他看了那衙役一眼,冷声道:“今日之事你若泄露出去,我不杀你,曾广和也会杀你!”
那衙役连忙道:“大人放心,小人明白,小人知轻重!”
萧业给了谷易一个眼神,谷易松开了手,那衙役谢了恩,连爬带滚的跑了。
谷易奇怪道:“这女人怎么这么神秘?难道真跟吴浦石的失踪有关?但听刚刚衙役所说,这两人的关系似乎挺好?”
萧业没有回答。吴浦石是司盐都尉,他来相州是来巡盐税的,按理说这个神秘的女人应该跟盐运司脱不了干系,但吴浦石既接受了那女人,他们应是达成了协议,为何他还会改道越州?
这番猜测他暂时还理不清,又没有证据,因此不再纠缠,先行歇息了。
翌日一早,曾广和便来拜会,言说陪同萧业将吴浦石巡察的十一个盐井、盐池及城中盐库巡视一遍。
萧业没有拒绝,跟随曾广和先来到城郊一个名唤富安盐井的地方。
虽是秋凉季节,但上百名盐民个个赤膊,挥汗如雨。
深约几百丈的盐井里,一个用楠竹做管、牛皮做阀,长三四丈、重约两石的集卤桶充满卤水后,在高几十丈的天车和水牛的拉动下缓缓上升。
盐民们用铁钩勾起单向阀,卤水随即倾泻而下,沿着竹子制成的管道流向灶房,流进了一口口煮盐锅里。
曾广和介绍道:“这口盐井光打井就打了近十年。”
萧业没有说话,他看着那些盐民,几乎都是死气沉沉,瘦骨嶙峋。其中许多人因常年接触卤水和盐,手脚都腌烂了。
离开之时,萧业见不远处有州府的巡逻兵。他有些奇怪,巡逻兵出现在郊外似乎有些突兀。
很快,他就发现了蹊跷,接下来的几处盐池和盐井附近,亦有巡逻兵的身影。
萧业心中虽疑惑,却没有询问曾广和。巡视几处后,萧业便提出回城。
曾广和又将他请到盐运司里,搬出了许多账册。萧业略翻了翻,发现有一个不同之处。
以往的账册中,是数个盐商持盐引支取盐后运到各自的指定地贩卖。
但在近几个月的账册里,这数个盐商渐渐减少,直至本月所有人的引地都归于了一人,此人共持有引地十八处!
萧业点着账册上的那个盐商的名字问道:“这个冯会亭是什么人?竟有这么大的财力吃得下十八处引地?”
盐商的引地,要么通过朝廷的考核,接班参革盐商被罚没的引地;要么支付窝价银购置引地。
相州共有十八处引地,其余的十二处本就有主,冯会亭接下这些引地属于第一种。
接班参革盐商被罚没的引地,便是为其接下了亏空,需先将其罚银还上。冯会亭接了十二处,便是这罚银也是天大的数字!
曾广和答道:“大人初来相州不知,此人是相州有名的豪富,其祖上便经商小有资产,到他已经是第三代了。
这人头脑极为灵光,接下祖业后,很快就成了相州首屈一指的商贾。
他本来有引地六处,其他盐商共有十二处,但其他盐商因经营不善,亏空不小,家资难以填补,便自愿将引地出卖给冯会亭。
冯会亭虽持有十八地的盐引,但他一文不少的交齐了罚银,又善于经营,所谓能者多劳嘛,倒也无甚奇怪。”
“这十八处的罚银共有多少?”
曾广和比了个手势,“大约四十八万两银子!”